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與狂: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有一個日本,是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有一種情結,是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情結。暢銷書《別跟我說你懂日本》作者王東再次帶你走進日本;配有知名攝影師王軼庶提供的獨家攝影圖片)
定 價:36 元
- 作者:王東 著, 王軼庶 攝
- 出版時間:2014/8/1
- ISBN:9787020102143
- 出 版 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931.39
- 頁碼:324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有一個日本,是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
有一種情結,是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情結
暢銷書《別跟我說你懂日本》作者王東再次帶你走進日本
配有多幅知名攝影師王軼庶提供的獨家手機攝影圖片
鏡頭下日本的斂默與瘋狂
本書是暢銷書《別跟我說你懂日本》的系列作品。"壓抑與暴力。愈暴力愈美麗?軍國主義還會來?右翼是個什么玩意兒?AKB48的色情意味?從中流到下流。太子妃如果要離婚……"本書似乎有一雙獨特的眼睛,能看見一個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讀者可以借作者一雙慧眼,讀懂那個曖昧的日本。同時配有幾十幅獨家手機攝影圖片,展示鏡頭下日本的斂默與瘋狂。
有一個日本,是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有一種情結,是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情結。暢銷書《別跟我說你懂日本》作者王東再次帶你走進日本,讓你進一步了解這個熟悉的陌生人。本書配有多幅知名攝影師王軼庶提供的獨家手機攝影圖片,展示鏡頭下日本的斂默與瘋狂。
王東
遼寧大學法律系畢業(yè)。1996年旅居日本至今,曾從事傳媒工作,現(xiàn)投身商海,兼職寫字。出版作品有暢銷書《別跟我說你懂日本》。
王軼庶
知名攝影師。甘肅長大,現(xiàn)居廣州,現(xiàn)供職于媒體。其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著有個人作品集《歸程》等。2010年度馬格南圖片社基金獲得者。在攝影師王軼庶眼中,日本是他除了中國之外最愿意觀察的一個國家。
獨辟蹊徑看日本
壓抑與暴力
資格社會
父與子
沉靜的日本人
忘年會
壓抑與暴力
愈暴力愈美麗?
集團與個人
反省真不易
精英和普羅
以貌識人
大核民族
軍國主義還會來?
右翼是個什么玩意兒?
獨辟蹊徑看日本
壓抑與暴力
資格社會
父與子
沉靜的日本人
忘年會
壓抑與暴力
愈暴力愈美麗?
集團與個人
反省真不易
精英和普羅
以貌識人
大核民族
軍國主義還會來?
右翼是個什么玩意兒?
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
昭和天皇的白與黑
太子妃如果要離婚……
領導的缺席
大核民族
2011年3月11日14時48分
東電式敗局
買的是恐懼
被忽視的大正時代
諸侯的崛起
錯、錯、錯
轉向
從中流到下流
錢從何來?
商賈之力
松下政經塾的故事
暗中的美
AKB48的色情意味
卡拉永遠OK
好色不是罪
日本AV簡史
AV女優(yōu)的戰(zhàn)國時代
表里
我欲乘風逃去
暗中的美
看打架
恐怖就在你身邊
俳之一瞬
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王陽明
飲食帝國主義
越來越辣
健康長壽的秘訣
日本醫(yī)生的紅包
嚴肅的搞笑諾貝爾獎
棒球為什么這樣紅?
女仆變奏曲
小強為什么這么強?
對談之樂
逐利的傳媒
道和神道
中日千年錯看史(代后記)
致謝
鏡子——日本攝影小記
探討日本人的父子關系是個有意思的課題,雖然這需要相當?shù)睦碚搩浜驼{查基礎,我還是冒昧地講講個人感想。
友人說公司里有位日本同事叫做早川,某日突然接到電話,其他同事轉來時,他問:"誰找我?"同事說:"好像也叫早川。"他登時猶豫起來,面露難色,遲疑之后拿起電話說了幾句。友人好奇地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是獨居的父親從京都打來,事實上他們已經有十幾年沒聯(lián)系了,突兀的電話讓他頗感不安。
這個小故事似乎不是偶然的個例,不少日本人在父子關系中存在著一些難以描述的現(xiàn)象,其構成原因更加復雜隱晦。
作為分析輔助的文本,是兩部電影:中國導演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張藝謀和日本影壇巨星高倉健合作的《千里走單騎》。前者至今仍然是一個傳奇,是中國電影在日本獲得的不可復制的票房奇跡,還榮獲2001年度日本電影最高獎項"每日電影獎"的最佳外語片獎。一部低成本的藝術電影,在中國市場僅僅賣出了一個拷貝,卻在日本上映將近一年,經久不衰,票房高達十億日元。這個成績極為亮麗,特別是和制作成本相比,簡直是點石成金。包括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們,應該也都摸不著頭腦,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此片在日本引起了如此之大的反響?霍建起在日本的知名度驟然攀升,并在翌年憑借《暖》奪得了東京電影節(jié)大獎。不過,那個獎項好像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對《那山那人那狗》的"追授",而《暖》也并未再現(xiàn)《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輝煌。之所以說霍建起不清楚日本人的熱情從何而來,因為《暖》還是走文藝溫情路線,男女之間的感情刻畫細膩,但哪怕是加上日本著名演員香川照之扮演的聾啞人,極盡煽情催淚,仍舊沒有《那山那人那狗》的神奇魔力。
問題出在《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題:父子關系。
我在2005年的東京電影節(jié)開幕式上看了《千里走單騎》,不知道日方在影片中對故事的建構有多大的影響,如果編劇鄒靜之是以一己之力完成,那么說明他對日本電影乃至日本文化下了功夫。影片的主題還是父子關系,日本的一對父子因隔閡多年冷戰(zhàn),中國的一對父子在生活顛簸中相濡以沫。最終,日本父子完成了形式上的和解。該片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名氣,在日本反響不錯,熟悉的主題亦功不可沒。
父子之間的相親相愛之情,似乎是打動日本人心靈的一招"必殺技"。這或許說明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父子關系呈現(xiàn)的是另一番樣貌。就像日本中年婦女瘋狂迷戀韓國的"純愛"電視劇,是因為她們在生活中感到了"純愛"的稀缺。日本的父子之間,為什么會顯得情感溫度較低?父親在兒子的心目中,又是什么樣的形象?母親在家庭里所處的地位和角色到底是什么?一連串的問題等著回答。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軍國主義氛圍下,日本警察對大學生之類的年輕左翼激進分子曾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令其"轉向"。軟的招數(shù)是把被捕的左翼青年帶到局長室,讓他們坐在局長的椅子上,局長則自掏腰包給他們叫一份"親子蓋澆飯"。這個吃法現(xiàn)在也有,所謂"親子"就是雞肉和雞蛋鋪在米飯上,我總覺得名字聽起來有股非要滿門抄斬的別扭。警方希望"親子蓋澆飯"能令小青年聯(lián)想起親人和自己的關系,但"轉向誘導"手冊闡明,最好說些"你的母親很擔心你"之類的話,不能多談父親,否則反而會造成學生們的權威反抗意識。
父子關系大概是人類的親緣關系中比較獨特的,常常帶有緊張和對抗色彩。弗洛伊德的"戀母弒父"情結理論,的確是天才的創(chuàng)想,但在東亞社會中,父子關系的糾葛自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便是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和日本,父子關系的表現(xiàn)亦有歧異。一般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里,家長制文化都把父親塑造成家庭的核心、支柱和代表,父親因此而具有管束教導子女的責任和權力。父子之間的沖突,大多來源于此。兒子對父親的反抗,就是對權威的挑戰(zhàn)。但是,中國高度強調"孝"的意識形態(tài),賦予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并極為維護血緣為紐帶的宗親體系,這都使得兒子的反抗阻礙重重。而在日本社會的倫理觀念中,"孝"并非至尊價值,比如人們常說日本人更在乎的是"忠"。同時,日本人的家庭關系對血緣的依賴也不如中國嚴重,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在《鏡像下的日本人》里提到,"親"和"子"最早期的意義,是指工作團體的領袖與成員。這些因素,導致日本的父親形象,從實質上講,可能比中國的父親形象要虛弱,日本的兒子大概更有勇氣表達他們對父親的反感和輕視。
家庭中不是只有父子,還有母親的存在。中國人講嚴父慈母,母親的倫理地位或許猶勝父親,權力地位卻未必多高?墒牵_灣學者林明德認為,"在一層薄薄的掩飾之下,典型的日本家庭仍然屬于母系社會。"這是因為日本近代以來,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男女社會角色的分工,使得日本母親的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某種加強。林明德說:"對絕大多數(shù)的日本人來說,在母系社會中度過的童年經驗,對其終身都有深遠的影響。"我曾寫過一篇《母與子》的文章,談及日本式的母子關系。日本兒子對母親的那種情感,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戀,而是一種"依賴"。這種"依賴"并不存在于父子之間,相反,由于父親在對待母親時要么也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依賴",要么是他冷落了母親和家庭,都可能造成兒子對父親的敵意與輕蔑。所以,在日本的各種文藝作品中,以諷刺挖苦手法丑化父親形象的例子并不少見。
當年在東京的巖波劇場,《那山那人那狗》熱映許久,我也曾去看過一次,發(fā)現(xiàn)身邊的日本觀眾幾乎皆為老人。我不知道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會像《千里走單騎》中的中井貴一那樣,長年拒絕與父親聯(lián)絡交往,但影片中工筆描繪的融洽父子關系無疑是最吸引他們的亮點吧。人皆如此,缺啥就想吃啥,吃啥為了補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