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分昆(雅部)和亂(花部)兩部分。其中選取昆曲折子20個、京劇折子30個,共50篇文章,50多幅作者創(chuàng)作的繪畫。整本書均為由戲而生發(fā)對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現(xiàn)實生活的感慨,視野開闊,文字流暢,自成一格。
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言,此書并非專業(yè)研究戲曲的著作,而是出于“單純的喜愛”,作者的一些想法倒能跳出專業(yè)的“束縛”,想法頗為新穎,作為普及讀物,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作者沐齋,本名寧銳,又名寧風云、寧風子。字移白、泊之。號沐齋、畹廬、蘭花道人,世稱水木先生。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佛教文化》雜志主編,中國佛教文化藝術(shù)協(xié)會副秘書長。著名書畫家、作家和學者,當代“隱士”,“新士人”主義倡導者和代表人物。已出著作有:《溫文爾雅》(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月移花影》(2011年金城出版社),《空色——中國傳統(tǒng)意象十二品》(中華書局2012年)。繪畫作品主要有傳統(tǒng)山水畫、戲畫、人物畫、蘭畫等文人畫系列。書法作品中,宋人書風較明顯。
琵琶記
邯鄲夢
占花魁
獅吼記
桃花扇
十五貫
單刀會
安天會
牡丹亭·游同
長生毆·彈詞
義俠記·戲叔
爛柯山·潑水
紅梨記·亭會
西廂記·長亭
寶劍記·夜奔 琵琶記邯鄲夢占花魁獅吼記桃花扇十五貫單刀會安天會牡丹亭·游同長生毆·彈詞義俠記·戲叔爛柯山·潑水紅梨記·亭會西廂記·長亭寶劍記·夜奔風云會·送京牧羊記·望鄉(xiāng)天下樂·嫁妹玉簪記·琴挑雷峰塔·游湖虎囊彈·醉打山門驚鴻記·太白醉寫文昭關(guān)鎖麟囊空城計女起解古城會望江亭武家坡戰(zhàn)馬超鍘美案挑滑車一捧雪二進宮三岔口四進士九江口白蛇傳野豬林盜御馬珠簾寨三家店法門寺將相和穆柯寨長坂坡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四郎探母李逵探母打漁殺家龍風呈祥武松打虎昭君出塞游龍戲鳳擊鼓罵曹坐樓殺惜駱駝祥子貞觀盛事曹操與楊修宰相劉羅鍋
十五貫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周恩來當年如是說!耙粋劇種”指的是昆曲,“一出戲”便是《十五貫》。能同時得到周總理的充分贊譽和肯定,唯此戲享此殊榮。
該戲原本為清代戲劇家朱素臣所作,取材于《醒世恒言》之《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講的是無錫屠戶尤葫蘆借得銅錢十五貫,回家后哄其繼女蘇戍娟說是她的賣身錢。蘇信以為真,深夜逃出家門。地痞婁阿鼠潛入尤家,偷得十五貫銅錢,并殺尤滅口。翌日清晨,鄰人發(fā)現(xiàn)后報官。與此同時,客商陶復(fù)朱伙計熊友蘭,帶十五貫銅錢往常州辦貨,途遇戍娟問路,二人結(jié)伴同行。恰鄰人差役追至,盤查熊所攜剛好十五貫,婁阿鼠乘機誣陷,于是二人被押送無錫衙門。
無錫知縣憑主觀臆斷,將蘇、熊二人以通奸謀殺罪判作死刑。常州知府、江南巡撫皆輕信原判,草率定案。臨刑,由蘇州知府況鐘監(jiān)斬。況發(fā)現(xiàn)罪證不實,連夜趕往都府求見巡撫周忱,請予緩刑復(fù)查。周以三審定案,監(jiān)斬官無權(quán)過問為由,不準所請。況據(jù)理力爭,并以金印作押相迫。周無奈,限期半月查清,否則上奏題參。
最后,況鐘冒著丟官的風險,親至現(xiàn)場查勘。獲得線索后,喬裝改扮成算命先生,以智相激,終將真兇婁阿鼠緝拿歸案,申蘇、熊之冤,使案情大白于天下。
單從故事情節(jié)本身來說,《十五貫》已堪當美譽與重任。對于此戲,周恩來曾兩度發(fā)表講話,所包含信息極為豐富。比如:“盡管我們對整個封建的剝削制度是否定的,但他們有些制約的辦法也還有可取之處。”所謂“可取之處”即以況鐘擊鼓、退印為例,又說:“老百姓想見做‘官’的是多難。∥覀円残枰惶字萍s的辦法!
顯然,這些話至今仍有指導意義。試看,巡撫不欲見況鐘,況鐘便擊鼓鳴冤,巡撫就不得不露面。今日,這面“鼓”在哪里?巡撫欲化繁為簡,敷衍了事,況鐘便掏出官印往他面前一放,再小的官印也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那巡撫豈敢收!而今,這顆“印”的份量幾何?
不論古今,況鐘實在是所有為官者的楷模和榜樣。宋賢所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落到實處其實不過如此,況鐘做到了。就算在今天,盡管優(yōu)秀黨員、勤政干部、廉潔公仆比比皆是,要超過況鐘的勇氣、智慧與正氣,恐怕也很難。
當然,你可以說那只不過是藝術(shù),是一場戲罷了,戲里戲外,何必當真?但偉大領(lǐng)袖說得好:“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周總理也說:
昆曲受過長期的壓抑,但是經(jīng)過藝人們的努力奮斗,使得這株蘭花更加芬芳了!デ墙咸m花,粵劇是南國紅豆,都應(yīng)受到重視。
把昆曲比作蘭花,這是周總理的詩心;呼吁我們重視“蘭花”,這是周總理的苦心。想當年,一出戲帶動一個劇種的復(fù)興,是自上而下的浩蕩;看今朝,一出戲引領(lǐng)一個劇種的風行,是自下而上的春潮。
時代在變化,人們的口味在變,口味變化的背后是人心之易。從《十五貫》的正義凜然,到《牡丹亭》的一往情深,戲曲和流行音樂其實并無差別。你說人心在變,倒也不確,變了的或許只是“此心”,而那“天地之心”從來未變,它是蘭花的芬芳,香在無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