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美國的一段黃金歲月。那是美國的禁酒時代,更是爵士時代。這個爵士時代并非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奢華的白人派對,它是拉格泰姆、爵士樂、蛋糕舞、慢步舞、卡巴萊和非法小酒館繁盛的年代,是歐文頓的利瓦羅莊園里的盛大聚會,是棉花俱樂部里卡布·卡洛維“嘿嘀嘿嘀吼”的音樂,是收音機電臺里大胖子華勒的鋼琴演奏——
小說以動蕩的十六世紀為時代背景,集中反映了在發(fā)現美洲后的早年間,新、舊大陸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小說共分三部分,分別描寫了在此時期,三位歐洲畫家在職業(yè)、愛情和生活方面所歷經的那些奇聞異事,展現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他們三人既面對著一個普遍向往新奇神秘的美洲新大陸的嶄新時代,同時又目睹著殖民者以宗教的名義在大西洋兩
借著麻醉劑,杰西卡才能勉強入睡,可醒來后,一切仍糟糕透頂——那場車禍,這張病床,加上揮之不去的奔跑之夢,杰西卡絕望透頂。腦癱女孩羅莎的出現很意外,她的笑容和數學才華像有力的手,重新點亮杰西卡的奔跑之夢……夢亮了,世界也亮了,點點滴滴的“亮”匯到一起,“路”重新出現在杰西卡腳下。 本書作者用細膩的筆觸,
《夏日永別》是《華氏451》作者、科幻大師雷??布拉德伯里生前出版的*后一部小說,一部關于童年夏天、時間與死亡的奇妙物語。這個故事花了漫長的五十五年成形,是成長小說代表作“綠鎮(zhèn)三部曲”的完美收官,也回到了作者一生創(chuàng)作的原點。故事發(fā)生在1929年夏末,昔日慵懶平靜的美國小鎮(zhèn)迎來了一場戰(zhàn)爭:為了爭奪對“時間機器”的控制權,
希臘裔作家尤金尼德斯的小說《中性》曾榮獲2003年美國普利策文學獎,主人公美籍希臘裔人斯蒂芬尼德斯出生過兩次:首次是1960年在底特律,那時她是個女嬰;第二次是1974年在密執(zhí)安州,那時他成了個十四歲的男孩。按醫(yī)學報告,她/他是個罕見的兩性人,但是她/他的宿命,或者說人類共同的宿命是:必須選擇一種人生,或者是他,或者是
本書將呈現一位有史以來極為有趣的書信達人。作為百年來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相當為我國讀者所知的一位作家,海明威的公眾形象、傳奇人生早已通過其作品為人所知,但這批世人陌生的私人書信卻讓一個嶄新的海明威浮現出來。海明威研究專家卡洛斯·貝克從海明威留給世人的卷帙浩繁的海量書信中精選了其從18歲至逝世這40多年間
令海明威一早成名且經久不衰的作品,當屬他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以陳述句為主,描寫精準,對白簡短,給讀者直接生動的印象,影響了世界上許多現當代作家。 本書分上下兩冊,收錄了海明威的全部短篇小說。上冊收錄了1938年出版的作家*部完整的短篇小說集,即首輯49篇,包括《乞力馬扎羅的雪》等傳世名篇;另有6篇未收入首輯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關于巴黎的虛構或非虛構作品不計其數,海明威筆下這席流動的盛宴或許是其中尤其令人流連、唏噓的。1920年代,海明威偕新婚妻子以駐歐記者身份旅居巴黎,本書記錄的正是這段旅居記憶。不過這本書的寫作卻是在三十多年以后,換句話說,
本書是一部海明威自評為堪與虛構作品媲美的*真實的書。海明威以驚人的記憶、精湛的筆法,再現了1933年秋至1934年春與妻子及友人在東非肯尼亞的狩獵旅程,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與動物斗智斗勇的驚險場面,聆聽到非洲大陸獨有的獅吼捻叫;同時,海明威也生動地描述了自己的好勝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現了男子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