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美國人對咖啡情有獨鐘
這一時期,美國人喝起沖泡咖啡來都是以1 大馬克杯為單位[按照美國普及的分量標準,1 杯咖啡應該是9 盎司(250 毫升)],通常要配牛奶或者奶油,再加1 勺糖。
20 世紀前60 年中,美國人的咖啡消費量穩(wěn)步上升,咖啡完全地融入了美國人的生活之中。這是個提供免費續(xù)杯的國度,咖啡代表了對人有益、易得、令人滿足的東西。1932年經濟大蕭條時期,厄文·博林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曲,讓失意的人能唱著振作起來:
看看那邊的天空,
既然彩虹還在,
就讓我們再喝一杯咖啡,
讓我們再來上一塊派。
20 世紀30 年代末,98% 的美國家庭會喝咖啡,美國的咖啡豆進口量占到了世界咖啡總產量的70%。雖然大多數(shù)人喝的咖啡仍然是現(xiàn)磨的,但市場上已經出現(xiàn)了新面孔——速溶咖啡,它與咖啡豆搶奪著市場份額。
法國速溶咖啡品牌閃卡(Sanka)早在20 世紀初的10 年里,就在美國站穩(wěn)了腳跟。
到了1938 年,雀巢公司應巴西咖啡協(xié)會(Brazilian Coffee Institute)的請求(該協(xié)會當時正設法處理大批賣不出去的豆子),創(chuàng)立了雀巢咖啡(Nescafé)這一品牌,生產略微高端一些的速溶咖啡,并成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速溶咖啡品牌。
很多地方的人對速溶咖啡存有偏見,認為那是當你喝不到真正的咖啡時才喝的東西。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速溶咖啡會在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突然流行起來:大兵們口糧里的咖啡就是速溶咖啡。不少地方的人從此習慣了速溶咖啡的味道。
那時候的美國廣告宣稱,喝上好喝的咖啡,是美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對泡不出好咖啡的恐懼被植入了美國消費者心中。這些廣告的說辭如同恐嚇,而且其中包含的性別歧視令人反胃。
20 世紀50 年代美國有一則電視廣告:一名女性趴在一名男性的膝蓋上,該男性正在重重地打她的屁股,因為她在家里“膽敢讓我喝沒味道、不新鮮的咖啡”。
另一則60 年代中期的廣告里,一名女性對著鏡頭露出了笑容,因為她剛剛讓丈夫喝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杯純正的巴西咖啡”。然后這位丈夫出門上班之前,答應了妻子讓她買新的客廳窗簾,為她支付5 節(jié)新派爵士舞課的費用,還答應再借一筆錢給她那個不學無術的兄弟。
然而,20 世紀過半,咖啡在英國還沒有掀起波瀾。英國的國民飲品依然是茶,只有少數(shù)像倫敦這樣的大都市里的人,才認為喝意式濃縮咖啡和卡布奇諾是時髦、有個性的表現(xiàn)(這種看法在大洋彼岸同樣存在)。
1953 年,倫敦的第一家意式濃縮咖啡館“摩卡咖啡館”開張,位于蘇荷區(qū)費里思街上,
店內有一臺加吉亞意式咖啡機,店主名叫吉娜·勞洛勃麗吉達。這個地區(qū)屬于意大利移民
聚集區(qū),后來又陸續(xù)開了幾家咖啡館。但是在這個小圈子之外,對咖啡——在我們看來像
樣的咖啡——感興趣的人很少。
咖啡風味感知的藝術
咖啡帶給我們的體驗,受到一系列個人原因和生理因素的影響。我們與喝咖啡的人聊天時發(fā)現(xiàn),不管對方是每天喝1 杯咖啡的普通消費者,還是每天喝幾杯,耗上一天時間磨豆、
沖泡、享用的“癮君子”,大多只會用“濃、淡、順滑、苦”這些詞語來談論咖啡。這些詞語指向的是咖啡的物理特性和味蕾對其的感知,卻沒有涵蓋咖啡迷人的香味。
對咖啡風味的探索從未停止
我們的所有感官對包括咖啡在內的任何食物、飲料的感知綜合起來,叫作這種食物或飲料的感官品質。想一想患上重感冒之后吃東西的情形,你就能明白感官品質的實際作用。感冒的時候,我們幾乎無法區(qū)分出一片橙子和一片檸檬。舌頭隱約能嘗到酸味,但是沒有了檸檬和橙子的香味,只有味蕾中的酸味感受器能感知到檸檬酸。
我們先前的經驗也會限制我們對咖啡是什么及有什么味道的看法。許多人把咖啡看作一種提神的“功能性飲料”,認為咖啡應該又濃又黑又苦。另一些人則喜歡在一天之中特別的時光,享用一杯柔和順滑的清咖或者奶咖,可能還要配上一塊蛋糕。
在我們所處的咖啡世界里,尋找咖啡和烘焙咖啡是永恒的主題,上一段列出的兩種淺顯的觀念早已過時。我們知道,更好的種植方法正在不斷地改良咖啡作物,種植戶和烘焙商越來越重視消費者的需求,知道怎么生產相應的產品。人們對咖啡的興趣激增,走進一些獨立精品咖啡館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充滿誘惑的形容詞:水果韻、堅果韻、巧克力韻,等等。在那里,咖啡師用心做出的飲品吸引著熱情的顧客。
風味輪:讓你不止會說“濃、淡、順滑、苦”
1995 年,美國精品咖啡協(xié)會(SCAA)提出了咖啡風味輪概念,一種能幫助人們了解咖啡滋味與香味的實用工具。這種圖解形式借鑒了葡萄酒界一種相似的工具,將一類風味與促成這種風味的處理方法及烘焙方法分為一組,告訴研究咖啡的人咖啡有哪些性質,這些性質又是怎樣形成的。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這張圖有些難懂,而最近我們的伙伴——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杜罕市的反文化咖啡(Counter Culture Coffee),發(fā)明了一種新型風味輪,我們覺得更容易理解,所以附在了書中(詳情參見本書前面的插頁)。
風味輪的內圈是風味的分組,外圈則是更具體的各種風味,這些風味在各類高品質咖啡中都能嘗到。至于插頁左側的表格列出了描述咖啡物理口感的詞,右側表格則列出了描述咖啡酸味特點的詞?Х鹊奈锢砜诟兄冈诳谥懈杏X到的咖啡的濃厚度,而咖啡的濃度則指促使咖啡發(fā)揮振奮心神、滌清味覺等功能的一種清新、活潑的特質。這2 張表格可以與風味輪結合使用,幫助你從不同角度建立起對咖啡的感知,并在與別人交流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從風味輪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咖啡的風味絕不止是“濃、淡、順滑、苦”可以涵蓋的,而是如同葡萄酒一般豐富、多層次,許多常見的水果味、花香等都可以在咖啡中品嘗出。只要不斷探索,你會發(fā)現(xiàn)沒有兩種風味完全相同的咖啡。
對于咖啡初學者來說,也許你在一開始無法品嘗出太多的風味,但卻可以從以上基礎
的風味入手 ,熟悉之后,再配合風味輪學習。
使用風味輪時,最難做到的一點是對自己誠實,感知到什么風味就是什么風味,不要說嘗到了沒有感知到的,或者僅僅覺得自己感知到了的味道。
乍看之下,風味輪令人望而卻步,但卻是學習咖啡風味和品鑒用語不錯的入門工具,在你開始嘗試杯測和品鑒以后,也可以將它用作提示工具。很多時候,我們在運用香氣和味覺記憶時才會發(fā)現(xiàn)所知太少,一杯咖啡明明喚醒了你對那個味道的感覺,卻記不起來究竟是什么。這時,風味輪就能幫到你了,以清晰明確的味譜帶你喚回剛剛感受的味覺記憶。
一個能快速提高品鑒技藝的有效又有趣的辦法,就是和朋友一起品嘗咖啡,先安靜地記下自己的體驗,再與朋友進行對比,看你們的感受是否相近。
杰里米·托茨(Jeremy Torz)
史蒂文·馬卡東尼亞(Steven Macatonia)
兩人均為英國咖啡界領軍人物,在精品咖啡浪潮中堅持以公平為原則,積極推動咖啡道德貿易運動,深入走訪世界各地的咖啡產區(qū),與種植戶建立直接聯(lián)系,致力于讓更多的咖啡愛好者品嘗到深藏于世界各地的美味。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們創(chuàng)立英國微烘焙精品咖啡店,并在英國首批高品質咖啡產業(yè)鏈下創(chuàng)立了聯(lián)盟手工烘豆公司。近幾年,他們發(fā)展了一個行業(yè)領先平臺,保證咖啡原料的高品質,受到無數(shù)咖啡愛好者追捧。
獲獎經歷
歐洲阿萊格拉咖啡大賽金獎(Allegra European Coffee Awards)
2014年歐洲佳咖啡烘焙師金獎(Best European Coffee Roaster)
2015年歐洲佳咖啡烘焙技師大獎(Best Artisan Coffee Roaster,Europe)
2015年具道德感咖啡公司(Most Ethical Coffee Company)
2015年咖啡產業(yè)杰出貢獻獎(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ffee industry)
2013~2015年,獲得22座美味獎(Great Taste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