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是一部先秦子書。自唐代被視為偽書后,一直被學界忽視。馬王堆帛書出土后,它重新回到學者的研究視野。本書有以下兩個研究重點:一是論證了被柳宗元批評為偽書的《鹖冠子》的真實文本性質與歷史地位。本書分上下兩編研究。上編就《鹖冠子》19篇中的12篇考證其成篇年代、學派歸屬、思想主干;下編綜合研究,主要從鹖冠子與《鹖冠子
本選題為“上博簡《論語》類文獻研究”,研究對象是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簡中與《論語》內容、體裁相似的文獻,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魯邦大旱》《從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問于孔子》《君子為禮》《弟子問》《孔子見季桓子》《顏淵問于孔子》《史蒥問于夫子》12篇文獻,內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魯哀公、子贛、季桓子、季康子
本書第一章介紹孔子及孔門弟子。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別為道德根本,孝悌為先——孝悌篇;誠信做人,敬業(yè)樂業(yè)——忠信篇;知行合一,終身學習——為學篇;踐行仁德,馳騁職場——仁道篇;善與人交,合作共贏——交友篇;工匠精神,修己以敬——君子篇;國之所需,心之所向——論賢篇。每章圍繞經典章句進行品讀,既有章句的解釋,又有今思論語評析。
本書是日本歷史著作《太平記》的研究專著。全書分六部分。緒論介紹了《太平記》的內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義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對尤物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太平記》中的"尤物敘述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觀的作用和特點。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對忠臣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楠木正成和萬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為敘述為中心,
原儒指的是自堯舜以下直至孔子的圣賢及其儒思。儒門雖自孔始,儒思卻其來有自,還原儒學以孔子的面貌問世之前的原初形態(tài),把握儒學在前孔子時代的起源與性質,有助于我們理解上古中國文化價值的蛻變邏輯。 本書從神話傳說、經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取得線索,追溯原儒的譜系與事件,展現原儒如何在巫教、夏、商時期氤氳成形,在兩周成就以文王、周
本書主要介紹的是著名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洞髮W》屬于《禮記》中的一篇,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庇腥V領: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吩矊儆凇抖Y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自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
本書是中央電視臺前主持人、樊登讀書會創(chuàng)始人樊登的著作。本書從《論語》對青少年性格養(yǎng)成的作用這個角度入手,通過“自我修煉:如何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為人處世:與這個世界自在地相處”“情緒管理: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態(tài)和情緒”三個部分進行了講述,每部分具體包括《論語》原文、注釋、作者的講解等。書稿的知識性、思想性、可讀性較強,有助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本書上篇從荀子本人的學術思想出發(fā),詳細介紹其天人觀、人性論、王霸論、文學思想等,重點在揭示荀學與孟學的差異,即在主張“天人合一”的孟學一派之外,還有開創(chuàng)“天人相分”的荀學一派。下篇從荀學史的角度,對不同朝代的荀學研究做出系統(tǒng)梳理,其間頗涉反荀的論爭,但作者重點在于論述荀學如何在曲折的歷史潮流中得到傳承
本書通過簡潔精美的畫面搭配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讀者講述《易經》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用漫畫的形式對六十四卦的內容進行圖象化的表現,讓抽象的文字內容變得更直觀,更利于理解。
本書系東漢鄭玄混合《張侯論》和《古論》而成,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話,為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學派的重要資料。本書系黃樸民教授多年潛心研讀論語的成果,在具體體例上為全本導讀加注釋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