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的科學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講述了一個鼓舞人心的真實故事,一個性別困惑的男孩與他同胞弟弟以及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理解、培養(yǎng)、捍衛(wèi)與眾不同的非凡歷程。
本書為紀實文學報道,材料來源于個人日記、家庭攝像、新聞報道、當?shù)氐姆晌募。艾米在四年內追蹤了這個觸及到文化爭論核心的美國家庭,記錄了一個男孩對于自身性別的困惑,并*終成為自己的全部過程。
《成為妮可》一經(jīng)發(fā)表,在社會上引發(fā)了許多共鳴。有人說此書讓他理解了一個易性女孩,還有為她未來牽掛、接受她、保護她的父母。納特讓世人了解到性別身份與性取向的內涵,并引入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者社群。還有人說,妮可的故事展示了如何在成長過程中遵循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毋庸置疑,妮可所處的環(huán)境很復雜,但作者納特以一種自然流露的方式讓讀者去理解感受妮可與她的家庭?偠灾,此書讓世人得以一窺跨性別者的生活與家庭,在社會對跨性別者的包容歷程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艾米·埃利斯·納特重磅新作!耗時四年,忠實描繪一個跨性別者的成長及其對美國的改變。
《紐約時報》年度百部好書;美國亞馬遜、《人物》、《男人志》年度十大好書;石墻圖書非虛構類圖書獎;入圍蘭布達非虛構文學獎短名單角逐;《走出荒野》作者謝麗爾?斯特雷德深情推薦
鏡像
這個孩子被迷住了。他腳趾打著節(jié)拍,穿著拖鞋的小腳在地上有節(jié)奏地動著,以這種略顯笨拙的舞姿,轉啊轉啊……在他面前的不是攝像機,而是黑色烤爐門上的一扇小窗,窗的高度對兩歲的孩子而言正合適。懷亞特露著胸膛,戴著一頂軟帽,脖子上掛著一串亮麗的珠子項鏈。讓他目不轉睛、讓這一刻充滿魔力的,其實是他粉色芭蕾舞裙上閃閃發(fā)光的亮片,伴著他每一次轉動,亮片的光照亮了小男孩的臉龐,就連他也為窗中的自己著迷。
在烤爐的窗前跳舞是懷亞特最喜歡的消遣,攝像機后傳來一陣空洞的聲音,他穿上了自己的新短裙,戴著項鏈、帽子,就像這樣,在鏡頭前揮舞。
或許他沒聽到,或許他心不在焉,總之懷亞特沒有回應,而是繼續(xù)來回搖擺,他的眼睛一直沒離開窗中自己亮晶晶的映像。最后,小男孩似乎有所回應,他略微扭過頭,害羞地望著父親,輕快地吱吱呀呀,表達著自己的幸福滿足,但維恩·麥恩斯想要的不是這些。
曬一下你的肌肉,懷亞特。讓我看看你的肌肉好嗎?他鼓勵著兒子。
突然間,懷亞特似乎意識到了什么。他的眼神慢慢從父親的臉上移開,停在一邊的廚房處,看著什么又或是什么也沒看,只是避開鏡頭。他遲疑著,不知所措,便再次忽略父親,轉過身對著烤爐窗,擺了一個姿勢,就那么隨意地擺著,用兩只小拳頭撐著下巴,展示著并不存在的肌肉。他知道這不是父親想要的,但似乎也不能破壞自己迷人的映像。
給我看看你的肌肉,到這兒來,讓我看看。
維恩有點失望。
給爸爸看看你的肌肉,像這樣。到這兒來,懷亞特。展示下你的肌肉。
最后,爸爸的呼吁得到了想要的回應。懷亞特再次轉過身,還是胳膊放在一邊,雙手托著下巴,就這樣抬頭看著父親。就這樣,這是維恩·麥恩斯所能得到的全部回應。小男孩帶著一絲不屑、一絲歉意,轉過身對著爐窗。
好吧,就這樣吧。父親失望地合上了攝像機。
惠特曼曾寫道,在愛之前,在失去之前,在我們渴望成為新的自己之前,我們只是世間可以呼吸的軀殼混沌、豐滿、世俗。我們是實實在在的軀體,是實實在在的人。但如果我們由軀體界定,就會被他人的軀體束縛。對嬰兒而言,一個正直、感性的人總比撥浪鼓或玩具有意思。六個月大的嬰兒雖不會牙牙學語,但他們分得出男女。當發(fā)熱的嬰兒把頭放在母親的胸上,母親的身體便會降溫以抵消熱量,孩子的體溫也自然下降。讓早產兒的耳朵對著母親的胸口,不規(guī)律的心跳也會找到正確的律動。
伴隨著成長、成熟以及自我意識的出現(xiàn),我們得知外貌,也就是外在的自己,并不如內在重要。但美貌欺騙了我們。人類不自覺地追求對稱與審美。于是,我們堅持外表,甚至固執(zhí)己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寫道:人類最最明顯的私欲是身體的私欲,最明顯的自我便是軀體。人不是愛自己的軀體,才把身體與自己看作一體,而是把身體與自己看作一體,才愛自己的軀體。
如果不愛自己的身體,會怎樣?如何充實肉體,以實體存在于空間?又該如何在同時疏離身體?
在一歲時,懷亞特與自己的同胞兄弟喬納斯錄了很多影像。他們先后在紐約與緬因州的鄉(xiāng)下生活,一出生便被凱莉與維恩夫婦收養(yǎng)。作為家中獨有的兩個孩子,他們備受關注與寵愛。夫婦二人用攝像機記錄了生活中的點滴以及每個平;蚴侵匾臅r刻:他們在浴缸中互相潑水,在雨后的水坑中嬉戲,在圣誕節(jié)的早晨坐在一起拆禮物。凱莉從不愿孩子們因為禮物打架,一個孩子有的,另一個也會有,就連兩人生日蛋糕上的蠟燭也是如此。孩子們兩歲時,蛋糕上便插四根蠟燭。凱莉讓孩子們既玩男孩子的玩具,也接觸女孩子的玩具。因而在生日或是圣誕節(jié),孩子們的禮物除了黃色的大自卸卡車,還有滑旱冰的芭比娃娃與電動玩偶。
最初,兩個孩子很難區(qū)分,都留著碗蓋頭,穿著棉褲、法蘭絨襯衫,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懷亞特的臉略微圓點。但很快,凱莉與維恩便發(fā)現(xiàn)了二人的不同。每天早上帶著尿布、含著奶嘴,跟媽媽站在電視前模仿媽媽練普拉提的便是懷亞特。每次鍛煉,他都會抱著芭比娃娃,晃一下娃娃,讓她金黃的長發(fā)來回拂動,在早晨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平時,他會解開自己的連體服,把上半身放下,就像裙子一樣。
凱莉與維恩發(fā)現(xiàn),懷也特比喬納斯愛發(fā)脾氣,他時常會吼自己的弟弟,好像弟弟的出現(xiàn)會讓他泄氣。在其他方面,兩人也有不同。晚上,每當凱莉給孩子們洗澡,便會看到懷亞特站在浴室門背面的長鏡前。她給喬納斯脫完衣服,把他放在浴盆中時,懷亞特會光著身子、一動不動地站在鏡子前。這個兩歲的孩子在看什么?看自己?自己的同胞弟弟?她無從得知,也無法從他口中得到答案。不過這個小孩子似乎總為鏡中的自己感到困惑,似乎有點懷疑鏡中的映像。他的眼中有一些難以言語的痛,他看起來緊張焦躁,似乎心中有結,卻又無從下手。
人生來就有自己的品質、特征與身體印記,讓我們識別自己,區(qū)分男女。然而沒有人生來就有自我意識。直到兩歲,孩子們在鏡前認識自己,猩猩、海豚也是如此。即便是簡單的蛔蟲,也可以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僅通過一個神經(jīng)元,把自己與其他區(qū)別開來。但就我們的本質而言,即是誰或是什么,在我們的大腦中,沒有一片區(qū)域、一塊腦灰質、一個腦電活動可以讓我們指著某物,然后說噢,就是它,這就是自我,這就是我的靈魂。
與我們是誰、是什么有關的所有問題:仍停留在維恩夫婦最初把兩個孩子從醫(yī)院帶回家的那一刻。夫妻二人把這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兄弟視為意外的驚喜。由于不能生育,這兩個完美的小人兒讓他們實現(xiàn)了自己的美國夢。特別是維恩,他一直期待著給孩子們買第一支獵槍、第一把魚竿、第一副棒球手套的那天,這是麥恩斯家的傳統(tǒng),他要延續(xù)下去。
我們是誰既與我們眼中的自己緊緊相連,也與別人眼中的我們密不可分。我們感觸撫摩、得到寵愛、受到感謝或是慘遭嫌棄、獲得贊揚或是反被輕視,舒適自在又或是傷痕累累。但在一切之前,我們首先是被看見。人們根據(jù)我們身體的輪廓、顏色與動作區(qū)分我們。非裔美國作家、知識分子杜波依斯在他1993年的論著《黑人的靈魂》中描寫了一個具有雙重意識、兼具兩面的黑人群體,這種感覺就像透過他人的眼睛看自己,由一個帶著戲虐、同情眼光看自己的世界衡量自己。他認為在美國,非裔美國人的歷史是一種沖突,一種希望實現(xiàn)自我男子氣概的渴望,一種把雙重自我融入一個更好、更真實的自我的渴望。他只是希望一個人,既是一個黑人,也是一個美國人,不被親友詛咒、不被同事唾棄。
尊嚴、自尊、一視同仁的權利,皆為世人之所愿。然而,杜波依斯知道,那些因膚色、性取向或是性別而被人類社會疏離的人,他們的路更難,社會中那些疏離異化、不合群的人,總要面對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甚至連最彬彬爾雅的君子也會忍不住疑惑:成了麻煩是什么感覺?
艾米·埃利斯·納特
新聞記者、專欄作家。2011年憑借系列專題瑪麗女士的沉沒(TheWreckoftheLadyMary)獲得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她目前是《華盛頓郵報》的健康與科學專欄作家,著有《陰影中玻璃般的明亮》(ShadowsBrightasGlass),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少年大腦》(TheTeenageBrain)。此外,艾米·埃利斯·納特還擔任哈佛大學紐曼新聞實驗室成員、普林斯頓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以及哥倫比亞新聞研究院兼職教授。她目前居住在華盛頓。
序言:鏡像
1.伊始
第一章 雙胞胎
第二章 我的兒子
第三章 終屬于我們
第四章 性別焦躁
第五章 新英格蘭
第六章 提防之事
第七章 粉色走廊
第八章 男孩-女孩
第九章 黑暗中的瘋狂
第十章 擁有魔力的女孩
第十一章 一個兒子 一個女兒
第十二章 轉變
第十三章 拋卻憤怒
2.性別大腦
第十四章 x y 染色體
第十五章 性別偽裝
第十六章 自然的異常
第十七章 與眾不同
第十八章 成為妮可
第十九章 新敵人
第二十章 怪胎
第二十一章 緬因基督教公民聯(lián)盟
第二十二章 捍衛(wèi)妮可
第二十三章 可以請你跳支舞嗎?
第二十四章 她就是女孩
第二十五章 隨時關注
3.性別問題
第二十六章 易性大腦
第二十七章 心之性別
第二十八章 隔離與不公
第二十九章 秘密進行
第三十章 換個角度
第三十一章 青春期開始
第三十二章 天生完美
第三十三章 改變的時刻
第三十四章 我們不能輸
第三十五章 初吻
第三十六章 小勝利
第三十七章 某人的弟弟
第三十八章 后退一步
第三十九章 想象
第四十章我們的故事
4.掃清障礙
第四十一章 畢業(yè)典禮
第四十二章 蛻變
尾聲:只要她幸福
感謝
來源
資源
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