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人們會認為佛教是一種從印度傳入、在中國漢化的宗教,而忽視了它在犍陀羅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qū)的發(fā)展。本書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羅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錢幣等,探討了佛教歷史上一些令人費解的話題,如玄奘記載的貴霜帝國君主何以兩肩出火飛行皇帝會飛行嗎?大雁塔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龍是什么關系?武則天為什么說自己是彌勒下生?等等,隨著這些妙趣橫生的故事謎底的解開,佛教在犍陀羅地區(qū)的醞釀發(fā)展并演變?yōu)槭澜缧宰诮痰能壽E得以從不同側(cè)面展現(xiàn),它對中國中古文明和社會政治的深刻影響亦可見一斑。
本書有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從人物、故事、傳說中,打撈起文明碎片,發(fā)掘犍陀羅時期佛教思想的內(nèi)涵演變及其與中華文明的關聯(lián)。
二是解開撲朔迷離的歷史情節(jié),用全新的視角描繪佛教的傳播和它對中古中國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三是廣泛使用第一手的考古資料,利用最新出土的考古實物圖像和文獻資料互證,呈現(xiàn)了一個個更加豐富、生動的歷史畫面。
孫英剛教授著作《佛教文化十八講》,起于佛教文獻中的希臘君主,而結于中國近代唯識宗的興起,以佛教典籍與詮釋學為核心,歷述了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的轉(zhuǎn)型與融合。全書貫徹了孫英剛教授中國文明從最開始就是一個開放的文明,這種持續(xù)的開放性是中國文明能夠不斷更生、延綿不絕的根本原因的寫作理念,共分十八章。其中第一到第六章聚焦佛教的犍陀羅化。第七章著眼于魏晉南北朝,佛教帶來了新文化基因。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但是宗教信仰的傳入與傳出、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與融合,也帶來了幾乎是全面的知識和觀念革新:地理知識、宇宙觀、生命輪回、語言系統(tǒng)、新的藝術形式、風俗習慣、城市景觀等等。第八章到第十五章以隋唐佛教為中心,著重論述了政治一統(tǒng)后南北佛教的融合問題。第十六章討論漢和堂所藏西域畫,第十七章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佛教史對話,最后一章以唯識宗將佛學發(fā)展的新階段進行了全景式展開。全書體例謹嚴,既有對佛經(jīng)發(fā)展的宏觀把握,也著重分析了玄奘、空海等個案,填補了國內(nèi)外學界中國中古佛教史的不少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佛教史與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童嶺
序言
在這本小書里,筆者主要想表達三個意思。
第一,中國并不是一個保守和閉關鎖國的文明。中國文明從最開始就是一個開放的文明,這種持續(xù)的開放性是中國文明能夠不斷更生、延綿不絕的根本原因。即便是研究中國文明本身,我們也許仍不能把眼光僅僅停留在現(xiàn)在的國境之內(nèi)。古代文明從未不是完全割裂和孤立的,文明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就算研究中國文明本身,離開對域外文明的理解也是不全面的。從研究方法上說,不僅僅需要women換一個角度彼此看看,或者換套說法重新解釋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從失落的歷史記憶里打撈文明碎片、重新認識文明本身。解決問題的關鍵,很多時候不在于自說自話或者各說各話的論爭,而在于將(至少一個區(qū)域的)人類文明視為整體,從各種狹隘的羈絆(民族、國家、宗教認同等)中拯救歷史。
第二,不能簡單地將佛教傳入中國理解為從印度傳入、在中土漢化。佛教并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作為一種近似異端的教派,佛教在印度最終并沒有占據(jù)主導地位。從歷史上說,佛教很早就在印度本土衰落了。佛教在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qū)的發(fā)展,是佛教的重要發(fā)展時期。犍陀羅是佛教的飛翔之地。在這里,佛教從一個地方性信仰發(fā)展成為一種世界宗教,并且發(fā)展出菩薩和一套帝國意識形態(tài);同時,佛像和文本化的佛經(jīng)也在這里產(chǎn)生了。佛教在犍陀羅的重新醞釀和發(fā)展,深刻影響了中國中古文明和漢傳佛教。到了隋唐時代,佛教的中心已經(jīng)到了中國,長安是佛教傳法和創(chuàng)新的中心。
第三,歷史上的佛教,或者說作為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信仰,而且也曾經(jīng)是一套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理想,曾經(jīng)在中古中國的社會和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F(xiàn)代理性容易讓我們對古人描述的事情充滿偏見,認為他們的記載是荒誕的、不可靠的,而忽視了這些記載有自己的知識邏輯和歷史記憶的演進規(guī)律,是人類歷史真實可靠的印跡。如果僅僅閱讀儒家知識分子編寫的史書,可能完全讀不出佛教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但是通過佛教文獻包括文字的和圖像的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生動的歷史畫面。
希望對大家有用。
孫英剛,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教 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主持國家重大、重點、省重大項目多項。主要從事中古史、佛教史、絲綢之路的研究。出版《神文時代》《犍陀羅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著作,在《讀書》《歷史研究》等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多次受邀在歐美、日本、臺灣等地科研機構訪學和執(zhí)教。
序言
第一章 佛教文獻中的一位希臘君主
第二章 雙肩出火的迦膩色迦
第三章 艾娜克(Mes Aynak)佛教浮雕的信仰與政治
第四章 雀離補論
第五章 犍陀羅藝術中的佛陀與龍
第六章從犍陀羅到中國:五道大神考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知識與信仰世界的再造
第八章 大雁塔為什么叫雁塔
第九章 從富樓沙到長安:隋唐建都思想中的一個佛教因素
第十章 隋末軍閥朱粲為什么自稱迦樓羅王
第十一章 飛行皇帝會飛行嗎
第十二章 有關玄奘的討論
第十三章 武則天是宣揚自己彌勒下生嗎?
第十四章 唐代的十一面觀音信仰和護國思想
第十五章 作為政治思想家的空海
第十六章 關于漢和堂所藏西域畫《三藏法師像》
第十七章 夸大的歷史圖景
第十八章 唯識宗在近代學術中的興起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