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輪船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為研究對象,所弓|用或參考的國內外史料、文獻達兩百余篇,足見其權*性;重點論述其間發(fā)生的人、物之流通,涉及海外移民、出口物品、航運公司及航線,以及貿易港口等方面,進而探討其中帆船與輪船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所做的貢獻。而從如此浩繁的資料中揀選相關條目絕非易事,足見作者其心之誠;再將如此瑣碎的信息
《中國文化論衡》是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主要關注傳統(tǒng)文化。本輯主要由“專訪”“物道主義”“儒家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學文化”“學術動態(tài)”六個專題組成。一個專題是對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林安梧的訪談錄。第二個專題重點探討了高懿德所提倡的物道主義,以及其他學者對物道主義的批判。第三個專題重點探討儒
《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修的我國*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1362年的歷史。司馬光以監(jiān)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為著書目的,所以《資治通鑒》自問世以來就備受推崇,在中國史學中占有極
錢穆先生常望能就新時代之需要,探討舊歷史之真相,故寢饋史籍數十寒暑,求在發(fā)明古史實情,期能對當前國內一切問題,有一本源之追溯與較切情實之考查。本書即系以分別、專門、變化三種眼光治史之所得者。由當時社會思潮之反省出發(fā),縱論古今,而標識其演變之大勢所在,足資有志于知人論世、會通國史者之參考。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該書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對后世史學
中國歷史極簡本
從混沌浩瀚的遠古時代,到機器轟鳴的工業(yè)革命,再到一日千里的信息時代,人類的腳步早已劃過寂寂的歷史長空,留下關于文明的足印。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她的豐富、多元和復雜,使得我們對于她的了解總在不斷修正和再認識的過程中逐漸加強。本書作者姚余棟,以一個當代人的普通家國情懷為出發(fā)點,運用其經濟學者這一特殊身份進行跨界
本書共二十五章,包括:同欲則上、走為上、小妖祭蛇、止若觀荷、小梅逝去、二舅的道場、世局機杼、納蘭君格竹、你的愁是什么、孔子陶園、一把秘鑰、以奇用兵之游刃有余、以無事取天下之縱橫天下等。
地球文明的發(fā)展有三個大的規(guī)律,其一是生命發(fā)生發(fā)育進化的自然規(guī)律,其二是科技發(fā)展、生產力變革的自我提升規(guī)律,其三則是文明傳播交流的互通規(guī)律!督z路文明札記》以絲路文明發(fā)生以來綿延不斷的文明傳播為主線,通過前絲路、絲路、后絲路不同階段文明交流的敘述與特征比較,揭示了絲路文明發(fā)展的一以貫之性,具有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歷史知識,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師生多年來將目光聚集于晉南這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區(qū)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永濟,是該中心與永濟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教師結合“區(qū)域社會史研究導論”課程講授,帶領學生在永濟進行了多次田野考察,為在校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將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