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shù)”、“學”紛爭背景下的西漢《春秋》學:以《谷梁傳》與《公羊傳》的升降為例
定 價:42 元
- 作者:吳濤 著
- 出版時間:2011/9/1
- ISBN:9787516101445
-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34.05
- 頁碼:30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在中國古代,經(jīng)學曾發(fā)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已經(jīng)走出經(jīng)學時代的我們很難理解的事情。而《春秋》在經(jīng)學中更是居于核心的地位,它向來被看成孔子微言大義的寄托。中國文化自古就重視歷史經(jīng)驗的記錄和總結(jié),生當春秋末世的孔子自覺承擔起了這樣的責任。但在過去,修史一直是政府的事,孔子以匹夫而修史實屬僭越。所以孔子要說:“知我者以《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不過,孔子的修史卻不同于前人,孔子在修史的過程中寄托了很多的深意。所謂:“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之矣!”這兩段話雖說出自孟子的記錄,但卻是歷代儒生所深信不疑的。近代以來,學者紛紛有撰文論證《春秋》非孔子所作。其實,《春秋》是否為孔子所作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歷代儒生都相信那就是孔子所作。司馬遷的話可以作為一個典型:“《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洞呵铩肺某蓴(shù)萬,其指數(shù)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洞呵铩分袕s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quán)。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在儒生看起來,孔子所修的《春秋》并非記錄了已然的歷史,而是記錄了應然的歷史。
吳濤,男,1973年生,河南鄭州人。1996年畢業(yè)于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機械工程一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yè),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方向,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專門史專業(yè)中國經(jīng)學史方向,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今,在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任教,同時為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組成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經(jīng)學史、秦漢史等。
序
緒論
一 西漢以后《春秋》學的歷史發(fā)展和既有研究現(xiàn)狀綜述
二 選題意義、研究方法及結(jié)構(gòu)
第一章 “《春秋》無達辭
第一節(jié) 《公羊傳》與《谷梁傳》在西漢前期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獨尊儒術(shù):從顧問官到教育官的轉(zhuǎn)變
第三節(jié) “學”對“術(shù)”的迎合:董仲舒與公孫弘
第四節(jié) “學”對“術(shù)”的迎合:“為漢制法”
第二章 “學”與“術(shù)”的紛爭——巫蠱案背后的經(jīng)學歧異
第一節(jié) 漢武帝對儒學的真實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巫蠱事件與輪臺罪己詔
第三節(jié) 鹽鐵會議在西漢《春秋》學史上的意義
第三章 石渠閣會議
第一節(jié) 石渠閣會議與黃龍十二博士
第二節(jié) 《谷梁傳》上升的社會原因分析
第三節(jié) 漢宣帝的出身及其與霍光的關(guān)系對《谷梁傳》上升的影響
第四節(jié) 《谷梁傳》的親親尊尊理論與漢宣帝立《谷梁傳》的關(guān)系
第五節(jié) “霸王道雜之”術(shù)與《公羊傳》、《谷梁傳》升降
第四章 《谷梁傳》在西漢《春秋》學史中的地位——兼論《谷梁傳》為古文說
第一節(jié) 《公羊傳》、《谷梁傳》異同論
第二節(jié) “久假而不歸
第三節(jié) 論崔適《谷梁傳》為古文說
第五章 尾聲——新一輪的“術(shù)”、“學”紛爭
第一節(jié) 漢哀帝其人
第二節(jié) 劉歆與王莽關(guān)系新論
第三節(jié) “術(shù)”對“學”的再一次選擇
結(jié)論
附錄一關(guān)于《春秋谷梁傳》作者的推測
附錄二西漢《春秋》學者小考
附錄三西漢《春秋》三傳傳授圖
參考書目
后記
所以探究漢武帝長久地選擇《公羊傳》的根本原因則要分析《公羊傳》對于漢武帝到底有什么用。根本而言就是“學”是怎樣迎合“術(shù)”的。
首先,《公羊》大一統(tǒng)學說成為漢武帝加強中央專制的理論依據(jù)。在西漢初年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士人們?nèi)匀粵]有實現(xiàn)從激昂處士到皇朝順民的轉(zhuǎn)變。他們?nèi)匀槐甲哂谥T侯之間。漢武帝在文、景二帝對地方勢力不斷打擊的基礎上,采取了更嚴厲的措施。而《公羊傳》則提供了及時的理論支持。尤其是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以“人臣無將,將而誅”為借口對淮南、衡山大獄的處理更使?jié)h武帝十分滿意。
其次,《公羊》學的夷狄觀和復仇理論成為漢武帝解決匈奴問題的依據(jù)。西漢前期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一直十分嚴重,漢朝被迫采取屈辱的和親政策。漢武帝即位后不久就把解決匈奴問題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豆騻鳌穼χT夏反擊夷狄的戰(zhàn)爭一直持肯定的態(tài)度,比如莊公十九年“夏公追戎于濟西”,《公羊傳》的解說是:“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為中國追也。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為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其言于濟西何?大之也!雹诤髞怼豆騻鳌返膹统鹄碚撘渤闪藵h武帝再次出兵的直接借口:“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