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中國古代意象進行研究的一部理論專著。意象是一個詩歌批評術語,也是探索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自古至今用法各異,以致造成了使用上的泛化現(xiàn)象。本書則在意象理論產生的哲學基礎、意象理論產生的文化淵源、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及其對意象理論產生的影響、意象的相關性闡釋四個方面來對意象進行闡述,作者從史料典籍中梳理意象產生的淵源,從文化學角度解讀意象產生的特點,從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找尋古人的形象思維。該書對意象的研究系統(tǒng)深入,有理有據(j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闡述晦澀艱深的復雜概念,對相關研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進作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這是《詩經·采薇》中的兩
句詩。原意是說,往昔我離
開家鄉(xiāng),辭別親人,外出服
役的時候,正值楊柳披拂的
季節(jié)。那細長的柳枝在春風
中紛披輕蕩,纏綿牽系,恰
似我心中難舍難分、依依惜
別的情意。后來文人們就把
“楊柳依依”這種自然現(xiàn)象人
格化,用來表達離別時的種
種復雜而細膩的情感,久沿
成習!皸盍边@一植物名稱
就被賦予了離別的寓意。正
所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
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
《楊柳枝詞》)。把情感物
象化、把物象情感化的藝術
手法所創(chuàng)造出的種種藝術形
象,因其中包含著不同的情
意,物象本身在特定的藝術
語境中,已不再被視為原來
的物象,而成為藝術家用來
表達某種情感的藝術符號,
比如“梅”用來象征高潔,“
菊”用來象征閑淡,等等。
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山
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成
為“別構一種靈奇”(方士庶
語)的新藝術境界。這種營
構出的新藝術境界,被稱為
意象。得魚兔而忘筌蹄,得
意而忘言,是了悟藝術妙諦
的法門,對于意象的詮釋和
領悟,也許能使你在“妙處
難與君說”的“妙悟”中,登
岸舍筏,到達藝術的彼岸。
王成懷,男,1938年生于河南省輝縣。1961年畢業(yè)于河北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1981年赴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師從著名文學史家季鎮(zhèn)淮先生。退休前為新鄉(xiāng)學院文學院副教授,著有《燈下問學集》一部,發(fā)表論文40余篇。
引言
第一章 意象理論產生的哲學基礎
一、《周易》對意象理論產生的影響
二、《老子》的“道”論對意象理論產生的影響
三、莊子哲學對意象理論產生的影響
第二章 意象理論產生的文化淵源
一、中華文化形成的特點
二、道家文化對意象理論形成的影響
三、佛家文化對意象理論形成的影響
第三章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及其對意象理論產生的影響
一、中華民族的主要思維方式
二、思維和形象思維
三、意象思維及其特征
第四章 意象理論的相關性闡釋
一、“言不盡意”與“言盡意”辨
二、關于象征意象和比喻意象
三、老子的“象”論與意象
四、莊子的“忘”論與意象
五、禪宗的“悟”論與意象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