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個體對某一社會對象的消極態(tài)度。人們在表達某種社會態(tài)度時,不僅會受到記憶中態(tài)度結構的作用,還會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無偏見動機便是一種影響偏見表現(xiàn)的心理因素!吨袊敶睦砜茖W文庫:無偏見動機及其作用》首先采用問卷法和內隱聯(lián)想測驗,探討了無偏見動機的心理結構。其次,研究者利用IAT任務和四分模型,分析了無偏見動機與自動刻板印象和自動偏見的關系。最后,研究者對無偏見動機在主義人格和偏見行為間的中介作用進行了分析。
張陸,男,山東濰坊人,1982年生,2010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獲理學士學位,現(xiàn)為華中業(yè)大學社會學系教師、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成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在《青年研究》、《心理科學進展》等期刊發(fā)表論文9篇,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認同、群際關系、態(tài)度與偏見等。
1 研究背景
2 文獻綜述
2.1 無偏見動機作用的理論基礎
2.1.1 MODE模型
2.1.2 偏見的自我調節(jié)模型
2.2 無偏見動機的心理維度與測量
2.2.1 Dunton和Fazio的二維結構
2.2.2 Plant和Devine的內部一外部動機結構
2.2.3 六維度模型
2.3 無偏見內隱動機及其測量
2.3.1 無偏見內隱動機的提出
2.3.2 無偏見內隱動機的測量
2.3.3 無偏見內隱動機的驗證
2.4 無偏見動機的作用
2.4.1 無偏見動機的直接作用
2.4.2 無偏見動機的調節(jié)和中介作用
2.4.3 無偏見動機與其他因素的關系
2.5 內隱態(tài)度的內隱性
2.5.1 內隱態(tài)度的意識性
2.5.2 態(tài)度的自動加工與間接測量
2.6 認知加工過程的分離
2.7 對已有研究的評價
3 總體設計
3.1 研究內容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1無偏見動機量表的編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4.2.2 測量工具
4.2.3 統(tǒng)計方法
4.3 結果
4.3.1 無偏見動機量表結構和項目的確定
4.3.2 預測結果
4.3.3 正式施測結果
4.4 討論
4.4.1 無偏見動機的結構
4.4.2 無偏見動機量表的性能
4.4.3 人口學變量對無偏見動機的影響
4.5 結論
5 研究2無偏見內隱和外顯動機關系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設計
5.2.1 被試
5.2.2 變量測量
5.2.3 研究步驟
5.2.4 統(tǒng)計方法
5.3 結果
5.3.1 反應時結果
5.3.2 IAT效應結果
5.3.3 外顯和內隱動機的關系分析
5.4 討論
5.4.1 內隱聯(lián)結測驗在動機測量中的使用
5.4.2 無偏見內隱動機與外顯動機的關系
5.5 結論
6 研究3無偏見動機對內隱偏見的抑制作用
6.1 引言
6.2 研究設計
6.2.1 被試
6.2.2 變量測量
6.2.3 統(tǒng)計分析
6.3 結果
6.3.1 IAT效應分析
6.3.2 四分模型分析結果
6.3.3 自動激活偏見和無偏見動機對外顯偏見的作用
6.4 討論
6.4.1 無偏見動機與自動激活和偏見的關系
6.4.2 外顯偏見與間接測量偏見和自動偏見的關系
6.5 結論
7 研究4無偏見動機在權威人格影響偏見中的中介作用
7.1 引盲
7.2 研究設計
7.2.1 被試
7.2.2 變量測量
7.2.3 統(tǒng)計方法
7.3 結果
7.3.1 權威人格現(xiàn)狀分析
7.3.2 無偏見動機在性別和同性戀偏見間的中介作用
7.3.3 無偏見動機在權威人格和同性戀偏見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7.4 討論
7.5 結論
8 總體討論
8.1 無偏見動機的心理結構
8.2 無偏見動機的作用
8.3 刻板印象和偏見的發(fā)展模型
8.4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
8.4.1 本研究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
8.4.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9 總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