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群芳爭絕艷:我的越劇人生》是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金艷芳的回憶錄,她11歲拜杭劇名旦袁伶悟為師學唱杭劇,作者在《不與群芳爭絕艷:我的越劇人生》中回憶了自己的越劇從藝歷程和人生道路,其中貫穿了老藝術家對越劇老旦表演藝術的經驗總結,對越劇的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與群芳爭絕艷汪灝(上海廣播電視臺七彩戲劇頻道總監(jiān),國家一級導演)接到出版社的邀請,囑我為金艷芳老師的自傳作序,作為一名晚輩,又非梨園中人,起先我是有一些意外的。然而關于金老,我確實又有些話想說。
2013年6月,為了紀念越劇改革70周年,上海曾經上演過一出大型越劇史詩《舞臺姐妹情》,我是這出戲的總導演。在最后一晚演出結束時,我們曾策劃舉行一個“向老藝術家致敬”的儀式,當然,我們也盛隋邀請金艷芳老師出席。聽金老的家屬說,那段日子,老人家很是興奮,還為自己的出場設計添置了新衣。不巧的是,金老后來卻因為身體的原因無法到場。為此,我深感遺感。
我之所以執(zhí)意邀請金艷芳老師參加是有原因的。
百余年來,越劇從偏隅江南的地方小戲,迅速成長為長江以南為數不多的突破方言局囿,影響大江南北的全國性劇種。在此過程中,幾代越劇人始終以藝術家群像的方式呈現在藝術和社會的舞臺。我一直以為,這是越劇區(qū)別于其他劇種的重要特征,這是足以令人矚目的。
但以往,我們更多地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小生、花旦身上,對于其他行當多有忽略,即使有所涉獵,線條也往往是粗疏的。
這其中,就包括了越劇老旦藝術。作為一位在越劇舞臺上留下過許多經典作品的老旦藝術家,我們對金艷芳的關注其實遠遠不夠。幸好,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應有的遺憾。
我有個比較執(zhí)拗的看法,書本中提供給我們的歷史場景往往是蒼白的、漫漶的,至少是不細致的。只有在這樣的場景中,植入了“人”的元素,才會變得生動、可愛。這就是我近年來,特別關注“口述歷史”的重要原因。
我曾經也在我們的頻道中先后推出過這樣的電視欄目,其中金艷芳老師的專訪就深深吸引過我和廣大的電視觀眾。
《不與群芳爭絕艷》一書以金老的自述為主。平實而流暢的敘述、平和而謙遜的文風讓我再一次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老人家的魅力——一輩子為越劇舞臺勤懇耕耘,毫不張揚、甘當綠葉。捧讀間,不時浮光躍金般跳出的文字,常常令人莞爾。我以為,把人投置到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進行表達,即使這只是一個樸素的個人的視角,它同樣具有史詩的內涵。
其實,當年的金老師在越劇演員中是頗負才名的。她的藝術人生,先后經歷了越劇男班向女班的發(fā)展過程,接觸過武林班、越劇等多種演出形式,而她本人,除了以老旦聞名外,還擅演正旦、彩旦。通過金老師自己的回顧和講述,讓我們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江浙演劇形式的演變,以及解放后戲劇改革、新時期越劇發(fā)展和越劇行當流派的演變有了一定了解。
我想,《不與群芳爭絕艷》一書的出版也是一個信號。在帶給我們一個鮮活的老旦藝術家——金艷芳的同時,也體現了戲劇界對于老旦行當的重視,體現了文化界、出版界對于繼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優(yōu)秀戲曲藝術的責任意識。
袁雪芬先生生前曾經和我講過這樣一段往事:文革后,上海越劇院計劃拍攝越劇電影《祥林嫂》,當時金艷芳老師已經被迫離開她心愛的越劇舞臺多年,在別處工作。是袁老執(zhí)意請她出山,再三表示:魯四太太一角,非金艷芳不能勝任。為此,袁老多方聯絡、四處奔波,終于讓金艷芳老師再次回到了那方她熟悉的紅氍毹上……這段故事,足以證明金老在越劇老旦界的地位,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聚光燈下主配演之間的惺惺相惜。
我想,如果袁雪芬先生健在的話,她應該是這篇序言最合適的作者。
金艷芳,著名越劇演員。1922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諸暨。11歲拜杭劇名旦袁伶悟為師學唱杭劇。1939年9月,到上海皇后大戲院水云劇團,開始了越劇演藝生涯。1949年春參加雪聲劇團,1950年4月參加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上海越劇院前身)。她飾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師母、《孔雀東南飛》中的焦母、《打金枝》中的皇后、《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九斤姑娘》中的三叔婆、《祥林嫂》中的魯四太太、《珍珠塔》中的方朵花等角色,都演得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廣受好評。
春蠶吐絲金艷芳
不與群芳爭絕艷
我的童年
拜師學藝
別母去嘉興
新的杭劇團
逃難遇好人
改唱越劇
華東戲曲研究院
越劇新天地
我政治進步的動力
北京情結
八十四歲再披掛
在電視臺上越劇念白課
《大義滅親》(越。
越劇改革的領軍人物袁雪芬
常言常新的范派藝術
虛心好學永葆青春的傅全香
澳洲的瓶刷子花
澳洲人愛鳥
在澳洲唱獨腳戲
栽蔥種蒜樂趣多
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附錄
無私的奉獻長壽的回報
嚴師慈母
我尊敬的老師金艷芳
我的媽媽
不與群芳爭絕艷
我的電影電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