《音樂認同》(Musical Identities)一書于2002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并被譯為多國文字。本書首次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探索并整合以“音樂的身份認同研究”為主題的內(nèi)容,由來自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和音樂心理學領域的領軍學者共同探討音樂對人類身份認同感、人格特質(zhì)和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同時還補充了以社會學為導向的出版物中所探討過的許多觀點。因此,本書是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和音樂心理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重要讀物,同時也是音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音樂治療和醫(yī)療健康等相關應用領域從業(yè)人員的重要讀物。
高弋力,愛丁堡大學博士,英國MIHSD研究所研究員,師從從英國著名音樂心理學家Raymond Macdonald。曾獲愛丁堡大學研究生獎學金,F(xiàn)為四川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
第1章 何為音樂認同,它們?yōu)楹沃匾??01 音樂認同與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006 心理測量學、聲學和認知心理學/007 社會心理學/008 發(fā)展心理學/011 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和認同概念/015 本書的計劃/031 第2章 音樂認同的起源:來自嬰兒期音樂社會意識的證據(jù)/037 引言:嬰兒的音樂性是什么?它與社會認同有什么關系?/039 初級主體間性,以及通過音樂性了解他人/046 結論:從家庭的音樂游戲到社會的音樂自我/062 第一部分 發(fā)展音樂認同 第3章 音樂認同與學校環(huán)境/067 概述/069 發(fā)展中的身份認同/070 政策中的音樂認同/074 實踐中的音樂認同/076 發(fā)展音樂認同/080 音樂態(tài)度和音樂認同/085 學校過渡和身份認同/087 學校比較和身份認同/089 討論/093 啟示/095 第4章 培養(yǎng)孩子作為音樂家的身份認同:基于家庭“腳本”的視角/099 引言/101 理論情境化/102 其他關鍵人物的影響/103 審視案例研究中的家庭腳本/104 當前的日常影響/111 父母的期望/114 親子聯(lián)盟/117 父母的雙重身份/120 音樂家影響力的方向性/122 親子偏好沖突/124 出生順序/125 利基多元化/128 拒絕接受家庭價值觀/134 音樂認同的靈活性:腳本重塑/135 結論/139 第5章 年輕音樂家的自我認同/141 引言/143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144 兒童自我認知在音樂表演技能發(fā)展中的作用/146 后現(xiàn)代主義與自我的社會建構/154 年輕音樂家的自我認同/156 結論/169 第6章 單人表演者的身份認同/171 引言/173 第一部分:是什么構成了表演者的身份認同?/174 環(huán)境因素對單人音樂表演者發(fā)展的影響/175 非正式但頻繁接觸音樂和表演環(huán)境/176 關鍵他人的作用/177 與表演相關的動機和人格/179 動機、人格與變化:一位獨唱音樂家的出現(xiàn)/184 第二部分:優(yōu)秀獨唱演員的感知特征/190 結語/202 第二部分 通過音樂發(fā)展身份認同 第7章 性別認同與音樂/205 引言/207 性別認同與發(fā)展的理論/207 音樂實踐與性別認同的建構/213 結論:通過音樂對身份認同進行“性別化”/230 第8章 青年身份認同與音樂/233 青春期的身份認同/236 社會認同理論/240 青少年時期的社會認同/242 研究1:社會分類與音樂關聯(lián)/247 研究2:音樂偏好陳述中的情景效應/249 研究3:他人音樂行為的歸因/252 討論/254 結論/257 第9章 國族認同與音樂/259 引言/261 國族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264 音樂中的國族認同/268 音樂教育中的國族認同/27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育/275 結論/278 第10章 特殊需求人士的音樂:身份認同、溝通和音樂能力發(fā)展的催化劑/281 引言/283 進步之聲/284 音樂研討會中的互動流程和技能發(fā)展/286 聯(lián)合注意/288 發(fā)展個人身份認同/290 主題一:他人期望/293 主題二:專業(yè)性/297 主題三:責任感與賦權感/301 結論/305 致謝/307 第11章 音樂治療中的殘疾和身份認同/309 引言/311 研究背景/312 音樂治療和殘疾/314 醫(yī)院環(huán)境中的音樂/315 音樂療法的治療過程/316 音樂治療的研究/319 一項關于音樂療法作用于慢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研究/321 杰茜的個案研究/323 討論/332 致謝/338 參考文獻/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