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美學的危機與重建》是作者30多年來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學美學理論研究的總結,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一是從意識形態(tài)理論角度探討現(xiàn)代美學基本問題,把審美幻象問題作為現(xiàn)代美學的核心,分別從審美需要、審美變形和審美交流三個方面,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實基礎、文化機制和價值指向進行歷史研究;二是在馬克思人類學思想的指導下,在國內(nèi)較早提出“審美人類學”的范疇,挖掘?qū)徝廊祟悓W研究的理論資源和方法基礎,重點探究了全球化時代地方審美經(jīng)驗的認同危機和重構;三是馬克思主義文學與美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在深入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思想和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模式,并重點討論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學生產(chǎn)方式、批評家的任務、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和現(xiàn)代悲劇理論等問題。自選集還收入了作者與特里·伊格爾頓、本尼·托尼特、杜維明等當代世界著名學者對新自由主義批判、美學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等當代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對話。
從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講,我們正處在一個新時代的轉折關口上。關于這個轉折的分析,可以將重點放在新技術革命方面,也可以把轉型的基本動因歸結為以大眾為主體的消費文化。從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角度講,這個轉折點的重要動因還可以是藝術和審美,特別是具有當代性的藝術。藝術中的先鋒派以及對新的藝術形式的審美經(jīng)驗,事實上正在悄然地改變世界。藝術中的先鋒派和新的審美感受力,或者說對新的“情感結構”的審美感知,正在悄然地改變著人們的審美品位、審美習性和對世界的審美感知方式,從而以“陶冶情操”的方式改變著世界。
在當代社會,《共產(chǎn)黨宣言》中最著名的話語已經(jīng)不是“工人階級在斗爭中失去的不僅是枷鎖,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今天,在文化經(jīng)濟時代和消費經(jīng)濟時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已經(jīng)煙消云散了”事實上成為《共產(chǎn)黨宣言》中最有影響力的話語。在審美資本主義時代,或者在文化經(jīng)濟時代,友誼、家庭、愛情、信仰、科學甚至文學藝術,都可能成為商品,具有直接的交換價值,從而使其中本來神圣而美好的東西“煙消云散”了。然而,從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角度看,使“一切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的社會力量來自資本所具有的摧枯拉朽的強大沖擊力,以及似乎是歷史必然性的某種學術邏輯。然而,當代藝術以及審美活動,以其看似無用的情感力量和情感邏輯,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影響著人類的存在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這是今天社會科學理論特別重視的。
在《共產(chǎn)黨宣言》的開篇,馬克思和恩格斯寫到:“一個幽靈,共產(chǎn)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為驅(qū)除這個幽靈而結成了神圣同盟!雹儆撵`是一個沒有身體的靈魂,它可能是一個冤屈而死的國王的復仇欲望,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死去的老國王的幽靈一樣;也可以是為解決政治紛爭而死的美麗皇妃巨大的復仇欲望,就像電影《貓妖傳》中的貓妖一樣。當然,幽靈還可以是烏托邦的另一種形態(tài),它把一種合理的社會制度、理想的人類存在狀態(tài),以幽靈的形式,預先向人們呈現(xiàn)出來,雖然神秘莫測,撲朔迷離,但卻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存在,一種具有精神力量且對現(xiàn)實有影響力的存在。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看來,藝術和審美就是這樣一種幽靈性的存在。這種存在的哲學特性具有未來性和神秘性,與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有著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在美學方面,這種幽靈性的存在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某種程度的恐怖性和怪誕性,或者說,非日常生活性。從《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到《共產(chǎn)黨宣言》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以及《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等著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用非日常生活形象表達出來的對未來社會,以及某種更合理的人類存在狀態(tài)的想象性描述。
在哲學上,馬克思最重要的思想是:以往的哲學都是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美學上,馬克思的這個命題仍然是一個最重要的觀念:用藝術和審美來改變世界。對于馬克思主義美學而言,我認為在《共產(chǎn)黨宣言》四年之前寫作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美的規(guī)律”的思想,可以作為當代社會和“新時代”藝術與審美及其人類社會生活關系的基本觀念和理論上的核心原則。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寫道:“……動物只生產(chǎn)自身,而人再生產(chǎn)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chǎn)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chǎn)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nèi)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
前言: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性
第一輯 審美幻象的研究闡釋
審美需要的歷史內(nèi)涵及其轉化
審美幻象問題與心理學解釋
審美變形:現(xiàn)實關系的審美轉換
圖像的二重性及其魔力
影像與基源性幻象
兩種古典審美變形機制的比較研究
余韻:一種優(yōu)美化的崇高
也論“東方情調(diào)”的審美意義
審美幻覺:中西美學的理論與實踐
文學與鴉片——審美幻覺批判
第二輯 地方性經(jīng)驗的人類學研究
審美人類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發(fā)展
審美人類學的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
審美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學科意義
馬克思的審美人類學思想
列維一斯特勞斯與審美人類學
本雅明藝術人類學思想評析
民歌與當代大眾文化——全球化語境中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及其重構
大地飛歌:民族審美經(jīng)驗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論意義——王杰博士訪談錄
略論民族藝術在當代文明沖突下的作用
第三輯 尋找母親的儀式
沒有夢想就沒有未來——論“中國夢”的美學維度及文學批評家的任務
美學與跨學科研究:論新人文學科與當代美學研究——為紀念林煥平教授100周年而作
中國悲劇觀念:理論傳統(tǒng)及其當代意義
全球化時代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鄉(xiāng)愁烏托邦:烏托邦的中國形式及其審美表達
革命與鄉(xiāng)愁——文化記憶與中國審美現(xiàn)代性的情感結構
尋找母親的儀式——從《圍龍》看當代中國小說的美學風格
略論當代中國文學的美學風格——兼論《白鹿原》的美學風格
第四輯 斜塔上的嘹望
六十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中國的范式轉換及其基本問題
關于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中國特色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提問方式與當代文學實踐
當代中國語境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
中國審美經(jīng)驗的理論闡釋與文藝美學的發(fā)展
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理論闡釋模式
文學自律性:斜塔上的嘹望
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問題與理論模式
馬克思主義美學可以再度成為公共話語嗎?
文化經(jīng)濟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美學
第五輯 尋找烏托邦:思想者之間的對話
“我不是后馬克思主義者,我是馬克思主義者”——特里·伊格爾頓訪談
“我的平臺是整個世界”——特里·伊格爾頓訪談
美學·社會·政治——托尼·本尼特訪談
當代馬克思主義問題——與邁克·桑德斯博士對話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人道主義、美學——凱文·B.安德森教授訪談錄
當代美學中的藝術與政治——艾爾雅維奇教授訪談錄
材料、技術與現(xiàn)代藝術——約翰·鮑德溫訪談錄
文化產(chǎn)業(yè):藝術、技術和市場的契合——司各特·拉什訪談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