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魂,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詩詞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星,不僅內(nèi)涵豐富,意境高遠,而且語言凝練,韻律優(yōu)美,其中不乏書寫民族精神的佳作。
當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詩詞以單篇出現(xiàn)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作品中蘊含的典故或詩詞背后的故事,感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典重。而當我們面對著眾多由一個個歷史故事支撐的詩詞作品時,形式則會慢慢退隱而被精神取代。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鄧陟的《珠還合浦》詩時,或許我們只會贊嘆孟嘗的人品;可是當我們被《珠還合浦》《宋子罕》《吳隱之》《書端州郡齋壁》《過中牟魯恭祠》《關西》《池上篇》等名篇包圍時,我們則會透過作品本身走近那些歷史人物,去提煉總結主人公的共同品質(zhì),這就是詩詞中所書寫的民族精神。單篇書寫的目的有對個人的謳歌、崇拜、禮敬,然而當我們把大量同類詩詞作品放到一起時,看到的則是社會的需要、倡導、追求。書稿包括愛國、犧牲、廉潔、誠信、寬容、孝悌、好學、和諧、和平等九個精神板塊,這些都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筆者從經(jīng)典詩詞切入,以歷史文獻為主要依據(jù),通過一個個故事講述了九種民族精神的傳承以及歷史意義、時代價值。讀者在閱讀時,既能徜徉于詩詞佳作的藝術美感中,又能在感動于歷史故事的過程中接受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熏陶。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本書堅持詩詞、歷史、故事三位一體,突出三個層面的注重。
首先,注重正能量的傳播。本書收錄的詩詞作品和歷史故事均經(jīng)過認真甄選,強調(diào)從正面書寫,突出雅正性和示范性特征。即不為批判而批判,所選素材本身具有正面建設意義,是正能量的體現(xiàn)。這樣做的目的并非是刻意無視歷史負面現(xiàn)象,而是為了引導主體精神的塑造,同時也是對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助力。比如,書中所舉的個別例子的主人公的做法已經(jīng)不符合當下社會文明的要求,筆者則會進行辨析,并指出行為背后所蘊含精神的時代性特征。也就是說,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突出的往往是精神而不是不合時宜的行為。
其次,注重對經(jīng)史文獻的運用。本書的定位是大眾通俗文化讀物,但筆者依舊堅持學術習慣,做到文獻使用的正統(tǒng)性和正規(guī)性。書中用到的經(jīng)史文獻主要有《詩經(jīng)》《論語》《左傳》《尚書》《周易》《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舊唐書》《新唐書》等,這樣做的目的是言不虛發(fā),使本書內(nèi)容在通俗性的基礎上有了歷史厚重感。畢竟我們所選的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詩詞作品絕大多數(shù)有真實的歷史支撐,如岳飛的《滿江紅》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都是以恢復故國為歷史背景的,而二人的事跡在《宋史》中又有濃墨重彩的書寫,所以史實就成了深入理
解作品的關鍵。我們這樣做的原因,除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于讀者理解詩詞之外,還有對讀者的尊重。畢竟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閱讀需求,渴望通過閱讀得到不同的收獲,尊經(jīng)重史便客觀上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再次,注重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敘述。柏拉圖曾說會講故事你就擁有了世界,詩詞多以凝練的詩筆描寫歷史故事,正史更是一個個故事構成的。如果說詩詞是本書的筋骨的話,那么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則是本書的血肉。故事使詩詞顯得立體、豐滿起來,使其中蘊含的精神活了起來,要比理論說教更有利于讀者接受。我們以寬容精神為例,這一板塊先后用到楚莊王夜宴絕纓、宋仁宗不怪宋祁、齊桓公與管仲、李世民與魏征、漢高祖與陳平、北魏孝文帝與趙黑、廉頗與藺相如、公孫弘與汲黯、曹操與陳琳等十多個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能夠增強書稿的可讀性,客觀上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讓讀者隨著故事主人公的低吟長嘆去感受其精神魅力。
當然,本書也存在短板,比如所選素材多集中在唐前和唐宋,這是與筆者的研究和教學側重緊密相關的。筆者在鄭州大學文學院的教學工作中,主要承擔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唐宋段,自然關注唐前和唐宋較多,對這些文獻相對熟悉,因而宋代以后的材料會稍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