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古老智慧的現代實踐:辨喜論吠檀多(瑜伽奧義叢書)
本書選自《辨喜全集》第二卷中的《實際的吠檀多和其他演講》一書,以及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的部分章節(jié)!胺吞炊唷币辉~的本意是“吠陀的終結”,是印度正統(tǒng)六派哲學中的一派,它包含與世界和人有關的一系列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如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解脫、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人的本性是什么等。提到哲學,總是會讓人產生于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的感覺,辨喜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問題,并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讓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理論能融入大家的實際生活中。因此,本卷可以說是辨喜整個思想體系的綱領和導論,也是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智慧的極好切入點。
不是哲學太過高大上,只是你還沒有遇到切實可行的哲學。
【譯者總序節(jié)選】
一、根本性的問題 無論身處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總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不斷困擾著我們。有時它們會以比較簡單的形式出現,比如“你是誰?”“你從哪兒來?”“你到哪兒去?”這樣的“保安三問”;有時會呈現出比較復雜的樣子,比如“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愛是什么?”“靈魂到底是什么?”“宇宙是否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樣子?”“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是否有不變的東西?”等等。無論具體形式如何,也無論對日常生活的留戀和面對更高級的存在時的怯弱如何阻止我們去直面這些問題,我們在內心最深處都明白:它們是最為根本性的,絕不是無意義的妄想。但令人極為困惑的是,發(fā)達的科學技術、繁瑣的宗教儀式、浩如煙海的書本,最終都無法在這些問題上給出完全令我們滿意的回答,更不用說對財富、權力、名望和享樂的追逐了。我們仿佛被困在一種難以擺脫的困境中,最終不得不選取某種并不滿足的答案接受下來,甚至把內心最深處的疑惑隱藏起來,假裝它們不存在,在昏暗的自欺中匆匆走完這趟人生之旅。 既然這些問題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也會很自然地發(fā)現,古老的智慧對它們的回答往往更直接、更富于啟發(fā)性。很多事情的確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演化,但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解答則不然。與向現代發(fā)達的科學技術求助相比,去古老的思想中尋求答案可能是一條更有希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作為現代人,我們也會苦于無法拉近和古人的距離。古往今來,語言、說話方式、生活形式、思維習慣等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究竟該如何越過這些障礙、直擊思想的核心呢?語言、文獻、歷史等都是和思想有關的,但也都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只有穿過這些沼澤,才能得到思想的寶珠。所以,用現代的方式表述出來的古老智慧的精髓,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其實,從來都不缺乏做出這樣努力的人。在人類的思想史上,古今之間的對話也始終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在這樣一個從未有過如此巨大而深刻變革的時代,這種對話顯得尤為重要和可貴。而在做出這樣努力的人中,辨喜無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二、辨喜及其思想特點 辨喜(Vivekānanda,也譯作“維韋卡南達”,1863—1902)是著名的印度教僧侶、哲學家。盡管他只走過了不到四十年的生命歷程,真正用來進行自己事業(yè)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年,卻是向西方乃至世界傳播印度瑜伽和吠檀多(意為“吠陀的終結”)思想的第一人。他師從在印度極具影響力的瑜伽士羅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1836—1886),并在1893年赴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宗教大會而一舉成名。此后他一方面在西方傳播古老東方的思想、文化和哲學,主要采取演講或講座的形式,然后由弟子或其他人員記錄下來并出版;另一方面在印度建立組織,推動羅摩克里希那思想的實踐和印度社會的改革。他的思想在印度和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包括甘地、阿羅頻多(Arabinda,也譯作“奧羅賓多”)在內的無數人深受他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成立了與他有關的傳道會或研究中心。 為什么辨喜的思想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呢?這個問題需要親自閱讀他留下的文獻、接觸他的理念才能解答,但譯者在此可以先概括介紹一下,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印度思想相比,他的思想至少在三個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 其一是完備的系統(tǒng)性。印度的思想文化豐富而復雜,無論是在歷史、哲學還是文藝領域,想講清楚和印度相關的東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濃厚的宗教因素,給這些領域或多或少蒙上了神秘色彩,讓讀者們難以捕捉其背后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辨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清晰的體系,他把吠檀多——這也是本叢書第一卷的主題——作為自己思想的旗幟,把印度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概括為四種瑜伽:智瑜伽、王瑜伽、奉愛瑜伽和業(yè)瑜伽——這些則是本叢書其他卷會涉及的主題。有了這個框架,我們就可以更方便地把關于印度的知識填充到其中,形成自己的“記憶宮殿”。 其二是充分的現代性。辨喜為什么能夠比其他思想者更出色地完成闡述印度思想的任務呢?這恰恰是因為他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教育,精通西方哲學和基督教思想,能以更貼近當今生活的方式更嚴謹地闡發(fā)古老的智慧。尼基拉南達(Nikhilananda,1895—1973)撰寫的較為權威的《辨喜傳》的第四章曾這樣概括辨喜的貢獻:“無論多么有價值的錢幣,如果僅僅屬于已經過去的歷史時期,就不能再作為貨幣流通了。神在不同時代會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服務于當時的獨特需求!惫爬系乃枷氡仨毈F代化才真正有價值,但這也的確面臨著雙重困難:一方面,傳統(tǒng)思想的傳承和闡釋有其自身的習慣和優(yōu)點,但也有其不足之處,特別是印度過強的宗教色彩、濃厚的神秘主義和對上師的過分推崇,實際上可能導向迷信、反智的極端;另一方面,接受現代教育的人往往又很難準確地理解印度傳統(tǒng)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要么戴著有色眼鏡、以輕視的態(tài)度對待,要么陷入浩如煙海的學術知識不能自拔。在這一點上,辨喜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習俗的缺陷,又汲取了現代模式的長處,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們提供了印度古老智慧的現代范本。可以說,他的方法和思路也值得我們在發(fā)掘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傳統(tǒng)智慧時參照學習。 其三則是“全程高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梢园l(fā)現,思想的力度與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并不是一回事,往往是分開的,而真正同時包含這二者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以至于有人認為它們是相沖突的、不可兼得的。在復雜而精巧的哲學中,雖然充斥著理智上的精彩之處和思辨的力量,但我們的心靈卻很少得到真正的震撼;在藝術等領域內,我們的靈魂可能會被崇高感或美感擊穿,卻又找不到能持續(xù)指引我們的思想力量。相比之下,辨喜留下的文字既不是干巴巴的哲學或說教,也不是讓人一時滿足的心靈雞湯,而是同時具備精致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譯者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讀到辨喜的文字時,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的雙重震撼,而且在后來的翻譯和研究中也一直感受著這樣的力量。這的確是與其他思想、哲學或宗教文獻非常不同的,讓讀者始終覺得像是在辨喜身邊,聆聽他將最高的智慧娓娓道來——“坐在老師身旁”,這恰恰是“奧義書”一詞本來的意思。可以說,通過辨喜的話語,我們似乎直接與更高層的存在產生了某種連接。至于這種連接到底是怎樣的,就請讀者們自己去體會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辨喜所處的時代,印度其實面臨著和同時代的中國相似的問題。作為文明古國,中印兩國都是在西方文明入侵的背景下被迫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過程,面對看上去完全異質的西方文明的沖擊,無論在中國還是印度都產生了各種互不相同的思潮。有人主張全盤接受西方而擯棄傳統(tǒng),有人則主張固步自封而完全排斥進步和改變。歷史和實踐卻一再證明,只有既堅持傳統(tǒng)中合理的、精髓的部分,又吸收外來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并不斷發(fā)展,古老的文明才能得以保存和進步,人類社會也才能維持豐富多彩的特性并持續(xù)煥發(fā)生機。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究竟該如何既堅持傳統(tǒng)又吸收外來文明?具體應該拋棄哪些東西、保留哪些東西、接受哪些東西?在這方面,辨喜同樣經歷過艱難的探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工作的成果也將在本叢書中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而且,辨喜對于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抱有極大的好感。他曾到過廣州,為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了以在印度早已不再使用的悉曇梵文書寫的佛教經文而激動不已。因此,向中國讀者系統(tǒng)介紹辨喜的著作,不僅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古老東方的智慧,也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推動中國思想文化的繁榮。
三、本叢書的選編思路 那么,具體選取哪些文獻翻譯介紹給國內讀者呢?這并不是個容易的選擇。辨喜本人留下了大量的演講記錄、文章、書信、詩歌等,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根據他的各種演講和講座記錄整理而成的著作。本叢書以印度加爾各答不二論凈修林出版社的九卷本《辨喜全集》為底本,選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來譯介。譯者按照主題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新的編排,此次出版的是前三卷,主題分別是:吠檀多、智瑜伽、王瑜伽與《瑜伽經》,未來還將出版奉愛瑜伽和業(yè)瑜伽等卷。這樣既尊重辨喜已出版的重要著作的原貌,又使得每一卷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便于閱讀和理解。 此外,譯者還編寫了每一卷中重要的梵語術語表,以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探究。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又譯“辨喜”,1863—1902)是印度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他是首位突破禁忌,向西方傳播瑜伽、冥想和吠檀多思想的大師。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用來進行公共活動的時間僅十年,卻留下了卷帙浩瀚的著作,包括文章、書信、詩歌等;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根據他在各地演講和授課的記錄整理而成的著作。 辨喜和他的思想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震撼。他在當時的西方受到廣泛歡迎,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從他身上了解到東方的智慧,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他的引導下開始慈善事業(yè),大作家羅曼•羅蘭寫道:“每當碰觸這些通過三十年前的書散播出來的話語,我就感受到好像身體觸電那樣的震顫。所有震顫、所有電流一定是從這位英雄的嘴唇中流出的火熱話語所產生!”他在祖國印度被奉為圣人,包括圣雄甘地、圣哲奧羅賓多、首任總理尼赫魯在內的很多人都深受他的影響。直到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關于他的傳道會或研究中心。
譯者張勵耕,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分析哲學、西方近代哲學。出版譯著有:《維特根斯坦文集·第六卷·心理學哲學研究》《維特根斯坦文集·第七卷·心理學哲學筆記(1948—1950)》,《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卷一為第一譯者,卷二為獨立譯者)。持有瑜伽基礎教學資質。 總序 1 譯者導讀 21 附:關于“非二元”與“不二論”的辨析 30 ★實際的吠檀多與普遍宗教 實際的吠檀多(一) 3 實際的吠檀多(二) 22 實際的吠檀多(三) 43 實際的吠檀多(四) 57 普遍宗教的親證之路 76 一種普遍宗教的理想 92 ★吠檀多哲學和數論哲學 公開的秘密 117 通向福佑之路 26 耶若伏吉耶和梅怛麗依 136 靈魂、自然與神 144 宇宙論 153 關于數論哲學的研究 164 數論與吠檀多 177 目標 187 ★吠檀多的精神 論吠檀多 203 吠陀宗教的理想 247 吠檀多哲學 261 作為文明因素的吠檀多 269 吠檀多的精神與影響 273 術語表 279
【公開的秘密】 無論試圖以何種方式如其所是地理解事物,只要分析得足夠深入就會發(fā)現,自己最終會進入一種奇特的、看上去是自相矛盾的狀態(tài)中:我們的理性無法把握的東西卻是事實。我們開始處理某個東西——我們知道它是有限的,但只要開始分析它,就會超出我們的理性,結果我們永遠不會窮盡它的性質、可能性、力量和關系,它變得無限了。就拿一朵普通的花來說吧,這可真是有限,可誰能夠說自己知道了關于這朵花的全部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關于那一朵花的知識。這朵花變得無限了——可它在一開始卻是有限的。一粒沙子也是如此,讓我們來分析它。我們假定它是有限的,可最終發(fā)現并非如此,它是無限的,我們卻把它看成是有限的;ǘ渫瑯颖划斪饔邢薜臇|西。 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方面,我們所有的思想、經驗莫不如此。我們或許會從一個很小的東西開始,把它們理解為渺小的,可它很快就會迷惑我們的知識,縱身躍入無限的深淵。而第一個被感知到的最偉大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也處在同樣的關于存在的兩難困境中。我們存在。我們看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者,生生死死,視野是狹窄的。這里的我們是有限的,面對著周圍無垠的宇宙,大自然可以在一瞬間讓我們的存在灰飛煙滅,我們渺小的身體只是被連結在一起,隨時可能在一瞬間支離破碎。我們都很清楚這些。在行動的領域內,我們是多么無力!我們的意愿到處受挫,我們想要做如此多的事情,可真正能做的又有多少!我們的意愿可是無限的,可以想要一切東西,可以渴望前往天狼星,但得以實現的愿望何其少!身體不允許我們實現這些愿望,好吧,大自然也會阻礙愿望的實現。我們非常脆弱,花朵、沙粒、物理世界和每一種思想,這些東西的真實性都比我們自己的真實性多上一百倍。我們也處于同樣的存在的兩難困境中: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我們就像大海中的波浪,波浪既是海洋又不是海洋。我們不可能對著波浪中的任何部分說“這是海洋”!昂Q蟆边@個名稱適用于波浪,也同樣適用于海洋的所有其他部分,這些部分又是與海洋相分離的。在存在的無限海洋中,我們就像是小小的漣漪。與此同時,當我們想真正把握自己時,卻又做不到——我們又變成了無限者。 我們仿佛走在夢中。夢在夢境里并沒有什么,但只要你們想抓住其中的一場夢,它就會消失。為什么?它并不是錯誤的,而是超出了理性的能力,理智的力量無法理解它。生命中的一切如此浩大,以至于理智也相形見絀。它拒絕受到理智法則的束縛!它嘲笑理智試圖在自己周身布下的束縛。人類靈魂的情況還要比這廣大上一千倍!拔覀冏约骸薄@就是宇宙最大的謎團。 這一切多么奇妙!看看人類的眼睛吧,它多么容易被摧毀,但最大的太陽僅僅因為你們眼睛的觀看才存在,世界僅僅因為你們眼睛的見證才存在。想想那個謎團吧!想想那些可憐的、渺小的眼睛!強烈的光或一根針就可以摧毀它們,可最具毀滅力的引擎、最大的災難、最奇妙的存在、無數的恒星、月亮和行星都依賴于眼睛的存在,而且必須由這一對小東西來見證!它們說“自然啊,你存在”,我們才相信自然存在。所有的感官都是如此。 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軟弱?什么是強大?什么是偉大,什么是渺小?在存在的奇妙的相互依存中,最小的原子對于整個存在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誰是偉大的,誰是渺小的?這可真是不恰當的說法!為什么是這樣呢?因為沒有人是偉大或渺小的。一切都在無限的海洋中相互滲透,它們的實在就是無限,而任何表面上的東西也都是那個無限。那棵樹是無限的,你們看到或感到的一切都是如此——每顆沙粒、每個思想、每個靈魂、每個存在的東西都是無限的。無限就是有限,有限就是無限,這就是我們的存在。 現在這或許是真的,但所有對無限者的感覺現在幾乎都是無意識的。我們并不是忘記了自己無限的本性:沒有人可以這樣做。誰能想到自己可能被消滅?誰能想到自己會死?沒有人。我們與無限者的全部關系都在不知不覺中運作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存在,所有苦難就由此出現了。 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被微不足道的事情傷害,被微不足道的存在者奴役?嚯y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有限的——認為我們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者?梢嘈盼覀兪菬o限的存在者是多么困難。≡谒械目嚯y和麻煩中,當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可以讓我們失去平衡時,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是無限的。實際上我們就是無限的,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尋找那個無限的東西,一直在尋找那個自由的東西。 …… 神圣的存在總是在內部的,在近得不能再近的地方。我們曾在外部尋找祂,最后卻發(fā)現祂就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你們可能聽說過這個故事,有人誤把自己的心跳聲當作敲門聲,打開門后卻發(fā)現空無一人,只好又回來。接著他似乎再次聽到敲門聲,但還是沒有人。然后他才知道那是自己的心跳,而他誤以為是敲門聲。同樣,人們在經過尋找后發(fā)現,自己一直以為在外部自然中的無限自由其實就是內在的主體,就是永恒的靈魂的靈魂,就是實在,就是他自己。 最終他開始認識到存在著奇妙的雙重性:無限和有限的主體是一體的,無限的存在就是有限的靈魂。無限者似乎陷入了理智的網絡中,看上去顯現為有限的存在者,但實在并沒有改變。 因此,這才是真正的知識:我們靈魂的靈魂,我們內在的實在,就是那個不變的、永恒的、永遠得到福佑的、永遠自由的東西。這是我們所依賴的唯一堅實的基礎。 這是所有死亡的終點,是所有不朽的降臨,也是所有痛苦的終結。那個在多中看到一的人,那個在充滿變化的宇宙中看到不變的一的人,那個把祂看作自己靈魂的靈魂的人,會獲得永恒的寧靜——沒有其他人能夠獲得。 在苦難和退化的深淵中,靈魂發(fā)出一束光芒,人們醒了過來,并發(fā)現什么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不,我們永遠不會失去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誰會失去自己的存在(being)?誰會失去自己的實存(existence)?如果我是善良的,那么存在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會有善的品質出現。如果我是邪惡的,那么存在仍然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會有邪惡的品質出現。存在是第一位的,也是最終的、永恒的,絕不會失去,永遠在那里。 因此,這里包含著所有人的希望。沒有人會死亡,沒有人會永遠衰退下去。生命不過是一個游樂場,無論游戲的規(guī)模多么宏大。無論我們會遭受多大的打擊,無論會受到多大的傷害,靈魂都在那里,永遠不會受傷。我們就是那個無限者。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