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以武漢市2016年大暴雨事件作為背景,系統(tǒng)探討網絡媒體在城市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和應急管理方面的價值,并從城市地理變化過程視角分析了洪澇災害事件網絡媒體響應機理和極端氣候條件致災耦合機制。主要內容包括:(1)網絡媒體地理災害數據挖掘與存儲管理以及系統(tǒng)開發(fā);(2)基于網絡媒體的洪澇災害熱點跟蹤與應急管理,探討了使用網絡媒體跟蹤災害演變的可行性及其方法、軟件框架集成,為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和救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3)基于網絡媒體的洪澇災害風險評價,通過遙感影像目視解譯提取研究區(qū)濕地水體信息分析時空特征及濕地變化的驅動因素,利用通過社交媒體獲取研究區(qū)內的滯水點,結合研究區(qū)濕地損失、高程等影響因子通過邏輯回歸模型評價內澇災害風險狀況并制作風險分級圖,探討社交媒體數據在洪澇災害風險管理方面的價值;(4)洪澇災害事件網絡媒體響應機理及其成因,從網絡媒體大數據視角和長周期的城市土地利用變化等地理過程視角,探索城市洪澇災害事件期間社交媒體響應影響因素,分析城市洪澇災害突發(fā)事件成因及其及其事件耦合機理,為城市土地利用規(guī)劃和城市規(guī)劃提供借鑒。
過去10年中,社會媒體蓬勃發(fā)展,改變了人們在自然災害突發(fā)事件期間風險溝通和社交行為模式。人們在社會媒體上交互、分享和閱讀內容,網絡媒體數據量空前增長。理解和處理這類新型數據,并從中發(fā)現有用的模式,對于提升自然災害突發(fā)事件期間的應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洪澇災害作為破壞性較強的自然災害之一,經常造成城市地區(qū)重大經濟損失和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災害信息監(jiān)測系統(tǒng),開展災情態(tài)勢分析感知、輿情分析和研究,是當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發(fā)展新趨勢。社交媒體是非結構化、動態(tài)、面向未來的,在洪澇災害事件應急管理和災難救援事件中,以社交網絡媒體為主的Web20大量使用,改變了Web10時代由政府管理部門主導的、以自上而下為特征的信息管理模式。這種由少數資源集中控制為主導向廣大用戶集體力量為主導的用戶生成內容的重大轉變,為不同階段災害復雜過程應急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機。比如,防災階段,可以挖掘網絡媒體中洪澇災害監(jiān)測數據,并進行關聯分析,識別兩者的耦合規(guī)律;響應階段,網絡媒體中的預警信息迅速傳播,對信息擴散機制和網絡輿情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提升指揮與協調的精度和效率;恢復階段,網絡媒體中的用戶生成內容體現了群眾的情緒反應和實時訴求,對網絡媒體信息進行情緒分析、詞云分析,能夠有效挖掘公眾的態(tài)度傾向和關注焦點,為災區(qū)恢復提供精準支持等。高效而有洞察力的數據挖掘需要積極探索社交媒體數據分析的工具技術和實現路徑。本書整合了近10年以來網絡媒體數據在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的研究進展,以及作者及其研究生團隊在網絡媒體災害熱點挖掘和地理信息檢索方面的相關工作。本書為災害應急管理等相關領域的學生、從業(yè)者、研究人員了解和使用網絡媒體方面的知識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歸納總結,也為第三方軟件公司更好地挖掘和利用社交媒體數據以更好地服務于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可作為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碩士生的課外閱讀教材,也可作為短期專業(yè)課程用書。
曾忠平,男,博士,入現職前工作于原福建省科委計算中心、遙感技術應用中心等直屬單位和部門,多年IT從業(yè)經驗,從事軟件開發(fā)、政府信息系統(tǒng)規(guī)劃、需求分析與數據庫設計、IT工程實施與運維等工作,參與福建省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數字福建相關軟件工程規(guī)劃與設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電子決策劇場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管理、自然資源電子政務、數字政府與智慧城市建設、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綜合集成應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地理、數據庫系統(tǒng)設計與應用開發(fā)等。研究內容涉及城市土地利用變化、在線政務一體化建設、空間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復雜系統(tǒng)建模、災害應急管理、用戶網絡行為建模、社會感知與數據挖掘等。涉及的應用領域包括土地等自然資源信息化、政府信息安全與用戶風險行為管理、三維城市仿真與建模、地理空間決策仿真軟件系統(tǒng)開發(fā)等。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校自主創(chuàng)新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多個項目,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0余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軟件著作權多項。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與研究價值2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6
第三節(jié) 主要內容和分析框架15
第二章 主要關鍵技術18
第一節(jié) 社交媒體定義與特點18
第二節(jié) 搜索引擎19
第三節(jié) 分布式爬蟲技術19
第四節(jié) 地理命名實體識別與數據挖掘24
第五節(jié) 數據存儲與預處理29
第六節(jié) 數據可視化技術31
第七節(jié) Web框架34
第三章 基于互聯網新聞的災害熱點挖掘系統(tǒng)設計36
第一節(jié) 系統(tǒng)需求分析36
第二節(jié) 系統(tǒng)總體設計47
第三節(jié) 功能模塊劃分49
第四節(jié) 數據庫設計57
第五節(jié) 系統(tǒng)實現60
第六節(jié) 系統(tǒng)測試68
第四章 基于微博信源的分布式爬蟲系統(tǒng)設計72
第一節(jié) 系統(tǒng)需求分析72
第二節(jié) 分布式爬蟲總體設計77
第三節(jié) 功能模塊設計79
第四節(jié) 數據庫設計92
第五節(jié) 系統(tǒng)實現95
第六節(jié) 系統(tǒng)測試101
第五章 基于網絡媒體的災害熱點跟蹤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105
第一節(jié) 事件背景105
第二節(jié) 數據處理108
第三節(jié) 基于網絡媒體的災害熱點跟蹤分析113
第四節(jié) 基于微博信源的用戶活動信息跟蹤分析121
第五節(jié) 本章小結126
第六章 基于網絡媒體的城市洪澇易感性評價的融合案例分析127
第一節(jié) 城市洪澇災害風險評價概述127
第二節(jié) 城市洪澇災害影響因素分析129
第三節(jié) 數據的獲取和處理131
第四節(jié) 研究結果和實際意義137
第七章 洪澇事件網絡媒體響應機理與災害成因機制分析144
第一節(jié) 研究目的144
第二節(jié) 數據收集與處理145
第三節(jié) 近30年武漢市南湖地區(qū)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時序分析149
第四節(jié) 武漢市南湖地區(qū)水域損失與建設用地擴張分析161
第五節(jié) 武漢市南湖地區(qū)內澇災害響應分析165
第六節(jié) 基于防范或降低內澇災害的城市土地開發(fā)利用對策178
第七節(jié) 案例總結185
第八章主要結論188
參考文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