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研究比較文學的專著。本書首先分析比較文學的產生與發(fā)展、定義及本質、科學特征以及研究對象,進而著重分析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式、不同文體的文學比較;其次研究比較文學的相關學科理論、比較文學的跨學科;最后,緊密結合當代文化理論,將比較文學與當今社會和文化變革聯系起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理解和探討文學、文化和人類共通性
本書是一本關于文學理論教育教學在新媒體時代環(huán)境下的研究專著。本書首先概括了文學理論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屬性,闡釋了新媒體時代下文學及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次分析了文學理論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危機,并提出文學理論教學的改革路徑;最后闡述了新媒體時代下文學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希望借此厘清新媒體與文學教學之間的關系,使文學理論課程建
本書研究的隱喻屬于詩學隱喻。詩學隱喻早有言說,但是沒有人明確提出這個概念。保羅·利科在《活的隱喻》這部著作中建立了詩學隱喻的理論體系,本著作在全面梳理詩學隱喻的歷史脈絡,并在利科建立的詩學隱喻體系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并定義了詩學隱喻。詩學隱喻的本質是摹仿。詩學隱喻在語詞、語句和篇章三個層面進行摹仿,分別指稱和摹仿人物、行
本書內容包含:平和心態(tài),快樂寫作;在腳下挖口井;我如何寫起童話來;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成功還是失。灰环N最好寫而又最難寫的文體;有感于散文的表達;寫得質樸些,淺顯些;從小乞丐到“鐵寶羅”;人和動物的情感演繹等內容。
《超越語言詩性言語的心理發(fā)生》是魯樞元奠定自身學術地位的文藝學專著。 文學性的核心是詩性,詩性是人性的底色。本書所探究的是文學語言的心理發(fā)生,亦即詩性在人性中的發(fā)生與遺存。文學語言是如何在一位作家或詩人的心中產生并呈現出來的?詩性的語言如何在人性中扎根生長?當詩意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時,文學藝術如何再度達成對于日常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學科的誕生;1908年,弗洛伊德發(fā)表了《作家與白日夢》,為文藝心理學面世揭開序幕;1924年,魯迅翻譯了日本學者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并在大學課堂講授,成為國內引進文藝心理學系統理論的第一人;1936年,朱光潛出版了中國學者的第一部《文藝心理學》
本書主要闡述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翻譯的多維轉換以及文學作品英譯案例研究,使生態(tài)翻譯學下的文學翻譯帶有了自己的特征:既要對所譯文本進行細讀以發(fā)掘其可譯性,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地保存原文本在目標語中的生態(tài)平衡。也可以說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
本書共分為“認識圖畫書”“和孩子一起共讀圖畫書”“外國圖畫書作家經典作品賞析”“現代圖畫書的中國表達”“中國當代圖畫書作家作品”五章。作者以圖畫書作者、兒童文學研究者和教師等多重身份,詳細介紹圖畫書的基本發(fā)展歷史、基礎理論知識,細致入微地解讀兒童圖畫書是如何在圖、文兩種媒介的相互對話中,完成故事的講述、語意的表達以及藝
本書探究了文學理論教育與教學創(chuàng)新方面的問題,介紹了文學理論教育的基礎知識,揭示了文學理論教育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礎,明確了文學理論教育是培育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這一事實;主要運用文獻調查的方法揭示了文學理論教育的研究面貌,指出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文學理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具體影響;圍繞文學理論教學方法論、課程論、學習論等重點論述了新
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京師藝術論叢”中的一本。本書以新時代優(yōu)秀法治題材劇為主要研究對象,力圖深入系統地探討法治題材代表性劇作中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等“法律人”形象所蘊含的法律職業(yè)倫理、現代法治精神等豐富的精神內蘊與思想內涵,把握作品所呈現的人物形象的類型譜系、敘事策略、審美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