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技擊功理功法的傳授上,歷來有“寧傳一斗金,不傳一口真”,“寧教一手,不教一口”的門規(guī)祖訓。所謂“一口真”,指的就是成就功夫,身上裝藝的、高效率的練功方法。它被各門派視為生命,是立足武林的法寶,絕不肯輕易丟失和泄露,甚者達到“傳子不傳女”的程度。所以,幾百年來太極拳也未曾有過一部這方面的專著問世,即便是談及,也是只言片語,零散無緒,使學者無從下手,極難很快獲得太極拳技擊真功夫!短珮O拳典藏:太極拳技擊研究》從拳術(shù)技擊通則、太極拳遵循的技擊法則、先賢練功啟示、太極拳的技擊思想、太極拳基本技術(shù)與方法、技理探索、真功訓練等幾大方面,對太極拳技術(shù)做了嚴謹、科學的闡釋。
李萬斌(1959-),男,陜西永壽人,中共黨員,太極拳研究專家。1981年畢業(yè)于西安體院武術(shù)專業(yè)班,國家武術(shù)套路、散打一級裁判,中國武術(shù)六段。師從著名武術(shù)家王繼武、馬賢達、劉會峙先生,長期從事體育教學和武術(shù)科研工作,高級教師,曾被評為“長安大學雙十佳體育工作者”。
1989年以來,先后在《中華武術(shù)》《武當》《武術(shù)健身》《武林》《精武》《中國太極拳》《武魂》《少林與太極》《太極》等雜志發(fā)表文章或論文五十多篇,其《武術(shù)概念之研究》《陳氏“新架”與“趙堡架”太極拳源流研究》都是較有影響的論文。著作有《太極舉技擊實踐》《武當張三豐承架太極拳》《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武當趙堡太極拳研究》《武當趙堡太極拳技擊秘訣》《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史揭秘》《太極拳技擊研究》,及與他人合著《太極舉源流與發(fā)展研究》、陜西省高級中學課本《體育》《體育與健康》、高!段湫g(shù)》教材多部。2013年8月29日被中國(武漢)刊博會評聘為“中華武當內(nèi)家拳史論專家”。
《太極拳典藏:太極拳技擊研究》:
許松不許緊,練拳時全身放松,不許有收緊處。松與緊,松為陰,緊為陽,只松不緊,純陰無陽,不合太極原理。只松不緊,在搏擊中只有被打而已,所謂“讓中不讓”“柔過勁、剛落點”,都是松中有緊的表現(xiàn)。放松是有利于氣血流通,然而,若不是動脈管強有力的收縮,血流的動力從何而來?與敵交手,施行發(fā)放,還需要肌肉的適度緊張才能達到目的,即使實戰(zhàn)中承受對方偶然的一擊,也還是需要肌肉有一定的緊張。退一步說,最起碼常人的肌肉緊張反射,還是不能丟的。所以說,只松不緊顯然是錯誤的。
對此,峽猿同志在追念太極拳高師劉晚蒼先生的“何日再相逢”一文中,身有感觸地說:“一提起練推手要放松,我們常常畏畏縮縮的誰也不敢出勁,生怕‘頂’著對方。結(jié)果是相互游斗誰也不能把誰怎么樣?晌乙妱⑾壬鷦t完全是爭取主動,凡一搭手深沉猛烈之勁便專注于對方重心。待你稍加抵抗,轉(zhuǎn)瞬間消息皆無如墜五里霧中,其實他還在粘著你,繼之而來的是更迅猛摧枯拉朽的一撞,一哼一嗨對手騰空而起!保ㄒ姟段浠辍1991年第1期31頁)
一、作為競技體育,尤其是對抗形式的太極推手,應是技術(shù)、功力與速度的綜合
如果您留意的話,我想您一定會在一些公園發(fā)現(xiàn)個別太極拳師,其與徒弟推手,如同撥弄玩偶一般,愈是觀看的人多,技藝就愈“神奇”,甚至于手稍觸,身體已是幾個跟頭或跌出數(shù)丈之外。我想,若真有這般神奇的功夫,何不到競技場上顯顯技藝!遺憾的是這些“真人”,怎么也不肯“露相”。我相信,即使他們拿起勇氣走上競技場,最起碼也不會這般趾高氣揚。因為我也曾親身考查過,他們這般“神奇”功夫,原來不是在水平相當、真打?qū)嵶鞯那闆r下出現(xiàn)的,而是徒弟有意讓師傅打,是給打、毫不反抗地被打出的,即使有輕微的抵抗(對師傅不禮貌)或化、躲,也是因二者水平相差懸殊。然而,比賽中的場上較技卻不同。它是同級別、水平相當?shù)、勢均力敵的搏斗,是毫不相讓的實?zhàn),沒有什么禮貌或失面子可言,要實現(xiàn)“撥玩弄偶”是不可能的。
1990年4月7-13日,中國武術(shù)研究院召開了部分在京的太極拳家和武術(shù)工作者會議,對太極拳推手進行了十分熱烈的研討,他們邊研究、邊實踐?删吹氖潜本┬畔⒐こ虒W院的教授于志鈞先生(太極拳技擊專家吳圖南之徒)親自下場真推。他說:“我推輸了沒關(guān)系,就是想親口嘗一嘗味道,以求其中的真諦!蓖ㄟ^競技推手的實踐,他提出推手不能只講“用意不用力”。大家一致認為作為競技體育尤其是對抗形式的推手,應是技術(shù)、力量與速度的綜合,認為以后不要再片面宣傳“四兩撥千斤”了。要使太極拳、劍及推手更健康地發(fā)展,就必須求實、求真,不能再搞那種師徒發(fā)功的虛假表演,要實實在在地研究拳法、拳理和競技法則,促使太極拳運動向進一步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前進!
二、太極拳技擊是踏踏實實地實踐功夫,并非玄學
中國拳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太極拳法,理精法密,功在實踐,獨具特技。
有些人在推手表演中,為了顯示太極拳法的玄妙,把意和氣夸得神乎其神,幾乎將太極拳的科學理法變成唯心的玄學。如果故弄玄虛,非要練幾十年,所謂“十年一小成”才算望見門墻,究竟成否尚不可知,那么徒耗時日,學它何益?
太極拳技擊家汪永泉先生直白地說:“太極拳并不神秘,我能發(fā)人是因為知道太極拳用勁的竅門,招用得熟,時機得當,熟能生巧嘛,有些人就愛把它說得神乎其神的,我最不贊成。”太極拳既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神秘,高不可攀,也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情。俗語說“拳無百日功”,習拳入門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難事,關(guān)鍵是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要腳踏實地進行科學的訓練,同時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故弄玄虛,過于夸張,掩蓋太極拳的精巧功夫。應用科學實踐的方法來分析研究,特別是從拳理拳法上細心實踐,以求巧于用力,而避免唯心論。“升堂漸人室”才是進步,拳術(shù)本身就應該日有所成,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只有不斷求索,才能取得長足的進展,可謂功成有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