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嶺表行歌: 廣東曲藝家訪談錄
本書是對譚佩儀、黃少梅、楊達、黃俊英、陳志忠、陳錦榮、溫池、蘇惠良等老一輩藝術家的采訪實錄。本書的出版對于了解廣東曲藝發(fā)展歷史、追尋曲藝文化歷史記憶、啟發(fā)曲藝藝術傳承思路、積累曲藝傳承技藝寶等方面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與歷史價值。
序言(一)
文化自信,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是當代人的歷史擔當。廣東曲藝藝術,是廣府文化的瑰寶,曲藝藝術家們,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了不同的社會和波瀾起伏的時代。他們從藝的始端、豐富多彩的人生軌跡、藝術的感悟與成就、交往的趣聞和軼事,都珍藏于他們腦海之中,我們視之為珍貴的文化藝術寶藏。 對老一輩藝術家的采訪,對于了解廣東曲藝發(fā)展的歷史、追尋文化記憶、啟發(fā)藝術傳承思路、為再創(chuàng)造積累寶貴經(jīng)驗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何車藝術工作室自2015年開始,在廣州粵藝發(fā)展中心的指導下,得到廣州市荔灣區(qū)文聯(lián)的支持,及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協(xié)助,陸續(xù)與廣東曲藝界的粵曲演唱專家、相聲名家、撰曲家、音樂家及曲協(xié)領導等德高望重的前輩,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對采訪結果做了詳盡而細致的整理。其后克服了種種困難,《嶺表行歌》終于付梓。 《嶺表行歌》忠實地敘錄受訪者的言談及與采訪者的對話,除對極少量有悖于出版原則的內(nèi)容略作刪減外,基本把受訪者所敘說的內(nèi)容反映到文章之中。在整理文本的過程中,對出現(xiàn)的曲藝圈中的行話、術語、背語等專業(yè)詞匯,以及過去的政治術語和有關歷史人物,均作出詳細的注解,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受訪者經(jīng)歷的時代背景,感受到他們篳路藍縷之艱辛。 《嶺表行歌》中的采訪者及受訪者的觀點,僅代表其個人的立場,與編輯、出版社單位無關。 文本提到的個別歷史人物及事件,由于年代久遠,稽考困難,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囿于編務的水平,書中難免有疏漏不足之處,懇望海涵指正。 序言(二) 《嶺表行歌》是廣東音樂界前輩、名人的藝術訪談錄,在那些史海鉤沉轉瞬即逝的不居歲月里,有滄桑飽蘸的冷暖記憶;有深入肌理的思辨與總結;有發(fā)人深思的批判與審視。恰如傳統(tǒng)粵曲中的“叮板”拍和,板鼓拍擊時而“一板一叮”,時而“一板三叮”,由表及里,細膩優(yōu)悠,交相輝融。 橫亙于嶺表大地幾百載的傳統(tǒng)藝術,它從來不乏高度凝練的歷史記錄。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復興,到十年“文革”的反復,從新時期以來的開拓創(chuàng)新,到“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粵曲”!對于年輕的朋友們來說,抽象的歷史事件也許很難令他們能夠清晰地了解這些歷史究竟是怎樣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而依賴多元的復數(shù)的敘述和呈現(xiàn),以一些親歷者的口述,通過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拜師學藝、職業(yè)變化和藝術感受等,透過具體的一個個人生故事、絲絲縷縷的小細節(jié),以自己的經(jīng)驗照應集體的記憶,以個體的文化記憶照應社會的變遷,還原被剝離開去的血肉,讓人們可以無窮地接近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存在的人和事,這片土地上孕育的傳統(tǒng)和精神。明晰某些歷史的其來有自,是我們所懷的努力和期待,也是本書盡力采訪搜集及資料整理的初心。 “回首鄉(xiāng)關路,行歌猶喟然”,任何事物的發(fā)展涅槃從來都要經(jīng)歷漫長的陣痛,當歌壇、茶座、堂會、燈籠局的藝術呈現(xiàn)形態(tài)已經(jīng)遠去時,不變的是弦歌相伴的戲夢人生;當蒙塵于“豬碌”的風刀霜劍步步相逼,不變的是對婉轉清幽的南國聲韻的癡心有待。當今天的人們吟唱著一首首詩意浪漫的經(jīng)典曲目,一縷縷婉轉激越的唱腔板式,那是無數(shù)先輩前人于悠長歲月積淀之下的拈毫苦吟或一蹴而就。他們賦予了這門藝術文詞之精雅,音色之醇厚,音域之寬廣,塑造了他們寬廣的人生界限,他們?yōu)榱怂囆g的本固枝榮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養(yǎng)。正是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姓,成就著廣東曲藝的璀璨與輝煌,使之久經(jīng)更代迭變而彌新。
何車, 編劇, 導演。電視欄目主持人, 長期致力于傳統(tǒng)粵劇、曲藝及廣府文化的研究。
幽蘭芳桂“子喉王”——粵曲子喉唱家譚佩儀 “星腔”羊城耀歌壇——粵曲平喉唱家黃少梅 達者為師揚正氣——粵語相聲名家楊達 皇者之冠“英俊王”——粵語相聲名家黃俊英 至正志中致后來——粵曲音樂家陳志忠 嫁給粵曲的女人——撰曲家陳錦榮 奏響京華第一人——廣東音樂演奏家溫池 曲壇雜家蘇傳統(tǒng)——廣東省曲協(xié)原副主席蘇惠良
至正志中致后來
—粵曲音樂家陳志忠 時 間:2017年8月25日 地 點:黃沙大道竹溪酒家 采 訪 人:謝寶玲 文稿整理:劉 婷 謝寶玲:今天很開心忠哥你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在2014年開始請了一些在粵劇和曲藝方面的老藝術家、老專家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經(jīng)過整理編輯結集成書出版,在今年的南國書香節(jié)上舉行簽售儀式,受到熱烈的歡迎。有感于粵劇領域的熱烈反應,我們覺得廣東音樂和曲藝方面也是我們嶺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分享的經(jīng)歷和故事,今天我們就請忠哥介紹你從藝的經(jīng)歷以及曲藝界的一些趣聞軼事。 陳志忠:好的。 謝寶玲: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藝的? 陳志忠:我應該是很小的時候就跟我父親學小提琴了。我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是廣州市曲藝界粵劇界的樂師,他是小提琴“頭架”,是音樂大師尹自重的正式徒弟,和馮華是師兄弟,他是馮華的師兄。 謝寶玲:那你真的是音樂世家了。 陳志忠:我自小就比較喜歡玩音樂,受我父親拉小提琴的影響和熏陶,我自己也學,他就從旁指點。我爸爸那時候和何浪平、陳奇潮、駱臻、沈偉都是同事。 謝寶玲:這是名家薈萃了! 陳志忠:因為自小受到藝術熏陶,我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就正式拜沈偉為師傅。我父親和沈偉是世家,沈偉就很認真地教我。他正式的徒弟,不包括各種學生的,有三個:陳士峰、馮志明和我。陳士峰比我早入門十來天,所以是大師兄,他原來是在越秀曲藝團,現(xiàn)在是在陳樹榮的珠江曲藝團做“頭架”。沈老師到粵劇團以后才收了馮志明,他正式的徒弟就是我們?nèi)齻,沈老師是手把手教我們。我進曲藝團不久,就開始玩獨奏,玩《云雀》《春到田間》,這些都是在沈老師家中一個音一個音學習的。 謝寶玲:那就是父親陶冶了你,他算不算你第一個師父? 陳志忠:我父親應該是我的第一個師父,接著后來就拜沈偉老師,專門學習高胡演奏技巧。 謝寶玲:你在音樂獨奏這個領域跟了沈老師,由他親自指點你,真的很幸運。你是在什么時候加入專業(yè)文藝團體呢? 陳志忠:那應該是1962年左右。當時我想進廣東音樂曲藝團,但沈老師說:“你如果進省曲藝團,就可能沒有這么多實踐機會了。按你的藝術水平,還輪不到你出來獨奏表演。你還是先進區(qū)的曲藝團,在那里實踐的機會比較多!庇谑撬徒榻B我進了海珠區(qū)音樂曲藝團,當時的團長是李飛和賴天涯,李飛是音樂名家,賴天涯是著名平喉唱家。進了海珠音樂曲藝團,我的確是實踐機會比較多了。那時候沈老師更加抓緊對我進行藝術技巧的指導,我進曲藝團不到一年,就已經(jīng)開始擔任獨奏員了,經(jīng)常在廣州市演出和下鄉(xiāng)演出。在廣州市演出就在音樂曲藝廳,下鄉(xiāng)就是到四鄉(xiāng)去演出。每場演出都有我的獨奏節(jié)目,那時候我表演的獨奏節(jié)目,其中一個是沈老師的得意之作《云雀》,另一個是《春到田間》。在曲藝團不到半年,我就開始擔任樂隊“頭架”了。李飛和賴天涯著重培養(yǎng)我,而我自己也比較努力,在技巧和經(jīng)驗方面的提高也很快。我們當時學習是很專心和刻苦的,天冷的時候到臺山演出,我早上起床特意拿著高胡到外面練習,手指差不多都凍僵了,但還是堅持練功。 謝寶玲:那時候大家對藝術都很執(zhí)著,很單純,沒有什么雜念。 陳志忠:比如要演奏《春到田間》,我會專門在冷天去練,練習手指的靈活性,保證沒有按錯音。 謝寶玲:你在李飛和賴天涯兩位名家的團里能夠站得住腳,并且在這么短的時間做到“頭架”,證明了你的藝術水平已經(jīng)達到一定的高度,只有經(jīng)過艱辛的努力和加倍的勤奮才能做到的。 陳志忠:當時曲藝團有三個“頭架”,一個是趙衍,他是老叔父了;一個是我;還有一個是何昌華,他后來去了順德粵劇團,他原來是李少芳的私伙“頭架”。我們在廣州演出的時候,李少芳就會走場過來,加唱一支曲,那行內(nèi)叫作“加頂”,每張票就要加多幾分錢。那時凡是李少芳來唱,就是何昌華擔任“頭架”給她伴奏了。 謝寶玲:何昌華的年紀比你大多少歲? 陳志忠:他年紀應該比我大十歲八歲,我那時候應該算是“靚仔”。因為我自小有父親教的基礎,再加上沈老師的悉心教導,所以進曲藝團很快就上手了。剛進專業(yè)團體沒有經(jīng)驗,那肯定是在樂隊后面玩其他樂器,比如玩中胡,一年后我就正式負責半場玩“頭架”了。我在海珠音樂曲藝團可以說是“一錘鑼鼓做到尾”,我從來沒有離開跳到其他團體,當時李飛和賴天涯也是“一錘鑼鼓”,從“靚仔”做到團長,從團長做到退休。 謝寶玲:那真的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了。這說明你們的合作關系很好。后來你們曲藝團解散了? 陳志忠:我1962年參加海珠音樂曲藝團,到了1967年的時候,由于“文化大革命”,所有區(qū)屬的文藝團體都解散了,人員都被安排到工廠上班。那時候我們也被安排到工廠,賴天涯被安排到自行車廠,李飛好像去了窗鉤廠,我就被安排到海珠區(qū)機械廠,后來就到所在地的荔灣區(qū)第二機械廠。一共做了十幾年,我已經(jīng)做到五級維修班長了。到了1979年,為了恢復區(qū)屬專業(yè)藝術團體海珠區(qū)文化科,因而恢復了海珠音樂曲藝團。我們原來的這幫老人,按照當時的政策,就調回了海珠區(qū)音樂曲藝團。我在團里除了擔任“頭架”以外,還負責了業(yè)務工作。當時我還沒有擔任團長職務,只是幫李飛負責曲藝團的業(yè)務。我還記得恢復曲藝團后,頭臺是在中山小欖演出,共演了九場。那時候專業(yè)曲藝團演出是需要排期的,由市文化局梁自強安排我們?nèi)シ鹕降貐^(qū),到了佛山就找負責人賴妙,然后再具體安排到各個演出點,但我們還沒出發(fā),那九場票就已經(jīng)賣光了。 到了1981年,那時候社會趨向聽流行歌曲,我們就從團里抽了大部分人來組成鳳凰音樂團(鳳凰輕歌隊),由廣州市文化局社會文化辦公室排期演出。1982年李飛退休,就由我接任做了團長,我?guī)ьI大家轉為“輕歌隊”,一方面是為了經(jīng)濟收入,另一方面也是適應市場的需要。到了1989年左右,“歌仔隊”也不太興旺了,我們又轉回曲藝團。當時區(qū)屬的曲藝團包括我們的海珠曲藝團,還有珠江曲藝團等,幾個曲藝團都在茶座中演出?傊覀兪歉鐣男枨蟛煌5刈晕艺{整,粵劇、曲藝也要適應,對“輕歌”也要適應,這樣才能生存。到了1999年左右,我已經(jīng)快退休了,因為正規(guī)的演出場地比較少,不正規(guī)的場地我們又不想去,差不多停止了活動。2002年我就退休了,當時保存了海珠音樂曲藝團的牌子,但基本沒有活動了。后來,我找了個活動場地組織了一個私伙局,成立了快樂樂苑,當時主要也是我們曲藝團那幫人,再加上一些其他業(yè)余曲藝愛好者一起玩?鞓窐吩返浆F(xiàn)在已經(jīng)成立了二十周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員還是原來曲藝團的那幫人。 謝寶玲:在音樂茶座那段時間,你是覺得在經(jīng)營方面難做,所以才停止演出嗎? 陳志忠:一方面是經(jīng)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我對音樂茶座的風氣也不太能夠接受,所以就干脆把它結束了。 謝寶玲:那么你現(xiàn)在對音樂曲藝茶座的現(xiàn)狀有什么看法呢? 陳志忠:對音樂曲藝茶座,我比較少接觸,很難提出什么看法,現(xiàn)在我主要是對私伙局有興趣。 謝寶玲:你自己提供活動場所辦私伙局,每周活動兩次,就等于是大家老朋友固定的藝術聚會吧。 陳志忠:我們大家在一起都玩了二十年了,大多是我們曲藝團的樂隊和演員,就是用藝術把我們聯(lián)系在一起。 謝寶玲:你一直保持著對曲藝藝術的興趣,在私伙局領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我知道香港、澳門的朋友也有回來進行藝術交流,那么港澳方面的粵曲和廣州的粵曲在風格和樣式上有什么不同? 陳志忠:香港也有很多私伙局。我們團原來的掌板師傅陳作賢,他去了香港,在香港做藝術教師,也搞私伙局。他有時候也帶些香港的業(yè)余粵曲發(fā)燒友到我們那里玩,我們私伙局本來是不對外開放的,但老朋友到來,我當然要招呼他們啦。我覺得香港的私伙局和廣州的私伙局相比,各自有各自的特點。香港的私伙局規(guī)模一般較小,連上“掌板”,五個人組成的樂隊就可以開局了,擊樂是一打三,一般是三架頭,一個高胡,一個阮,一個揚琴。他們一般是唱完就走,在藝術上互相交流就比較少。我們只能坐在旁邊聽,是不能拿樂器參加伴奏,如果你一拿起樂器就是跨過界了,在香港這已成為不成文的行規(guī)了。相比之下,廣州的私伙局相對規(guī)范,起碼樂隊方面配搭齊全,一般加上鑼鼓手起碼有八個人,樂器講究高低音搭配。廣州的私伙局最好的地方是,大家可以互相學習,比如一時三十分開場,參與私伙局所有人都到齊,別人唱曲大家都在欣賞,大家可以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謝寶玲:對演唱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有觀眾。如果沒有觀眾,自己唱自己的是很沒意思的。如果有觀眾在,無論是褒是貶,都起碼有人在聽我唱,有一種被認同和共同分享的感覺。 陳志忠:我除了在自己的私伙局里面玩,每周也會去霞姐、康哥那里玩。我在那里玩“頭架”,都快有二十年了,我應該也算是宜和樂苑的一分子了。我覺得現(xiàn)在廣州的私伙局最有名的就是宜和樂苑了。 謝寶玲:在那里是很熱鬧,有些澳門的朋友,還有黎市長、邱姨、彭哥也有去玩。張德明好像也有到宜和樂苑。 陳志忠:是的,我昨天才跟他一起玩。廣州的私伙局,無論你的地方大小、水平高低,人們都比較重視。有些私伙局一周開兩局、三局,大多數(shù)人都會到齊一起玩的。 謝寶玲:他們中的一些業(yè)余唱家的演唱有時候比專業(yè)演員唱得更好。 陳志忠:是的,很多業(yè)余唱家唱得都很好,水平很高的。 謝寶玲:廣州這邊的私伙局比較規(guī)范,香港就傾向于商業(yè)化運作,因此要求不能這么高。廣州的業(yè)余唱家現(xiàn)在不愁生活,所以玩得比較專業(yè),水平也較高了。 陳志忠:香港的粵曲發(fā)燒友也很喜歡回來開局唱,相對近一點就會去深圳的局唱,那些都是商業(yè)運作的。 謝寶玲:很難得你幾十年對藝術不懈追求和堅持,對自己的愛好十分執(zhí)著。 陳志忠:對藝術我是很執(zhí)著的,我在局里面,基本是按照演出的水平來要求他們的,起碼要認真,態(tài)度要端正。在我私伙局的大廳,里面是開唱局,中間用一扇玻璃門間隔,有時候他們在外面聊天,聲音太大影響到里面唱局,我就拿小提琴的弓來敲玻璃門,提醒他們要安靜,不要妨礙別人。 謝寶玲:這就很難得了。現(xiàn)在很多私伙局,人們“傾計”都很隨便的,你這樣的要求就顯得很專業(yè)了。 陳志忠:我從專業(yè)轉過來,還做過團長,要求自然就會更嚴格。 謝寶玲:那么如果臨時有演出,就可以立即找你們的團隊去參演了嗎? 陳志忠:是的,很多團隊演出都會找我們的樂隊去伴奏,像吳偉峰第一次在文化公園演出,就是找我們樂隊去參加伴奏的。吳偉峰主辦他的作品演出,他喜歡玩他的“邊槽”,在排練的時候我覺得音色不合適、不和諧,我就叫他不要再玩“邊槽”了,在旁邊聽就好了。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不會去說他,但我對藝術的要求比較執(zhí)著,所以就當面提醒他了。 謝寶玲:你玩了這么久的音樂,以你現(xiàn)在的藝術水平,有沒有人提出要跟你學? 陳志忠:也有。我住的那一棟大樓,有很多音樂愛好者。有些人對我說:“我兒子想跟你學音樂。”但我婉拒了。我以前搞專業(yè)的時候也指導過學生,但現(xiàn)在退休以后反而沒時間了,因要幫兒子處理他公司的業(yè)務,而且自己也是半桶水而已,就婉言謝絕了。我會對對方說周三、周六都開局,可以過來玩一下,但正式的拜師收徒是沒有的。 謝寶玲:你兒子有沒有跟你學琴? 陳志忠:我兒子大學畢業(yè)以后就開始經(jīng)商做生意,我有教過我孫女。她拉琴的姿勢、音色和音準是不錯的,但慢慢她感到和日常接觸的氛圍不合拍,就逐漸趨向流行歌曲,和我們粵曲是格格不入的,我就跟她說不要學了。她的興趣是流行歌曲,沒有這個傳統(tǒng)意識接受廣東音樂。她現(xiàn)在廣州大學念書,今年是大四,孫仔在中山大學,正在讀大二,是讀光電技術專業(yè)的。 謝寶玲:哦,那么說在藝術方面是沒有人接你的班了。 陳志忠:我太太也是沈偉老師的學生,她自小對粵曲就有興趣,跟沈老師學唱子喉。沈老師教了她很久,一開始是學唱傳統(tǒng)粵曲《思凡》。那時候沈老師在家里教學,有陳士峰、我,還有她。沈老師教她唱,而我是學樂器的。后來她也進了曲藝團,“文化大革命”后她就改行去做生意了,但她始終對曲藝情有獨鐘。我組織私伙局時,她就馬上加入進來。因為沒有堅持專業(yè)的指導,她就由唱子喉改成了平喉,到現(xiàn)在也有十幾二十年了。 謝寶玲:“婦唱夫隨”! 陳志忠:她現(xiàn)在在霞姐那里唱,也是宜和樂苑的會員。 謝寶玲:你們開局,霞姐去你們那里唱,霞姐開局,你們也去她那里唱? 陳志忠:是的,大家是快三十年的老朋友了。霞姐很早就開始搞私伙局了,最初是在長壽路自己家里面進行的。那時候曲藝團的李友忠和我都去她那里玩,她后來在荔灣北買了房子,然后又搬了過去。而梁啟康也是很熱心,出資在龍津路買了間房子給大家開展活動,叫作宜和樂苑?蹈缭腔泟±腺模郧俺獞蚴菫榱松,現(xiàn)在是為了開心。他們對外活動比我們多,康哥和霞姐每年都搞演出活動,而我們只是五年才搞一次大的活動,因為我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 謝寶玲:在樂社演唱的業(yè)余發(fā)燒友有多少? 陳志忠:正常的情況下,可分兩批,每一場都有四個平喉、四個子喉,每人唱兩支曲,比如我太太就兩局都參加,其他的人都是只來一天。每場八支曲,四個小時就這樣很快過去了。堅持了這么多年,百分之八十都是原班人馬,在我們私伙局沒有那些是是非非,你們也是跟我們學習過的。 謝寶玲:我們那時候很正規(guī)的,穿上演出服來唱。 陳志忠:我這是受到李飛和賴天涯的影響,海珠音樂曲藝團一向很重視藝術的嚴肅性,很規(guī)范。無論是演出,或是平時生活的團隊作風都是如此。李飛的女兒李小冬也傳承了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 謝寶玲:李小冬現(xiàn)在好像也還在唱粵曲。 陳志忠:有的,去年她還在香港演出。她哥的正式老師是陳濤。她哥在香港也搞了一個私伙局,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去年他叫我去香港參加演出,我就說自己懶得辦手續(xù)了,而且我對香港粵曲的風格不是很熟悉,我和太太去觀摩學習就好了。當時李小冬唱了一支《送別》。香港現(xiàn)在還是在用傳統(tǒng)的工尺譜,現(xiàn)在廣州都是用簡譜記譜,簡譜肯定比工尺譜先進很多。 謝寶玲:香港是以看工尺譜為榮的。 陳志忠:現(xiàn)在各大專業(yè)團體的樂隊都是用簡譜了,工尺譜很難確定時值,很難規(guī)范的,只是憑經(jīng)驗而已。在視譜和視唱方面還是廣州這邊稍微先進一點。 謝寶玲:忠哥你現(xiàn)在一直在玩私伙局,你退休后好像也有做過其他行業(yè)? 陳志忠:我曾經(jīng)協(xié)助我兒子在自己的服裝公司工作,實際上是我太太、兒子和兒媳在經(jīng)營,有二十多年了。 謝寶玲:我們今天就談到這里吧,非常感謝忠哥。 陳志忠:謝謝你們!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