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洪武開國”講起,以明朝的政治演變?yōu)橹骶,對明朝的治亂興衰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闡述了嚴刑重典、宦官干政、內(nèi)閣傾軋、倭寇之亂、皇帝荒政、晚明黨爭、農(nóng)民起義、明清鼎革等影響明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對明代重要的歷史事件、關(guān)鍵人物以及歷史疑案做了通俗的考釋與解說,對明代的文學、思想、科技等也做了概述。
1.這是歷史專業(yè)學者寫給大眾的歷史普及叢書《簡明中國通史》中的一冊;2.通俗而雅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語言淺白,書寫嚴謹;3.資料詳實,旁征博引,資料涉及傳世文獻、學術(shù)論著、考古文物等;4.圖文并茂,本書配有150多幅精美插圖,起到以圖佐史和圖文互證的作用。
1.時間為線,勾勒成畫:以時間為線索,詳細介紹了明朝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剖析紛繁復雜的政治格局和歷史暗涌,展示了一幅別開生面的明代社會圖景。
2.圖文并茂,通俗易懂:作者對明代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既作深入淺出的解讀,又帶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思考,同時對明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以及歷史疑案作相應的通俗考釋與解說。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多年的老友。在十幾年前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同郭先生曾經(jīng)有過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議,共同編寫了一本通俗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的圖書,題為《中國古史尋證》,列入上?萍冀逃霭嫔纭睹遗c名編——世紀初的對話》叢書出版。當時沒有料到這本書印行后博得相當不錯的反響,這使郭先生和我都覺得所做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這件事為契機,郭志坤先生同我有多次機會談起歷史學的通俗化問題。我們都認為,有必要組織編寫一套系統(tǒng)講說中國歷史,將學術(shù)界的豐碩成果推廣給大眾的圖書。郭先生精心擬出規(guī)劃,并很快約請到多位學養(yǎng)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結(jié)合的團隊,投入了撰寫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現(xiàn)在這套《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為止,全套共十二冊。這套叢書的編寫,貫穿了兩條原則:就書的閱讀對象來說,是“面向大眾”;就書的語言風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認為郭志坤先生的這兩條原則提得好,也提得及時。
先說“面向大眾”。我近些年在不同場合屢次說過,歷史雖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與國計民生渺不相關(guān),實際卻是社會大眾的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具有何種身份,都會自然而然地對歷史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說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認識現(xiàn)在,也必須回顧過去,這就涉及了歷史。我從哪里來,又往哪里去,是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的問題,這也離不開歷史。人們不能只想到自己,還要考慮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更應該了解歷史。社會大眾需要歷史,歷史學者自當“面向大眾”。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史學前輩錢穆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中國通史”課程,所撰講義(出版后書名《國史大綱》)一開頭便標舉:“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歷史學者的工作,不應只限于自身觀察歷史、探索歷史,更有責任把所認識、所了解的歷史,原原本本地告訴社會大眾,使大家對歷史有應有的認識和必要的了解。
特別是在今天,當我們的國家、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之際,尤其有必要推動歷史學“面向大眾”。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的先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而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對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做出過豐富卓越的貢獻。我們有義務把這樣的史實告訴社會大眾,增強大家建設祖國、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從而為今后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貢獻,這應當成為歷史學者的襟懷和抱負。
再談“通俗化”!懊嫦虼蟊姟迸c“通俗化”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眾”,歷史著作就必須在語言和結(jié)構(gòu)上力求“通俗化”。
說起“通俗化”,我聯(lián)想到我國“二十四史”之首《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是學究天人的大學者,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歷史,引經(jīng)據(jù)典,還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論述唐虞以來古史,自然離不開《尚書》,他本人曾受學于《尚書》博士孔安國,親得古文《尚書》之學的傳授,然而他在引用《尚書》時,對于古奧費解的字詞,都采用意義相同的字詞來代替,這應該說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創(chuàng)意。另外,司馬遷還盡力將史事的敘述情節(jié)化,使之活現(xiàn)于讀者眼前,無愧于歷史家的大手筆。這都是后人需要學習的。
必須說明,“通俗化”并不意味著降低歷史學著作的學術(shù)水準。相反,編寫“通俗化”的歷史作品,實際上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絕不是輕易就能夠做到的。在這里,我還想附帶說一句,即使是專供學術(shù)界專業(yè)閱讀的論著,其實也應當(而且也能夠)寫得簡明流暢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輩學者,例如胡適、郭沫若、馮友蘭等先生,他們的著作不都是這樣的嗎?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是“面向大眾”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還說過:“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才能俗。”這也很有道理。這十二冊書是一個整體,作者們在上下五千年的一個“通”字上花費了不少精力,對于內(nèi)容的構(gòu)架和文字作風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這套書的讀者都會體認到他們的用心。
李學勤
2014年8月17日
序二
我和李學勤先生在討論歷史學的通俗普及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回憶起吳晗先生。20世紀50年代末,吳晗以史學界權(quán)威和北京市副市長的身份,向?qū)W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學者、專家也來寫一點通俗文章、通俗讀物,把知識普及給民眾!眳顷喜粌H撰文提倡,向史學界游說,還親自主編影響很大的《中國歷史小叢書》。這段回憶讓我們萌發(fā)了組織編纂《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打算。
當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編纂方案后,他認為,編纂這樣一套書對以史鑒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是極有意義的事,很值得做。隨后,我們又把多年醞釀的編纂構(gòu)想做了大致的概括:突破以“階級斗爭為綱”和“殘酷戰(zhàn)爭”描寫的局限,注重階層、民族以及國家之間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記述;突破“唯帝王將相”和“否帝王將相”兩個極端的局限,注重客觀反映領(lǐng)袖人物的歷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揚;突破長期分裂歷史的局限,注重闡述統(tǒng)一始終是主流,分裂無論有多嚴重,最終都會重新走向統(tǒng)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論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紹中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響力;突破歷朝官方(修史)文獻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話傳說等口述歷史與文物文獻并行;突破單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圖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圖表為相關(guān)歷史表述提供佐證。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編纂重在創(chuàng)新、面向大眾和通俗化。李先生認為這一美好的愿望和構(gòu)想要付諸實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別強調(diào)要組織專業(yè)隊伍來撰寫,并提出“讓歷史走向民眾是史家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寫這套書的作者團隊本身就是教師。他們中有的是學殖精深、卓有建樹的史學名家,有的是以“滔滔以言”享譽學界的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為年輕的歷史學博士。由這樣一個團隊來擔當編寫中國歷史讀物的重任,當?shù)闷,也信得過。
我們把編纂的原則性方案統(tǒng)一后,在同作者商議時產(chǎn)生了某些疑慮:一是認為這類圖書沒有多大的市場;二是認為通俗作品是小兒科,進不了學術(shù)專著之殿堂。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分析后,我們?nèi)〉昧斯沧R,一致認為:昨天的歷史是創(chuàng)造明天的向?qū)Вx者從中可以汲取最好的營養(yǎng),好的歷史通俗讀物是很有市場的,因為青年讀者中普遍存在歷史饑餓感。本套叢書的作者深感,編寫中國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旅外學者得悉我們在編纂這套叢書,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也很及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張德文參加撰寫并專門來信期待我們早日推出這套叢書。她在信中說:“在知識大眾化、數(shù)字化的年代,歷史學者不應游離在這個歷史進程之外。個人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促進了人們對微知識的渴求。在此背景下,歷史學者的通俗表述為微知識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積淀和范本!毙形碾m然不長,但一語中的,說清了普及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讀了叢書的文稿后還專門撰文評說,認為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眾的歷史讀物,又是一套嚴謹而富于科學精神的史著,對于廣大讀者學習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tǒng)、學習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很有作用。
這一切,讓我們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做了極大的努力,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寫作中進行了刻苦的再學習。從史實的查證到篇章的構(gòu)架,再到文字的通俗化以及圖片的遴選,都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叢書采用章節(jié)結(jié)構(gòu)的敘史形式,目的在于令讀者通過目錄就能夠?qū)械拇蟾艃?nèi)容一目了然。中國歷史悠久,史料浩如煙海,讀史者歷來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讀起”之嘆,講史時以“時間為綱”,即可以從紛繁中理出頭緒來,再輔之以“專題為目”,這樣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題。本叢書注重以故事取勝,以真實的歷史故事吸引人,感動人,啟迪人。圖文并茂也是本叢書通俗化的一途。中國歷來重視“右文左圖”,以文注圖,以圖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在科學和學術(shù)的基礎(chǔ)上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并強調(diào)的通俗。本套叢書的學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語言上的通俗,二是著力于情節(jié)中的通俗,繼承和發(fā)展了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jīng)文”的傳統(tǒng),把佶屈聱牙的古文經(jīng)典用活了。所以說,深入淺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種學術(shù)活動。
為了增加生動性、可讀性,作者盡量對某些有意義的人和事加以細講,如對某些重要的出土文物予以介紹評說,對懸而未解的疑問加以釋惑,對后人誤傳誤解的問題予以糾正,對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對某些神話傳說進行詮釋。在圖表上盡量做到隨文提供佐證。在每冊圖書之后增加附錄,旨在增強學術(shù)性和通俗性:附錄大事記,旨在讓讀者對本段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有個大致了解;附錄帝王世系表,意在讓讀者對本朝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和虛位之君的傳承有所知曉。另外,所列主要參考書目,目的在于為讀者提供進一步學習本段歷史的相關(guān)資料索引。
意愿和努力是如此,最終的結(jié)果如何,誠望讀者鑒定。
郭志坤
2014年8月19日
主編之一李學勤(1933—2019)
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被學術(shù)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與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shù)寫作終身成就獎”和“孔子文化獎”,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學研究、青銅器研究、戰(zhàn)國文字研究、簡帛學研究等多學科領(lǐng)域都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學術(shù)主張,引領(lǐng)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fā)展。出版了《殷代地理簡論》《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新出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走出疑古時代》《簡帛佚籍與學術(shù)史》《重寫學術(shù)史》《中國古史尋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清華簡及古代文明》等學術(shù)著作40多部。
主編之一郭志坤
出版家,歷史學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被出版界稱為“學者型編輯”。曾擔任文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榮獲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和“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策劃了《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和“中國斷代史系列”叢書,主編了《賢哲自述叢書》《香港全紀錄》《澳門全紀錄》,并著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荀學論稿》、《成語里的中國通史》(與陳雪良合著)、《提問諸子叢書》(與陳雪良合著)等。
著者張海英
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明清史、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經(jīng)濟思想史領(lǐng)域的研究工作,講授《中國古代史》《明清史》等課程。已出版《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等學術(shù)專著。在《歷史研究》《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學術(shù)月刊》《社會科學》等雜志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多篇。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大明王朝建立
元末群雄并起 / 007
朱元璋的崛起 / 010
削平群雄,統(tǒng)一中國 / 014
“大明”國號的由來 / 017
大權(quán)獨攬的洪武皇帝 / 020
第二章 嚴刑重典,以猛治國
特務政治與文字獄 / 029
發(fā)展經(jīng)濟,獎勵農(nóng)桑 / 032
胡藍之獄,整肅群臣 / 036
嚴刑重法,懲奸治貪 / 047
洪武年間科場案 / 052
明初大臣的悲劇 / 056
第三章 燕王奪皇位
明初的分封及隱患 / 071
曇花一現(xiàn)的建文新政 / 075
靖難之役 / 079
“誅十族”與“瓜蔓抄” / 083
朱棣削藩,加強皇權(quán) / 087
第四章 永宣治世
設立內(nèi)閣與創(chuàng)設東廠 / 093
永樂治績 / 097
鄭和七下西洋 / 109
仁宣之治 / 117
第五章 宦官干政
英宗朝王振專權(quán) / 127
土木之變 / 130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與英宗南歸 / 135
南宮之變及影響 / 141
憲宗朝汪直跋扈 / 146
弘治中興 / 151
正德朝劉瑾亂政 / 155
第六章 多事之秋
民變蜂起 / 165
寧王之亂 / 167
嘉靖革新 / 170
大禮議之爭 / 174
嘉靖大倭寇 / 178
第七章 嘉隆亂象
首輔迭換 / 189
嚴嵩柄權(quán) / 193
內(nèi)閣傾軋與首輔之爭 / 197
隆慶議和 / 200
嘉隆時期的政策調(diào)整 / 205
第八章 十年新政與短暫的輝煌
張居正蒙恩佐帝 / 211
萬歷新政 / 216
人亡政息的悲劇 / 221
萬歷三大征 / 227
國本之爭 / 235
第九章 王朝危機
萬歷怠政 / 241
礦監(jiān)稅使與民變 / 244
晚明宮闈疑案 / 250
東林書院與晚明黨爭 / 257
閹黨誤國 / 262
第十章 后金的崛起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 269
明軍兵敗薩爾滸 / 273
遼沈失陷,孤守寧遠 / 276
君臣猜忌,痛失良將 / 280
清兵虎視中原 / 284
第十一章 崇禎帝無力回天
思宗勵精圖治 / 291
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 / 293
攘外與安內(nèi)的兩難選擇 / 299
明王朝沉疴難起 / 303
崇禎帝的悲劇 / 307
轉(zhuǎn)瞬即逝的大順政權(quán) / 311
短暫的南明朝廷 / 314
第十二章 明代文化
耶穌會士與西學東漸 / 321
心學的興起 / 325
四大奇書 / 330
明代科技 / 335
結(jié)束語 / 347
主要參考書目 / 349
附錄一:明朝大事記 / 351
附錄二:明朝皇帝世系表 / 356
重版后記 /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