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百科知識》是“受益一生的百科知識”系列之一。
高輝、曾微隱編著的《中國文化百科知識》以詞條的形式,從思想、宗教、語言文學、教育、文學、戲劇、武術、書法、繪畫、文化地理、博弈娛樂、美食、節(jié)目、網(wǎng)絡文化等方面,詮釋中學生應在中國文化知識,是讀者見微知著,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輝、曾微隱編著的《中國文化百科知識》內容簡介: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qū)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文化常識(001~022)
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人文
中國紅
朋友稱謂
職業(yè)稱謂
經史子集
古代刑罰
三綱五常
四大發(fā)明
江南四大才子
四大名扇
四御
四大名剎
四大名瓷窯
四大名塔
四大民間傳說
五倫
五更
五音
五岳
六大古都
六歷
開門七件事
八卦
十大名醫(yī)
十惡不赦
十八羅漢
文化分類
國學
文明
中國結
年齡稱謂
死的諱稱
詩文集命名方式
三皇
三從四德
四大文明古國
楷書四大家
四大名繡
四大名橋
四大名樓
四大古鎮(zhèn)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文化遺產
五谷
五帝
五代十國
五嶺
六朝
六禮
七大藏書樓
八仙
武廟十哲
十二生肖
二十四史
文化的詞典解釋
國粹
龍鳳紋樣
玉石文化
百姓稱謂
干支
史書編寫方式
三教
三姑六婆
戰(zhàn)國四公子
書法四體
四大美人圖
四大名園
四大名亭
四大碑林
四大道教名山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五昧
五彩
五貢
五湖
六部
六藝
七情六欲
八旗
十大名茶
十三經
二十四節(jié)氣
思想(023~034)
諸子百家
道家
名家
百家爭鳴
墨家
陰陽家
儒家
法家
中庸
無為
弋
道器觀
玄學
形質神用
二人轉
四大徽班
變臉
文武場
京劇
紹劇
昆劇
秦腔
川劇
梨園戲
晉劇
閩劇
吉劇
七行七科
四大聲腔
粵劇
滬劇
豫劇
黃梅戲
評劇
薌劇
上黨梆子
北路梆子
高甲戲
中國話劇
臉譜
明代四大聲腔
博弈娛樂(141~159)
博弈
馬吊
麻將
斗鳥
馬球
相撲
毽子
圍棋
雜技
放空鐘
風箏
跳繩
京韻大鼓
河南墜子
彩選
骰子
斗蟋蟀
捶丸
中國式摔跤
擊壤
九連環(huán)
中國象棋
中國魔術
斗百草
蕩秋千
相聲
梅花大鼓
山東琴書
撲賣
葉子戲
斗雞
蹴鞠
拔河
木射
七巧板
格五
木偶戲
抽陀螺
踩高蹺
曲藝
西河大鼓
評書
山東快書
兔兒爺
古典十大名曲
陜北秧歌
布老虎
飲酒“六雅”
安塞腰鼓
古琴
酒令
中國武術(160~170)
武術
武當派
太極拳
八極拳
詠春拳
十八般兵器
甘鳳池
大刀王五
王子平
武術稱謂
南拳
長拳
查拳
醉拳
武舉
董海川
黃飛鴻
葉問
少林派
北腿
八卦掌
迷蹤拳
形意拳
華佗
楊露禪
霍元甲
文化地理(171~198)
中國
赤縣
四海
江河
江左
淮左
關西
嶺嶠
京畿
郡
路
黃山
華山
九華山
九嶷山
石鐘山
祁山
岳陽樓
蓬萊閣
中華
中原
西河
江表
山東
關中
朔漠
三輔
州
山水陰陽
泰山
衡山
峨嵋山
岳麓山
八公山
黃鶴樓
滕王閣
霍去病墓
九州
海內
八荒
江東
江南
關東
西域
百越
三秦
道
三山
嵩山
恒山
王屋山
隆中山
碣石
大觀樓
晴川閣
子L林
曲阜孔廟
西湖
頤和園
豫園
義陽三關
山海關
陽關
友誼關
劍閣
趙州橋
霽虹橋
飛虹塔
佑國寺塔
云岡石窟
榆林窟
秦始皇陵
十三陵
故宮
杜甫草堂
岱廟
絲綢之路
浣江
垓下
逍遙津
華清池
陳橋驛
花果山水簾洞
朱仙鎮(zhèn)
岳飛墓
大明湖
拙政園
滄州鐵獅子
古代內三關
嘉峪關
潼關
娘子關
斜谷道
洛陽橋
安平橋
釋迦塔
四門塔
龍門石窟
殷墟
秦兵馬俑
清東陵
沈陽故宮
晉祠
萬里長城
都江堰
汨羅江
桃花源
采石磯
馬嵬坡
景陽崗
零丁洋
樂山大佛
玄武湖
鑒湖
留園
蜀三關
古代外三關
玉門關
函谷關
鬼門關
故道
廣濟橋
嵩岳寺塔
千尋塔
莫高窟
麥積山石窟
黃帝陵
明孝陵
清西陵
布達拉宮
武侯祠
京杭大運河
杏花村
鴻門
赤壁
五丈原
桃花潭
梁山泊
百花洲
承德避暑山莊
陸王心學
孔子
老子
韓非
葛洪
道
五行說
天人合一
貴無論
天理人欲
知行合一
孟子
莊子
董仲舒
顧炎武
太極
陰陽說
天人之分
崇有論
程朱理學
能必副所
墨子
荀子
漢世三杰
宗教(035~044)
中國佛教
伊斯蘭教
阿彌陀佛
千手千眼觀音
涅繁
錫杖
梵鐘
大雄寶殿
廟
住持
大師
比丘
沙彌尼
同修
全真七子
禪宗
天主教
南無阿彌陀佛
關圣帝君
舍利
缽
寺
茅蓬
三門
方丈
和尚
比丘尼
優(yōu)婆塞
丹田
道教
基督教
四大菩薩
不二法門
念珠
木魚
院
精舍
伽藍
僧伽
法師
沙彌
優(yōu)婆夷
一氣化三清
教育(045~062)
官學
國學
四門學
蒙學
鴻都門學
律學
私學
鄉(xiāng)學
書館
國子監(jiān)
宗學
算學
私塾
學堂
蒙館
太學
書院
書學
玄學
武學
選士制度
八股文
四書
《學記》
《三字經》
《幼學瓊林》
《弟子規(guī)》
弘文館
應天書院
嵩陽書院
學海堂
廣方言館
中西學堂
京師大學堂
完全小學
壬戌學制
鄉(xiāng)村教育運動
教會學校
醫(yī)學
社學
三鼎甲
積分升齋法
五經
蒙學課本
《百家姓》
《女兒經》
《曾文正公家訓》
廣文館
白鹿洞書院
東林書院
南菁書院
時務學堂
南洋公學
女子師范學堂
癸卯學制
平民教育運動
中華教育改進社
畫學
陰陽學
狀元
監(jiān)生歷事制
《大學》
《顏氏家訓》
《千字文》
《朱子家訓》
崇文館
石鼓書院
岳麓書院
漳南書院
復性書院
萬木草堂
京師同文館
實業(yè)學堂
壬子癸丑學制
工讀教育思潮
中華職業(yè)教育社
語言文字(063~076)
語言譜系
文言文
漢語拼音方案
格言
歇后語
術語
倉頡造字說
大篆
楷書
宋體
“永”字八法
碑林
《廣韻》
漢藏語系
白話文
熟語
諺語
俚語
辭格
六書
小篆
草書
書法
印章
《爾雅》
《康熙字典》
漢語
普通話
成語
慣用語
外來語
漢字
甲骨文
隸書
行書
文房四寶
《開成石經》
《說文解字》
《中華大字典》
《辭源》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辭!
《新華字典》
文學(077~115)
六義
建安文學
宮體詩
駢文
新樂府運動
唐傳奇
豪放詞派
話本
四大傳奇
公安派
二拍
性靈說
屈原
枚乘
建安七子
阮籍
陸機
陶淵明
鮑照
初唐四杰
王之渙
李白
高適
元結
孟郊
白居易
元稹
杜牧
晏殊
蘇軾
樂府
正始文學
南朝樂府民歌
詞
花間派
江西詩派
婉約詞派
曲
臺閣體
竟陵派
格調說
肌理說
宋玉
司馬相如
三曹
嵇康
張協(xié)
謝靈運
酈道元
王勃
孟浩然
杜甫
崔顥
張志和
韓愈
劉禹錫
李商隱
溫庭筠
歐陽修
黃庭堅
漢賦
永明體
北朝樂府民歌
古文運動
變文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四靈詩派
南戲
唐宋派
三言
神韻說
桐城派
司馬遷
班固
王粲
潘岳
左思
謝跳
庾信
陳子昂
王昌齡
王維
岑參
韋應物
柳宗元
李紳
李賀
李煜
范仲淹
曾鞏
秦觀
周邦彥
范成大
姜夔
關漢卿
紀君祥
劉基
高啟
吳承恩
馮夢龍
納蘭性德
袁枚
《盤古開天地》
《精衛(wèi)填!
《后羿射日》
《論語》
《荀子》
《國語》
《楚辭》
《搜神記》
《西廂記》
《水滸傳》
《桃花扇》
《紅樓夢》
李清照
楊萬里
吳文英
白樸
王冕
施耐庵
前七子
湯顯祖
凌蒙初
方苞
姚鼐
《女媧補天》
《共工怒觸不周山》
《大禹治水》
《孟子》
《韓非子》
《史記》
《古詩十九首》
《世說新語》
《琵琶記》
《西游記》
《聊齋志異》
陸游
辛棄疾
元好問
馬致遠
宋濂
羅貫中
后七子
袁宏道
吳偉業(yè)
曹雪芹
龔自珍
《夸父逐日》
《黃帝擒蚩尤》
《詩經》
《莊子》
《左傳》
《戰(zhàn)國策》
《文心雕龍》
《資治通鑒》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儒林外史》
繪畫(116~126)
國畫
人物畫
筆墨
淺絳山水
潑墨
寫意
帛畫
翰林圖畫院
顧愷之
張萱
丹青
文人畫
指畫
六法
皴法
巖畫
畫像石
四王
閻立本
顧閎中
山水畫
水墨畫
點苔
十八描
工筆
四君子
年畫
揚州八怪
吳道子
黃筌
巨然
趙佶
徐渭
石濤
郭熙
趙孟頰
朱耷
任頤
李公麟
元四家
鄭燮
戲劇(127~140)
中國戲劇
越劇
淮劇
錫劇
評彈
漢劇
莆仙戲
蒲劇
河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