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文(百部)卷二·當代部分:陳四益集》收錄了作者陳四益近些年來的優(yōu)秀隨筆雜文。這里有最酣暢的文字、最勇敢的吶喊、最精粹的傳承、最真摯的情感、最冷靜的思考、最清醒的堅持……在這個紛擾多變的年代,我們選擇讀書悟道,尋找精神安頓之所。
《中國雜文(百部)卷二·當代部分:陳四益集》中的這些文章有事實、有根據(jù)、有分析、有理論、有文采,是非常優(yōu)秀的雜文。
《中國雜文(百部)卷二·當代部分:陳四益集》收錄的是我國著名雜文作家陳四益近些年來的優(yōu)秀隨筆雜文。面對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及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生命體驗,作了深刻的剖析,見解深刻,啟人才智,讓人品嘗到歷史深處的雋永況味。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陳四益怎么會寫起雜文來的?說不上。也許因為初中時就愛讀魯迅吧。
郭沫若的詩熱烈但覺空洞,朱自清的散文優(yōu)雅但過于沉靜,梁實秋的文字有點做作,林語堂的小說離我太遠,唯有魯迅的作品,讓我激動,促我思索,即便似懂非懂,也能感覺到他的鋒利、深刻、雋永、余味無窮。
開始學著寫雜文是在“文革”之前。因為涉世未深,許多事看不明白,所作雜文,跟風多,識見少。
真正把雜文當作寫作的愛好和一種責任,是在改革開放之世。經(jīng)過了一場“文革”,經(jīng)歷了斗人、挨斗、希望、失望、受騙、醒悟,終于覺得這世界離開理想實在太遠。我們建設(shè)的并不是我們希望的,我們曾經(jīng)以為是千真萬確的,其實離開真理甚遠;仡^再讀魯迅,那一代人夢寐以求的,恐怕仍是今天需要爭取的。
現(xiàn)在有些人以否定“五四”、批判魯迅來顯示高明。“五四”時期那一代思想先驅(qū)反對讀經(jīng),是因為他們讀過經(jīng),深知讀經(jīng)的弊端!拔逅摹蹦且淮枷胂闰(qū)大呼民主、科學,因為他們深知專制、迷信之害。今天不分好歹大頌古老文明的,是因為深中專制、迷信之毒。魯迅一輩人,也有失錯,也有偏激,也有誤信,但大致的方向不曾錯。后來我們建立的并非我們理想的,是因為迷失了這個方向,以新的包裝承注了老的釀造。
在中國,文字的力量,尤其是一介平民的文字,是微乎其微的,有時甚至激不起一絲漣漪。但這一個人的獨語如果能夠引起幾個人的認同,至少也把一種思索放大了幾倍。發(fā)出這樣獨語的人多了,個人的思索就可以成為社會的話題。就這樣,一發(fā)而不可收,至今已近三十來年。我像一個游醫(yī)在社會的密林中巡走,不斷挑剔著這社會的弊病。有人問我,難道你眼中只有弊病么?當然不是。如果一個社會都是弊端,早就無法存在了。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從古到今多的是頌歌。唱頌歌的一向生活得十分滋潤,因為他投合了在上者的心意,而挑剔弊端的則多半結(jié)局凄涼。不過最后歷史證明的是一代代無盡的頌歌終于葬送了一個個王朝,而人們還能記起的,倒是那些對闕失的批評和對黑暗的揭露。今天據(jù)說已經(jīng)是民主的時代,但千百年的因襲,許多人依舊善于迎合,避談缺失。頌歌已經(jīng)太多,何不做個挑剔的公民,盡一些社會的責任呢?總要有人來做這些未必討人喜歡的事吧。就這樣,寫起了雜文,到現(xiàn)在,大概總在百萬字以上了。
我的追求,大致有三:一是力求有比較廣博的見聞。二是力求有比較深入的思考。三是力求較有文采。
陳四益,著名學者、雜文家。上海嘉定人,1939年生于四川成都。成都,古稱“益州”,遂以為名。1962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拔母铩敝,離上海,進工廠,后又當記者,編刊物,曾任《瞭望》周刊副總編輯。著有《繪圖雙百喻》、《亂翻書》、《瞎操心》、《丁丑四記》、《軋鬧猛》、《權(quán)勢圈中》、《世相寫真圖》、《一枕清霜》、《社會病案》、《臆說前輩》、《草橋談往》、《準花鳥蟲魚》等十馀種。
讀經(jīng)難
從美刺到扯淡
女人的“妒”
不焚之焚
站著讀與跪著讀
觀劇雜詠
皇上的事難辦
臣與狗
讀劇小札
“帽子”臆說
《逆臣錄》
千古艱難唯一死
《賀新郎》的記憶
《水滸》氣
歷史上的酷刑
同罪說
應付批斗
玩兒圣人
政治家與文學家
“精神保姆”
什么都要
讀史難
“特別”救災
讀《四庫全書》檔案瑣記
淺說時尚
孔子標準像
天下有道
書之厄
老故事
閑讀錄(二則)
關(guān)于“扯淡”
想起了胡繩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失態(tài)
顏色的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