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綱要》以專題性與歷程性相合的撰述方式,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重點探討了這一穩(wěn)定的和占主導地位學術思想孕育、形成的歷史條件與“百家道術”在爭鳴中逐步歸一的歷史趨勢。
緒論 匡亞明倡導、《中國思想家評傳》作者耕耘的中國學術思想史
一 一門學術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相兼的歷史學科
(一)首倡“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梁啟超
(二)深究中國學術思想原本精神的錢穆和具有深切使命感的李澤厚
(三)將社會史、學術史和思想史融為一體的侯外廬學派
二 匡亞明團隊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工作
(一)匡亞明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卓越見解與推動思想史研究的歷史性貢獻
(二)從組撰《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探索中國思想史的學科建設
三 以人學為中心。與多學科綜合、交叉發(fā)展的中國學術思想史
(一)對中國思想史研究對象的探討
(二)多學科綜合與交叉發(fā)展的研究方法
(三)養(yǎng)成仁愛、博通、理性和具有時代使命感的新人格
第一章 上古戰(zhàn)爭觀念的發(fā)展與古典兵學的誕生
一 “征戰(zhàn)”與華夏民族的初步形成
二 商殷人的“代天罰惡”與周初的“王天下”思想
(一)商殷人“代天伐惡”的戰(zhàn)爭觀念
(二)周初“王天下”的戰(zhàn)爭觀念與王道政治
三 春秋霸政與中國古典軍事學的誕生
(一)“止戈為武”實為霸主追求的共同目標
(二)春秋霸政與我國第一部自成體系的經(jīng)典著作的誕生
第二章 “天人相與之道”與易學的孕育、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一 從“民神雜糅”到“絕地天通”
(一)“絕地天通”是從洪荒時代進化到文明時代的標志
(二)“絕地天通”給統(tǒng)治人間的權力賦予神權的性質(zhì)
二 上古通天術:有科學成分的歷學和神秘主義的星占學
(一)司歷之祝的產(chǎn)生及其職能
(二)星占學的主要功能是對統(tǒng)治者進行道德勸誡
三 易學的孕育與《易經(jīng)》之產(chǎn)生
(一)與占星術并行不悖的龜卜與筮占術
(二)八卦既是筮占術,又含有尋求天道的理性追求
四 “幽贊而達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乎德”的上古易學
(一)春秋時期思想家對“幽贊而達乎數(shù)”筮占術的懷疑
(二)由以卦測命向“明數(shù)而達乎德”方面發(fā)展的儒家易學
第三章 “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三代歷史學
一 “社稷永續(xù)”與上古的史官設置
(一)統(tǒng)治者的鑒古意識與上古史官的設置
(二)上古的史官設置
二 周初成康之際。周公旦對于歷史教訓的大總結(jié)
(一)起伏跌宕的夏商兩代史
(二)周公旦對夏商史的初步總結(jié)
三 以記載“人言”、“國事”為中心的春秋史學
(一)君臣善惡畢書的春秋史官
(二)春秋史學對家天下興亡規(guī)律的初步認識
(三)實錄社會文明曲折發(fā)展的腳步
第四章 孔子對春秋學術的總結(jié)與“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孔子學說
一 分封制矛盾的惡性發(fā)作與以“義”對“利”觀念的確立
……
第五章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墨、道、法對儒學的批判
第六章 “天人合一”大一統(tǒng)理論形態(tài)的確立與漢代各科學術的發(fā)展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對統(tǒng)治學說的新探與唐代人文主義精神的發(fā)展
第八章 三教融合與“繼天立極,扶正人心”的宋代理學
第九章 十一至十七世紀“格致學”的發(fā)展與明清之際的歷史哲學
第十章 十二至十八世紀心學、文學與十八世紀適性論和情感哲學
第十一章 西學東漸清代“官學派”對綱常名教學說的挽救
第十二章 清末立憲維新派的形成及其“中西會通”的民主思想特色
第十三章 中國民主革命派的思想淵源與思想特色
參考文獻
主要人名索引
重要詞語索引
后記
《中國學術思想史綱要》:
如果說在分封之初,由于文、武、周公、成、康的余威尚在,和諸侯國公侯,間的親情未斷,其禮制還得以維持的話,幾代過后,中央權力則因其利益太厚而迅速腐化。幽王因驪姬而失國,平王東遷后,本可以實現(xiàn)中興的目標,但實際上,因宗族成員私欲惡性膨脹而引起的篡弒事件時有發(fā)生:莊王(前696~前681在位)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敗露后莊王殺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惠王(前677~前652在位)即位之始,子頹聯(lián)絡眾大夫,借燕國、衛(wèi)國之兵攻惠王,惠王逃至鄭國,頹稱王,而四年后鄭、虢發(fā)兵殺死頹,惠王復位;襄王(前651~前619在位)即位數(shù)年,叔帶與王后(翟女叔隗)通奸事發(fā),叔帶引翟兵將襄王趕到鄭國溫城,自立為王,“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隨后政壇難以平靜,景王(前544~前520在位)于崩前曾囑托大夫賓孟立庶長子朝繼位,但周大夫單穆公旗、劉文公狄搶先立王子猛為悼王,但悼王很快被王子朝所殺;單、劉又立子丐為敬王,并在晉軍的支持下將王子朝趕出京城,兩王對峙三年之久,至公元前516年,晉國趙鞅大合諸侯入周,占領王城,王子朝兵敗奔楚國,公元前505年周敬王趁楚國為吳國所破而派人殺死了王子朝,結(jié)束了15年的權力之爭。在講到這段歷史時,司馬遷特別寫到當初逃亡到楚國的王子朝在無限的悲憤中,派使節(jié)告各國公侯,既講述了武、成、康三王并建母弟以蕃屏周的封侯建國的本意,同時又講到了夷、厲、宣、幽、惠、襄諸王時天子與諸侯的關系:天子有德,諸侯來護;天子無德,諸侯棄之。接著便說:
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誰敢請之?”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于王室。侵欲無厭,規(guī)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谷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谷,則所愿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jīng),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日:“王后無適(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蓖醪涣郏錈o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現(xiàn)在王室動亂,全因輔臣單旗、劉狄貪得無厭、飛揚跋扈、倒行逆施,帶著一群“不吊之民”攪亂先王立嗣之法所引起。而晉國無道,對他們加以佐助,就是無限制地放縱他們。我希望各國兄弟甥舅能順從上天的法度,實行天討之責。可惜,各公侯大概已經(jīng)忘掉了“王后無適(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之規(guī),無人加以理睬。
“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币鄣奶拈χ送耸篱g沒有比手足兄弟更為親密的情義,生死關頭以及天崩地坼之時,只有你的兄弟跑來相救。周公或是穆公專門為后代作的詩句是多么情真意切!然而,天子之位只有一個,眾妻妾所生之王子卻有一群.誰不覬覦令人垂涎三尺的龍座!父子相仇、兄弟相殺、公媳共枕、叔嫂私通,虎群狗黨互相廝殺,人間罪惡,莫過于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