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山珍海味席,難替人間菜根香。一部生命自白的美文集,透過食之味甘、嗅之若蘭的尋常百姓家的一珍饈佳肴,看到的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作家對菜根人生的深情回顧,對生命的真情展望。
枕上參悟菜中乾坤
年少時就聽說過一本叫做《菜根譚》的書,書沒讀懂,只記得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那句名言。真正理解這部明朝萬歷年間洪應(yīng)明先生所撰典籍的精妙之處,人生輕舟已過萬重山,反觀一生所見所得,愈加喜歡咬得菜根這句話,我寫上海人早餐喜歡佐醬菜時,借來做了篇名。
在中國,美食家的稱呼好像是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由作家陸文夫發(fā)明的,在他的著名小說《美食家》中,美食家的面目并不可愛,反而像是好吃懶做貪吃之人,時時想著吃,有得吃要吃,沒得吃尋天覓地鉆營吃。不曾想,《美食家》這部作品激發(fā)出讀者們久違的對食物的公開愛慕,愛吃者不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想要過更好的生活成了正當理由。
饞佬胚的好日子開始了,好吃的餐館遍地開花,食材越來越豐富,去餐廳吃圓臺面,回家大魚大肉都不在話下。直到人吃出三高,吃出那么多貪官,人們才醒悟過來,得科學地吃,過有節(jié)制的生活才算上檔次。
我寫了十多年美食專欄,吃過的餐館不少,也品過很多地方特色佳肴,但是回過頭來,最愛還是樸素的家常菜,這些年的美食生涯就像是覺悟的過程。我在《小菜場憶舊》一文中說:不知不覺發(fā)現(xiàn)自己吃到食物,記起與食物有關(guān)的事,都是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與家人圍繞餐桌的回憶。雖然那些年代物資供應(yīng)匱乏,食物不容易得到,可那些買買買、吃吃吃的細節(jié),還是很清晰地浮現(xiàn)眼前。寫回憶性美食隨筆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快樂,咬得菜根香不是臆想的矯情,而是因回不去倍覺珍貴。
上海老味道與上海洋味道組成這座城市中西并融、海納百川、雜糅的風格,上海變得越來越文明、宜居。普通百姓喜歡腳踏實地過好小日子,年輕時吃點苦不算什么,一家人相守相望,不奢求,不放棄,每天聽聽屋里的鍋碗瓢盆交響樂是最治愈人心的。
《菜根譚》有言:從五更枕席上參勘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工夫。枕上參悟,菜中乾坤,順便提醒一下,早悟早得道。
感謝作家、書法家管繼平先生為拙著題寫書名;文史學者張光武老師不吝賜寫書評,多有褒揚,受之有愧,封面封底借您吉言金句壯膽,拜謝!
這是我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的第三本美食隨筆集,前兩本《煮物之味》《煙火氣》得到讀者們的喜歡,無限感恩。
孔明珠,上海作家,中國作協(xié)會員,上海作協(xié)理事,《上海紀實》副主編。出版《孔娘子廚房》《煮物之味》《煙火氣》《月明珠還》等專著。2015年獲"冰心散文獎"。開設(shè)"孔娘子"品牌美食專欄。
難忘那時味道
紅乳腐與白乳腐
螺螄嗍嗍,老酒扳扳
八寶辣醬
臭乳腐與臭鹵甏
鰻魚鲞與春卷
蛋餃如菊花綻放
上海紅燒獅子頭
外婆的紅燒肉
聞到豬肝的味道
寵愛秋冬蘿卜
蓋澆飯
賀友直家那碗紅燒肉
婆家的腌篤鮮
蟹季又再來
咬得醬菜香
魚丸肉丸,大小丸子
醉的蟹
眾籌一頭遠方的豬
人人都愛小吃
蔥油餅,上海弄堂口的鄉(xiāng)愁
人人都愛油墩子
又燙又甜梅花糕
甜酒釀的誘惑
盈盈一盞小籠
大餛飩與小餛飩
茶葉蛋情結(jié)
橋堍上的蘿春閣
奶油,奶油
過新年,吃湯圓
老大房鮮肉月餅
揚州早餐皮包水
到處都是愛面人
覓得江南滋味
江南水八仙
莫干山居食
同里陳家菜
太湖船菜
蘇州醬方與陸文夫咸泡飯
碧山節(jié)氣美食行
蘇州過云樓獨一桌
太倉電站村饕餮美食
江南運河宴艷遇
堅果東坡羊方
練塘茭白美人腿
徽州二臭
松江新浜荷花宴
南通海鮮甲天下
美人肝和胡先生豆腐
太倉江河海三鮮
風雅美味慧公館
家鄉(xiāng)烏鎮(zhèn)土菜
茅盾家鄉(xiāng)野火飯
賴聲川愛吃的粽香稻扎肉
馬云愛吃蒜香咸魚
青花盤中辣子魚煲
竹香土雞
目魚干蒸雞
雞篤豆腐
紅燒豬尾黃豆
姜末南瓜絲
霉干菜蒸茄子
臭豆腐干炒雞蛋
野菜春卷
紅燒羊羔
芹菜葉攤雞蛋
瘤芥菜雪冬
泥鰍燒黃鱔
三珍齋醬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