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國古代春秋末期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畢其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yè)、解惑,弟子多達3000,其中賢弟子就有72人。
孔子為中華文化作出卓越貢獻并帶來深遠影響,因而被后世人尊為“至圣”、“萬世師表”。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榮登首位。
一、坎坷家世
二、敏而好學
1.歷盡艱辛
2.勤學好問
3.遍訪名師
三、揚名立萬
1.蟄居魯國
2.避難齊國
3.返魯執(zhí)教
四、大展宏圖
1.勵精圖治
2.重振國威
3.功敗垂成
4.含恨離魯
五、周游列國
1.尋夢衛(wèi)國
2.屢遭困厄
3.頻遇賢人
4.癡心不改
六、傳道授業(yè)
1.因材施教
2.因勢利導
3.言傳身教
七、麒麟之喪
附 《論語》集萃
二 敏而好學
叔梁紇終于如愿以償,在古稀之年養(yǎng)育了一個兒子,他喜不自勝,把孔丘視為掌上明珠,對其疼愛有加。孔子天生聰穎,父母無論教他做什么,只需要教授一遍他就能學會,而且再也不會忘記。孔子在父母的關(guān)愛下幸福地成長,只可惜好景不長,公元前549年,當孔子二歲時,他的父親就撒手人寰,母子兩人含悲忍淚將叔梁紇埋葬在防山(今曲阜市東郊)。叔梁紇死后,官府就不再提供俸祿,孔子一家人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自此家道衰落,孔家不僅生活貧窮而且地位低賤,淪為普通士族?啄割佱缭谥缓帽е仔〉目浊鹨凭拥角逢I里,生活非常艱難。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周朝天子已經(jīng)無力控制天下,各個諸侯國經(jīng)常發(fā)生爭權(quán)奪利、互相侵略的戰(zhàn)爭。而孔子所在的魯國因為是周公的封國,享有特殊待遇,各種禮樂制度都仿造周王室設(shè)立,因而魯國成為奉行周禮的“禮儀之邦”。曲阜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的文化中心,收藏有豐富的文物典籍,更是名師薈萃之地,孔子身處其中,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
1.歷盡艱辛
顏徵在雖然生活清貧卻含辛茹苦撫養(yǎng)孔子,并悉心教育孔子。外祖父顏襄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他傾盡一生才學教授孔子。在他的指點下,顏徵在細心教導孔子熟悉周朝禮儀。她想方設(shè)法讓孔子參觀祭禮儀式,而孔子也百看不厭,早已將祭禮過程看得爛熟于心。在孑L子六歲時,他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就常常玩模擬祭天的游戲。他從家中拿出祭祀時用于陳列貢品的器物:方形的俎以及圓形的豆,按照祭禮的規(guī)矩依次擺放在廣場前方的高臺之上,讓一個小伙伴擔任禮官。然后孔子就站在廣場上沖著俎、豆彎腰鞠躬,口中煞有介事地念念有詞,似乎在宣讀祭祀的經(jīng)文。孔子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一板一眼地祭祀完畢。外祖父顏襄看完整個過程,不禁微微點頭。在那個年代,只有身居高位的貴族才有資格參與祭天儀式,孔子以小就以祭禮為樂,由此看來,孔子從小就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