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宗是佛教禪宗五家之一。五代文偃創(chuàng)始于韶州云門山光泰禪院,其禪風以鋒辯險絕著稱,在北宋與臨濟宗并盛,對后來的禪風和文風有較大影響!稁X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云門宗源流述略》以文偃一生歷程為縱軸,文偃思想形成為橫軸,采取評傳的方式,向普通讀者介紹文偃的生平和思想。
仲紅衛(wèi),1970年生,陜西周至人,現(xiàn)任韶關學院文學院院長、教授。1988-1995年在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讀本科、碩士研究生,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98—2001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2009年晉升教授。兼任廣東省教育廳高級職稱中文組評委、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理事、韶關市韶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先后主持教育部社科課題2項、上海市社科課題1項、市廳級課題8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2部。被評為“南粵優(yōu)秀教師”、“韶關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
總序
第一章 云門宗成立前之禪宗
第一節(jié) 菩提達摩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jié) 禪宗的傳人及中國化
第二章 文偃與云門宗之成立
第一節(jié) 文偃的求法歷程
第二節(jié) 文偃與云門寺
第三節(jié) 云門禪法旨要
第三章 文偃之后的云門宗與云門寺
第一節(jié) 北宋到清末的云門宗與云門寺
第二節(jié) 虛云和尚對云門宗的振興
第三節(jié) 佛源和尚對云門宗的繼承和發(fā)揚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文獻
后記
《嶺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云門宗源流述略》:
這一段故事,近代以來懷疑的人不少。疑者的主要根據,是《神會語錄》中沒有記載這件事,而神會為了宣揚惠能的六祖地位是不遺余力的,這么重要的事情他怎么能不提呢?他們還指出,從弘忍所在的馮墓山(又作馮茂山)到大江邊有一定的路程,步行很難一夜往返;而故事說弘忍從九江驛親自搖櫓送惠能過江,更是連地理都混淆了,因為九江驛本來就在江南。陳寅恪先生曾著《禪宗六祖?zhèn)鞣ㄙ手治觥芬晃,從菩提樹的比喻出發(fā),指出這兩首偈子存在“譬喻不適當”和“意義未完備”的問題。其所以如此者,則在于此兩首偈子“蓋襲用前人之舊文,集合為一偈,而作者藝術未精,空疏不學,遂令傳心之語,成為半通之文”。這實際上是暗示這兩首偈子并不是神秀和惠能所作,而是出于后人之手。
《壇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了后人的不斷增修。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經過了后來者的潤色,亦在情理之中。但是潤色歸潤色,惠能和神秀所作的偈子,我們并不能貿然以為就是偽造的。神會沒有提到,也許是神會當時還沒有看到過《壇經》,所以并不知道此事。在那個時代,一方面因為佛教歷史上本來就有用偈子來表達佛法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詩歌藝術正在趨于成熟,用偈子來表達禪境和心得的做法已經變得普遍了。神秀是知識淵博、修為高深的上座師,他取用佛經中常有的菩提樹和明鏡臺作譬,是極為正常的事;菽茈m然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但是他根基聰慧,又有神秀的示范在前,他參考神秀的偈子寫出自己的偈子,也是有可能的。此外,據張說的《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記載,弘忍曾稱贊神秀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且“命之洗足,引之并座”,這差不多是要將衣缽傳與他的意思了?山Y果卻是神秀“涕辭而去,退藏于密”。神秀青年出家,五十歲才不遠萬里追隨弘忍,服勤六年,以期得到正法。如果弘忍認可他的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