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兩卷本《歌德談話錄》以時間為軸,記錄了歌德暮年近10年的歲月,是一部研究歌德晚年生活及思想的重要文獻。顧名思義,《歌德談話錄》是以歌德為主體和中心的談話記錄,也即一部紀實之作。它之重要,毋庸諱言,首先在于歌德這個人的重要。歌德身為詩人、作家、思想家以及自然研究者和政務活動家,所以談話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談話的時間自1823年6月10日至1832年3月初,也就是歌德在世的最后九年多,但是內容卻不局限于這段時間發(fā)生的事情,還包含大量歌德對往事的回憶,對未來的展望。歌德喜歡把自己一生的創(chuàng)作稱作一篇巨大的“自白”,其實愛克曼的這部《歌德談話錄》才是他真實而全面的自白。人們因此視它為又一部歌德“自傳”,也有人稱其一尊立體的歌德“全身塑像”。
本書由歌德金質獎章、國家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得主楊武能先生翻譯,譯文經(jīng)典雋永,足堪流傳。
約翰?彼得?愛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1792-1854-)德國詩人和作家,因作品《歌德談話錄》而聞名于世,他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晚年生活的見證者。愛克曼的家庭貧寒困頓,雖然到哥廷根大學讀過書,但是由于資金缺乏,最后不得已輟學。他從小就為生存而奔波勞累,由于地處下層社會,使得他養(yǎng)成了謙卑勤懇、一絲不茍的性格,他一直崇拜歌德,在1821年出版了模仿歌德風格的詩歌集,并且把詩集送給歌德,但是歌德對此反應冷淡,后來又寫出《論詩?特別以歌德為證》的論文集,1823年,他把這部作品寄給歌德,得到了歌德的肯定和贊賞,1823年,愛克曼在魏瑪獲得了歌德的接見,從此一直擔任歌德的秘書,一直到歌德逝世。
楊武能,號巴蜀譯翁,1938年生,師從葉逢植、張威廉、馮至等先生,“歌德及其漢譯研究”首席專家。著譯作品眾多,包括《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格林童話全集》《魔山》等。近40年來,楊譯作品讀者上億,在中國當代翻譯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對中德文化交流互鑒做出了極大貢獻。因研究、譯介德語文學,特別是歌德作品,貢獻卓著,榮獲聯(lián)邦德國總統(tǒng)頒授的德國“國家功勛獎章”、 終身成就獎性質的洪堡學術獎金、國際歌德研究領域的最高獎歌德金質獎章等。2018年,獲得國內表彰翻譯家個人的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