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們盡自己平生所學,用高端教育教育太子,輔導皇上,彰顯儒家的道德風范,打造一個個準君王或君王為有道之君,是古代教育的一個縮影。于此同時,他們的命運也形態(tài)各異,色彩紛呈。
作者從一個歷史側面,告訴人們如何看待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yǎng);蛟S對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不無裨益。
一退,河南南陽人,著有中短篇小說《一個史官的故事》、《品中國高僧》、《品中國兵家》、《品中國謀略家》等多部、篇。
叔孫通(西漢初?-約前194)
性格多變,秦博士,先投項梁,后投劉邦,為劉邦制定禮儀。為太子太傅,悉心教導太子。劉邦欲廢太子,叔孫通以頭觸地,苦苦相勸。太子即位為惠帝后,又一心輔助。
賀知章(中唐659-744)
唐玄宗時,先為太子侍讀,教育六歲的太子,建立深厚師生感情。后任太子賓客。詩人、書法家,性情曠達豪放,善飲酒,與李白、張旭等交友。被杜甫稱為“飲中八仙”。唐玄宗很喜愛此人,八十六歲辭官歸家時,令太子率百官餞行。
司馬光(北宋1019-1086)
大政治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期間為神宗翰林侍講,講述治國之道,反對王安石變法,和另一名侍講呂惠卿有大辯論。被貶洛陽十五年,撰寫《資治通鑒》。哲宗即位,重執(zhí)朝政牛耳。
朱熹(南宋1130-1200)
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性忠直,效法前賢。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清廉為民,仕至寶文閣待制。為寧宗經(jīng)筵官,侍講四十六天,講述圣賢之道,因直言批評朝政被免。傾一生之心血,光大理學。
宋濂(明初1310-1381)
性格堅韌不拔,家貧,苦學,后成就斐然,朱元璋稱其為“開國文臣之首”,為太子經(jīng)師,為朱元璋講史,深入淺出。后為知制誥。孫子被牽連胡惟庸案中,全家遭流放,太子苦勸不濟,終死于半途。
方孝孺(明初1357-1402)
散文家、學者,骨頭硬,被魯迅稱為“臺州式硬氣”。有江南第一大儒之稱,曾為蜀獻王世子師,后為惠帝翰林侍講。不懂兵,于燕王朱棣發(fā)動的爭奪皇位戰(zhàn)爭中失敗,誓死維護惠帝,被朱棣所殺。
高拱(明中1513-1578)
穆宗為裕王時,高拱任侍講學士九年,精心講學,二人關系密切。后兩次為首輔。勵精圖治,膽識過人,積極實施改革,但也專橫,斗倒了一個個政敵,但在和張居正爭斗中,不及張老謀深算,落敗。
湯斌(清初1627-1687)
順治時為官?滴跄觊g,為翰林侍講,參與編修《明史》。一生清廉,踏實任事。后任江寧巡撫,積極救災;爻鬄槎Y部尚書,管詹事府,還為太子授課,被明珠等陷害,憂懼而死。
朱軾(清中1665-1736)
農(nóng)家弟子,一心苦學,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官。為浙江巡撫時,清吏治,正風俗,剛正不阿。后入值南書房。為乾隆師,以要求嚴格著稱。去世后,乾隆賜字“帝師元老”。立無字墓碑。
翁同龢(清末1830-1904)
狀元,其父翁心存先為帝師。其又為同治、光緒兩帝師。為刑部侍郎時,平反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曾兩次入值軍機大臣。參與中法戰(zhàn)爭及中日甲午戰(zhàn)爭決策。著名書法家。戊戌變法后,罷歸故里。
陳寶。ㄇ迥1848-1935)
最后一位帝師。性情耿介,敢言。光緒年間為翰林院侍講、江西學政等職。中法戰(zhàn)爭中主戰(zhàn),薦人不當被連降五級,回鄉(xiāng)二十五年,大力舉辦民間教育。宣統(tǒng)元年,為帝師。后勸阻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
山高師為峰(代后記)
翌年六月,交趾(今越南一帶)進貢兩頭怪獸,稱作麒麟。其狀如牛,獨角、有鱗,朝廷內外有不少人認為不是麒麟,但也說不出是什么。
八月二十五日,朝廷要司馬光前去辨認。司馬光也不是研究動物的專家,他如何認得?他在奏折中說,麒麟是傳說中的瑞獸,臣沒有見過。只要王者道盛德治,感召神明,瑞獸就會不詔而來。
一件奇獸的事,司馬光引申到朝廷大治?梢娝乃枷肷钐帲倿樘煜麓缶种。
一年后,朝廷授司馬光為開封府推官,但他不愿意,聽說虢州有缺,愿意到虢州。虢州的治所在今河南靈寶。放著京師的推官不做,卻要到偏遠的地方。他的理由是離家近,可以“灑掃先塋”。朝廷沒有批準。后來又兩次請求到虢州,都沒允準。
司馬光是想到邊遠地方去磨煉自己,他是個想干事的人。這一年,他已經(jīng)四十一歲。前年他作詩說:“我年垂四十,安待無華欺?所悲道業(yè)寡,泊沒無他賢,深懼歲月頹,宿心空棄捐。”
半年后,任判三司度支勾院。三司是主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關。
1060年,京師地震。
是年,朝廷又命司馬光為三司度支判官,和王安石一起同修起居注。就是給皇上當生活秘書,這是個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美差。但王安石不就,他比司馬光絕對。送達誥令的人來后,他躲到廁所里,那人將誥令放到幾案上,他追出去,塞給那人。拒絕了七八次,終于推脫掉。司馬光也推辭了,但朝廷沒有準許。
又是半年后,朝廷以司馬光知諫院。司馬光看到了機會,一個多月里,上了七八個折子,直陳朝政。有說人君品德的,有說人君如何駕馭朝臣的。也有說揀選士兵和選舉的。
北宋沉疴多多,司馬光的辦法就是溫良地小打小鬧。他不喜歡大手術。他不是王安石。
張方平是封疆大吏,此時為秦鳳路(轄今甘肅、寧夏的大部,以及青海、四川、陜西等省的部分)經(jīng)略安撫使,兼秦州知州。張方平是蘇軾、蘇轍的伯樂。張方平聞訊西夏入侵,驚慌失措,處置適當。司馬光三上折子參張方平,他不是和張有仇,是為國家。后終于將張方平知應天府(即南京,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看來,朝廷不處置張方平,司馬光會一直不停地上折子。
北宋政治開明,允許人講話,和明代的高壓專制不同。
嘉祜七年(1062)三月,朝廷以司馬光為知制誥。不久兼任侍講。知制誥就是皇帝的秘書兼顧問。侍講是專門為皇帝和皇太子講經(jīng)的。他喜歡歷史,也喜歡講經(jīng)。
這次司馬光學能了,堅決辭掉知制誥。理由是自己不是做知制誥的材料。辭了八九次之多,終于獲準。以起居舍人,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司馬光,仍知諫院。
仁宗身體不豫,又沒有子嗣,立誰為皇太子是個大問題。這種事,鬧不好就是殺頭。他感到肩上的責任重,一個雨后的深秋夜里,有霜降蟲鳴,他翻來覆去睡不著,就一夜未眠。第二天起來,見自己有了白發(fā)。
他兩上折子,請立仁宗的侄子趙曙。但趙曙怕有禍,稱病不肯進宮。司馬光又上折子,仁宗宣趙曙進宮。
次年三月十二日,龐籍病逝。司馬光很悲慟。為龐籍寫了四千多言的墓志銘。
三月三十日,仁宗駕崩。趙曙即位為英宗。英宗三十來歲,但身體不好,總有病,三年多就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