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集為《全椒古代典籍叢書》系列之一種。全椒初建于西漢,今屬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歷史,自古文風(fēng)昌盛,歷代文人都熱衷于著書立說,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據(jù)編者統(tǒng)計,自宋代至民國,全椒文人編著的書目共178家,410種,比縣志著錄的247種多出163種,占滁州市古籍總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一縣之地而產(chǎn)出如此眾多跨代久遠的古籍,在全國當(dāng)為罕見。而據(jù)歷代《全椒縣志》記載,椒人的許多著作都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有很高的歷史、學(xué)術(shù)和藝術(shù)價值。為充分展示全椒的深厚文化底蘊,也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政協(xié)全椒縣委員會組織專家學(xué)者編輯整理了《全椒古代典籍叢書》!秴矔酚媱澐謱n}出版,如釋德清、吳敬梓、薛時雨等人物著作的專題出版。本集《楊于庭集》收錄《春秋質(zhì)疑》和《楊道行集》兩種文獻,成書五冊,相信將對楊于庭的研究有一個整體的觀照。
楊于庭(1554—1609),初名雲(yún)齊,字道行,號沖所,安徽全椒人。楊于庭之生卒年未有明確記載,如《歷代安徽詩文名家別集敘録》等皆稱其生卒年不詳,衹著録其中進士之時間!稐畹佬屑肪矶摹斗夥钪贝蠓蛏綎|東昌府濮州知州先考渭川公行略》中謂:“明年甲寅,子于庭生。”此篇乃楊氏所撰亡父傳略,誠然可信。甲寅年爲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泰昌]《全椒縣志》載其“年五十六”,因此推斷楊氏卒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
楊于庭自小聰慧非凡,十二歲入邑庠,十四歲享受廩生待遇,二十七歲即高中進士。先後任濮州知州、戶部員外郎,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卒贈尚寶少卿。楊于庭所到之地,頗有政聲。值寧夏及倭寇之亂時,楊于庭多方出謀劃策,及事平,因他行爲耿直,“而竟中察典,與虞淳熙同罷歸”。晚年與鄒觀光等人成立詩社,飲酒賦詩。歸鄉(xiāng)後倡導(dǎo)講學(xué)之風(fēng),建大觀書院,該書院爲全椒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
楊于庭一生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至今仍有多處關(guān)於他的碑刻!稐钣谕ピ劳蹯粼姳番F(xiàn)陳列於杭州岳廟南碑廊內(nèi),碑高四十四厘米,寬六十八厘米,十行,草書。內(nèi)容爲楊于庭所撰《岳王祠》詩。碑係同一時期湯沐所刻。詩碑內(nèi)容爲:“王業(yè)神州已陸沉,將軍祠墓肅陰陰。和戎社稷渾無策,報主乾坤衹此心。原草尚含南向恨,塞鴻空斷北來音?蓱z十二金牌詔,父老攀留淚滿襟;茨蠗钣谕ラT生湯沐刻石。”楊于庭詩文俱佳,其詩被選入陳田輯《明詩紀事》,其文亦入選周良工所編《尺牘新鈔》。楊于庭詩風(fēng)激越,尤其是五言古詩,被四庫館臣評爲“時露清挺”。
楊于庭撰有《楊道行集》《春秋質(zhì)疑》《詩經(jīng)主義》。因《詩經(jīng)主義》見藏於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因爲各種原因,此次無法收編,故本次《楊于庭集》僅收録《春秋質(zhì)疑》和《楊道行集》,相信這將對楊于庭的研究有一個整體的觀照。
《全椒古代典籍叢書》編纂委員會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楊于庭(1554—1609),初名云齊,字道行,號沖所,安徽全椒人。楊于庭自小聰慧非凡,十二歲入邑庠,十四歲享受廩生待遇,二十七歲即高中進士。先后任濮州知州、戶部員外郎,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楊于庭所到之地,頗有政聲。著有《楊道行集》《春秋質(zhì)疑》等。
第一冊
春秋質(zhì)疑十二卷 (明)楊于庭 撰 民國遠碧樓劉氏鈔本 一
春秋質(zhì)疑十二卷 (明)楊于庭 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本 一六一
楊道行集三十三卷(卷一至四)(明)楊于庭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季東魯、湯沐刻本 三七九
第二冊
楊道行集三十三卷(卷五至九)(明)楊于庭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季東魯、湯沐刻本 一
第三冊
楊道行集三十三卷(卷十至十八)(明)楊于庭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季東魯、湯沐刻本 一
第四冊
楊道行集三十三卷(卷十九至二十四)(明)楊于庭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季東魯、湯沐刻本 一
第五冊
楊道行集三十三卷(卷二十五至三十三)(明)楊于庭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季東魯、湯沐刻本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