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作為迄今為止全世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傳記或許來得有些遲了;幸好,詩人的價值是永恒的,對他和他的詩歌的關注與解讀,早些或晚些,對整個人類生存史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里爾克:一個詩人》以豐富詳實的史料、深邃優(yōu)美的文筆,對里爾克的人生線索和作品里程展開深度溯源與細膩描寫,呈現(xiàn)了詩人在“生活的古老敵意”中逆水而行、孤獨地辨認生命本質(zhì)的坎坷一生,凸顯了作為詩人的里爾克對生與死乃至整個宇宙秩序的思考與呼告。
在里爾克的諸多傳記中,身為德語文學研究者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拉爾夫弗里德曼的這本《里爾克:一個詩人》,態(tài)度謹嚴、冷靜公允,精確切入里爾克詩作與小說的思想內(nèi)核,將里爾克生平與著作緊密結合,其準確性與可讀性兼而有之,對里爾克的理解與詮釋更是令人嘆服。
《里爾克:一個詩人》援引大量里爾克的書信、友人的回憶錄和日記等,在資料的詳實方面遠超目前所有里爾克傳記! 独餇柨耍阂粋詩人》以深邃優(yōu)美的文筆對里爾克作品展開深度溯源與闡釋,力圖將里爾克的人生線索、作品評析合二為一,全方位呈現(xiàn)詩人的生活面貌。
拉爾夫 弗里德曼,1920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除《里爾克:一個詩人》外,他還撰寫了《赫爾曼黑塞傳》,此兩部傳記在西方廣受好評,為他在全世界贏得極大聲譽。
譯者周曉陽,文字工作者,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碩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在讀,曾譯《漂泊手記》、《垮掉的行路者:回憶杰克克魯亞克》等。
譯者楊建國,大學教師,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碩士,南京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博士,曾譯《帝國》、《非洲笑聲》等。
“真實的和扮演的感情”:《里爾克:一個詩人》序
致謝
上編 年輕的詩人
第一部分 詩人的誕生
第1章 緣起
第2章 早年的履歷
第3章 年輕的作家
第二部分 詩人的覺醒
第4章 慕尼黑的新天地
第5章 情人的學徒
第6章 變化:來自俄國的經(jīng)驗
第三部分 突破
第7章 離開:兩位白衣女子
第8章 穿過伊甸園 “真實的和扮演的感情”:《里爾克:一個詩人》序
致謝
上編 年輕的詩人
第一部分 詩人的誕生
第1章 緣起
第2章 早年的履歷
第3章 年輕的作家
第二部分 詩人的覺醒
第4章 慕尼黑的新天地
第5章 情人的學徒
第6章 變化:來自俄國的經(jīng)驗
第三部分 突破
第7章 離開:兩位白衣女子
第8章 穿過伊甸園
第9章 悲哀之爭:雕像中的痛楚
第四部分 尋找和更新
第10章 重獲繆斯
第11章 寫完組詩
第12章 返回以及被逐
下編 大師
第五部分 徹底的修訂
第13章 朝向一種新風格
第14章 死亡和浪子
第15章 馬爾特:通向天國之路
第16章 天使和情人:早期《哀歌》
第六部分 內(nèi)心圖景
第17章 詩人皈依
第18章 夢想心靈之約
第19章 歐洲牢籠
第20章 從流離到混亂
第七部分 俄爾甫斯的魔力
第21章 優(yōu)遇中的逃亡
第22章 愛的狂想和詩的語言
第23章 俄爾甫斯再生:后期《哀歌》
第24章 成為另一個人:打開法國的窗口
第25章 最后的哀歌
參考書目
譯后記
詩歌并非……僅僅是情感……亦是體驗。想寫一首詩,你得看過很多城市,很多人和很多事……得知道小花兒清晨綻放的模樣。你必須能憶起不知名的街坊馬路、意外的邂逅、明知早晚將至的告別。童年依舊迷影重重的幾個日子……兒時生的病……海邊的早晨、大海本身、各處的大海、旅途之夜……而且還不夠。
——《馬爾特手記》
1.
“詩人有回憶還不夠,”賴納瑪麗亞里爾克筆下的主人公,年輕詩人馬爾特勞里斯布里格(此君亦可視作里爾克的化身)有言!澳氵得能忘掉它們!彼膭(chuàng)造者遵循的正是這一信條:記下、儲存住一則則生命體驗,然后在冷酷的獻祭中將之一筆勾銷。
不難想象此番評論所適用的背景:巴黎左岸一間昏暗小屋里,煤油燈搖曳不定,桌上椅上文件堆積如山,從中抽出的某張紙片上,詩人之筆正刮擦而過;或者,是那么多次在國家圖書館里:寂靜無聲中清清嗓子、沉吟踱步;或者是數(shù)年后羅馬一間小屋里,或再遲些,殘夏瑞典的一棵山毛櫸樹下。
直到人生盡頭,詩人終于悟出,真正的生命必然僅在內(nèi)心潛藏,隨時準備破繭成蝶!侗柚摺酚醒裕
世界別無它在,吾愛,只在我們內(nèi)心。我們的
生命變化而流逝。外界
日益萎縮
這些詩句寫于他短暫一生的最后階段。瑞士,群山環(huán)繞的一座高塔中,一個比實際年齡看起來更為蒼老的人,在一張站立式書桌前奮筆疾書。而回憶,一經(jīng)涌現(xiàn),旋即被挪用,被他技巧高超地加以重新塑形。
2.
詩人的一生始于布拉格。
他在19世紀最后15年間度過年少時光,那時伏爾塔瓦河沿岸佇立的建筑依舊輝煌如昨。河面映射著眾多咖啡館和劇院的煌煌燈火,古磚上的灰泥尚未剝落。布拉格城堡俯瞰城市,高墻威嚴高聳,一派帝王氣概。
瓦茨拉夫廣場,或者按照這個雙語城市的德語叫法,“溫策爾廣場”,巨大無比,綠樹環(huán)繞,一條繁忙大道從國家博物館寬大的臺階一路通往市中心。里爾克的童年時代便圍繞著這片地域展開。如今車輪隆隆的貨車和馬車早已被汽車和卡車取而代之,古老的格局卻鮮有改變,令人恍然覺得時光凍結、當下永恒。今天的訪問者如果從博物館附近的地鐵站走出,踏上年輕的里爾克生活過的那些街道,他會看到一幕即便在今天也足以令他夢回遙遠的1870年代的景象。里爾克出生的街道——琴德里斯卡路,又名“海因里希路”——蜿蜒穿過模樣疲憊的建筑物群,古舊的大樓盡管前面都開了新型店鋪,卻仍洋溢著19世紀風貌。
海因里希路19號就是兒時里爾克同父母住過的出租公寓(該建筑已遭拆除,原址上建了一所銀行),幾碼開外,大街拓展為一片廣場,其上佇立著一扇大門,后頭有一座教堂,與保存完好的神父寓所比鄰而立,這就是所謂的琴德里斯卡大教堂,也叫圣海因里希大教堂。教堂大而寬敞,有圓形中庭,以及一個粗短尖塔,塔和大門同為黃色砂巖質(zhì)地。這里就是里爾克受洗的地方,也是他幼年時,母親做祈禱之處。
小里爾克的周遭環(huán)境在許多重要意義上,影響了詩人日后的思想構造。海因里希路19號對面是赫倫路——又名潘斯卡路——里爾克母親的娘家曾在此擁有一幢大宅,母親就成長于斯。這幢建筑也已拆毀,原址上建了銀行,不過從周邊的裝飾結構上,我們?nèi)钥梢员孀R出它昔日的驚人雅致。里爾克從父母的公寓窗口往外看去,必然會驚愕于自己的小家與街角這幢大宅之間的強烈反差,想必也會憂心自己或許并不怎么屬于后者。因此,還在孩提時代,里爾克就已生活在兩個近在咫尺卻天差地別的世界:普通人的海因里希路和“貴族之街”赫倫路,或者說琴德里斯卡路和潘斯卡路。它們決定了他的生活,乃至他的作品的脈絡格局。
布拉格是奧匈帝國重鎮(zhèn),各階層、語言和種族云集:捷克人、德國人、猶太人。德語是奧地利統(tǒng)治精英、軍官和專業(yè)人士的語言。也是大量德國人和說德語的猶太人的母語,這些人共同構建了此地活躍而不乏矛盾的文化。
布拉格和波西米亞在奧匈帝國的復雜歷史導致了頗多沖突,與那種德國少數(shù)派統(tǒng)管社會和經(jīng)濟生活,捷克多數(shù)派遭歧視并被頻頻打發(fā)到較低社會地位的殖民城市里的情景類似。不過,在里爾克的童年時代,捷克知識分子的聲音已經(jīng)日益強大,在卡爾-斐迪南大學成立了一個捷克自治部之后尤其如此,它促進了本土專業(yè)人士階層的進一步發(fā)展。當時的優(yōu)秀藝術家們更是培植出一種豐厚的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
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世紀末歲月,德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比如里爾克一家,難免不被卷入社會和種族沖突。身為少數(shù)派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分子,他們和許多同胞一樣壓力重重。詩人的父母雖有德國人高人一等的身份,卻又并非貴族,在德國社會中地位堪憂。
父親約瑟夫生于1838年,即便在中產(chǎn)階級中也屬失意者。1875年兒子出生時,他盡管服役多年,甚至在奧地利與興起反抗、謀求統(tǒng)一的意大利的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不錯,卻沒能混到一官半職,末了在鐵路局當一員小吏。由于喉病,他不得不頻頻請病假,到1865年,連小吏的位置也難保,只得轉(zhuǎn)到圖爾瑙-克拉魯普-布拉格鐵路局(這還是多虧較為成功的長兄雅羅斯拉夫出手相幫),勉勉強強了此殘生。不過,他向里爾克的母親求婚那會兒,相貌英俊,舉止得體,盡管身著平民服裝,卻一副帝國軍官派頭。
索菲(或者按照她自稱的名字,菲亞)恩茨出生于1851年,比未來夫君小13歲。她父親是銀行高官,擁有帝國參事頭銜。她母親卡洛琳來自中產(chǎn)階級上層(非貴族)的德國家庭,娘家是制造商和大地主,家境殷實、聲名顯赫?柖鞔碾m說不曾獲得貴族頭銜,但在本階層內(nèi)已攀至頂級。菲亞與姐姐和兩個兄弟成長于斯的赫倫路大廈將永駐菲亞心頭,成為備受她珍愛的完美象征:一幢巴洛克風格的大廈,高高的天花板,寬大的臺階,房間眾多,家具锃亮。
然而,菲亞在華麗的家中卻倍感束縛。某次她叛逆地喝掉一整瓶香檳,舉座震驚。此舉源自一種對個人自由的渴望,它日后在她兒子身上同樣有所表現(xiàn)。在那個年代,追逐社會地位——這也將是勒內(nèi)瑪麗亞的理想——是女人的主要出路,正因為此,她為約瑟夫里爾克的軍事生涯所允諾的美好前景所吸引。1873年,他們結為夫妻。
由于雅羅斯拉夫里爾克剛剛榮升貴族階層,菲亞或許希望他弟弟也能分享此種殊榮。然而不幸的是,事實并非如此。她曾幻想約瑟夫能將她帶進城里一流人家的貴族宅院,但這到頭來證明只是美夢一場,為此她終生不肯原諒他。
在海因里希路的簡陋公寓里,他們很快陷入困境,約瑟夫的薪水無法滿足菲亞的需要。她的嫁妝迅速揮霍一空,而擁擠、裝修拙劣的公寓讓她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抉擇的錯誤。同時,她妹妹夏洛特卻成功躋身貴族階層,嫁給有貴族頭銜的帝國官員馬勒馮馬勒西姆,后者在里爾克小時候就成了上校。
菲亞對約瑟夫的期望并非異想天開。約瑟夫里爾克的家族素來不乏躋身貴族的可能性,正如他們向來有著從軍服役的傳統(tǒng)。只不過四個兒子中的三個先后遭到死亡、疾病和絕望的打擊,功虧一簣。家族次子艾米勒因痢疾喪命,隨即約瑟夫做出急流勇退的決定,再之后是小兒子,里爾克童年時代非常喜歡的雨果叔叔,因為不堪忍受在51歲時仍是上尉而自殺。只有家族長子雅羅斯拉夫堪稱成功。他是幾個兄弟中不曾入伍的那一個,到頭來成了一名杰出的律師,光宗耀祖。他們的妹妹加布里埃爾嫁了一個貴族丈夫溫策爾,后者擁有庫切拉-瓦波斯基騎士頭銜,同時還是布拉格的檢察官,加布里埃爾和他生了四個孩子。
雅羅斯拉夫是家族的核心人物,充任所有人的安慰者和保護傘,他慷慨又專橫的精神對年輕的里爾克影響甚大。他像《舊約》里的長老一樣運用著自己在世間的高貴地位。他的律師事務所為布拉格和波西米亞省的大量德國要人家庭做代理,其中許多人都是地主,仰仗他的法律知識處理地產(chǎn)事宜。他在政治上也很活躍,擔任波西米亞省立法大會代表一職。
不過,雅羅斯拉夫?qū)τ谫F族地位也是覬覦多年。他通過結婚達到了這個目的——夫人名叫梅爾維恩, 頭銜為馮施洛瑟男爵夫人——此外他還力圖證明他的家族擁有源自克恩滕公國(Carinthai)的貴族血統(tǒng)。他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遙。1873年,雅羅斯拉夫榮封魯里肯騎士, 不過這一頭銜只允許他和他的孩子們享用。一度他發(fā)動整個事務所的人力,花了好幾星期時間追溯家族根源,卻仍無法證明他們的貴族來源。這一舉動失敗后,皇帝嘉獎他的服務時,規(guī)定貴族頭銜僅授予他本人及其直系后代。
最后,雅羅斯拉夫打算轉(zhuǎn)向弟弟約瑟夫的獨生兒子,將他也納入自己的繼承人行列。結果,里爾克未能遵從家族的期望,去參軍或者當律師,相反卻竭力爭取作詩人的權利,這成為他的生涯中一個很大的沖突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