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經(jīng)典的人才學(xué)著作,作者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劉劭。全書共十二篇:《九征》《體別》《流業(yè)》《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詳盡地講述了考察、評鑒、任用人才的具體方法,包括各類人才的性情、優(yōu)點與缺陷、適合的官職,以及選任人才的困難之處,還講述了一些為人處世的良方。讀《人物志》既可以提高自我修養(yǎng),也可以學(xué)習(xí)選拔人才、使用人才。《人物志》內(nèi)容精彩,但文字古奧難懂。
《毓老師說人物志》是毓老1988-1989年在臺灣奉元書院講解《人物志》的講稿和2000年講述的增補內(nèi)容。毓老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精深的國學(xué)修養(yǎng)、熱切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在講述《人物志》時引經(jīng)據(jù)典、聯(lián)系時事,思緒飛揚于古今中外,臧否人物、議論世事率性、透辟,借《人物志》講出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精髓和許多精妙的人生哲理。
如何識人、用人?如何修煉自身、提高自己的才能?如何在變幻的世界安心、應(yīng)世?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講解人才學(xué)奇書《人物志》,為您呈現(xiàn)正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達、活潑的國學(xué)思想,和豐富、實用的人生智慧。學(xué)《人物志》,并非要動心機,而是要按照做人的智慧做人,不妄求。大事決之于天命,小事決之于德。人皆常人,少有非常人,不要在常人中找圣人,否則最后將剩下自己。——愛新覺羅•毓鋆
愛新覺羅•毓鋆,在臺灣被尊稱為毓老。毓老的百歲人生堪稱傳奇。他是清朝王室后裔,幼年為溥儀伴讀,師從陳寶琛、王國維等學(xué)習(xí),打下深厚的國學(xué)基礎(chǔ)。后來追隨溥儀到天津張園、靜園,心心念念于“復(fù)國”大業(yè)。“滿洲國”時期,毓老擔任“御前行走”,負責情報工作。毓老沒做漢奸,還伺機刺殺日敵、保全抗日人士。光復(fù)后,經(jīng)國民政府審查,毓老證得清白。1947年,蔣介石下令將毓老監(jiān)管到臺灣。“復(fù)國”夢碎,毓老重拾13歲就已經(jīng)背熟的四書五經(jīng),潛心研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1950年代,經(jīng)胡適推薦,毓老開始為美國的漢學(xué)博士講解中國古代經(jīng)典。此后,毓老先后創(chuàng)建“天德黌舍”“奉元書院”,受教弟子萬余人,遍及學(xué)界、政界、商界,蔣勛、江丙坤等都出自毓老門下。毓老講授的不是考據(jù)、訓(xùn)詁的國學(xué),而是充滿救世情懷、人生智慧的活潑潑的國學(xué),帶來思想與智慧的強烈沖擊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國學(xué)。
阮逸序
人性為之原,而情者性之流也。性發(fā)于內(nèi),情導(dǎo)于外,而形色隨之。故邪正態(tài)度,變露莫狀,溷(混亂)而莫睹其真也。惟至哲為能以材觀情索性,尋流照原,而善惡之跡判矣。
圣人沒(歿),諸子之言性者各膠(固)一是,以倡惑于后,是俾馳辨斗異者得肆(縱)其說,蔓衍(滋生演變)天下,故學(xué)者莫要其歸,而天理幾乎息矣!
予好閱古書,于史部中得劉劭《人物志》十二篇,極數(shù)萬言,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質(zhì)之兼偏,研幽(不顯)摘微,一貫于道,若度(量)之長短,權(quán)(稱)之輕重,無銖發(fā)(比喻微小之物)蔽也。大抵考諸行事,而約(束)人于中庸之域,誠(真)一家之善志也。
由魏至宋歷數(shù)百載,其用尚晦(不明)而鮮(少)有知者。吁(嘆詞),可惜哉!矧(音shěn,況)蟲篆淺技(喻微不足道的技能),無益于教者猶刊鏤(刻印)以行于世。是書也,博而暢,辨而不肆,非眾說之流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鑒(龜可以卜吉兇,鏡可以比美丑,喻借鏡),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檠括(音qíng kuò,約束矯正),其效(效用)不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傳之?媲(比)夫良金美玉,籯櫝(存放珍寶的器具)一啟,而觀者必知其寶也。
我有許多感觸,想講實用之學(xué)。
你們要“養(yǎng)浩然氣,讀有用書”,不可以有功利境界,才能深入。要讀切實際、能用的東西。
智慧無所謂新舊,讀書貴乎求智慧。讀書不易,講書更難,辭難達意。
人物,物包含人、事、物。“志者,心之所主也”,《人物志》系記載人心之所主的事,此即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的本錢。人之所以為人,必得心有所主。一個人心能有所主了,則“堅剛不可奪志”,才是一個有成就的人物。
孔子“三十而立”,即立于己之志,樂于己志,而且樂此不疲,心有所樂,日有所進益。志,乃一個人心之所主,所以人心必有所務(wù),即有所事事,不可以每天凈是扯閑?鬃右簧鷺返,學(xué)不厭,教不倦,所以“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人生最要即“繼志述事”。繼志,最大的責任在“為往圣繼絕學(xué)”;述事,使事業(yè)更為發(fā)展。但可非易事!知識分子的責任,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語)。
人為萬物之靈。如果人非萬物之靈,那又如何“智周萬物”(《易•系辭上傳》“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既是如此,那么智、慧、靈三者有何區(qū)別?懂得不同之處,才知道在什么時候用什么。
《人物志》一書,專評人與事。一個人有修養(yǎng)了,加上德、能,方能成就事功。知人者智,知人為成事之要,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若在位的不是賢者,則不論團體大小,其失敗,一也。按《人物志》修養(yǎng)、品評自己,依那個標準改造自己,必先把自己培養(yǎng)足夠了,做事才能夠知人善任。
曾文正說:“做大事業(yè)的以培植接班人為第一要義。”而欲成就事業(yè),貴乎能知人。但是一個人在你面前一過,即能看出其人,那可非易事!有知人的經(jīng)驗,乃是時間的經(jīng)驗,并不是讀一本書即可以得到的。
我教書,天天擺弄人,見人之多,雖非屬上乘,但看人心里自會明白。識人的功夫很重要,試一試,覺得前人的經(jīng)驗還是很可靠的,百試不爽。
《人物志》是由人的情性,窺其外貌,而驗其內(nèi)藏。如何得書之精義?此必要下“默而識之”的功夫。你們要一邊讀書,一邊去體驗,才能夠心會神通。如不懂得“默而識之”的境界,那就是讀多少書,也不能用上。學(xué)任何東西,能有所成就,皆必達到心會神通的境界?诙淖饔貌恢匾婺苡媚耸“默”的功夫。自修的功夫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