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科學史》第三卷,對大約1500~1700年期間歐洲的自然研究所發(fā)生的轉變,給出了廣闊而細致的說明。本書討論了自然如何被研究,在何處被研究,被何人所研究。涉及的學科從天文學和占星術到巫術和自然志,涉及的知識場所從實驗室和戰(zhàn)場到圖書館和集貿市場,知識人的類型從大學教授和藥劑師到內科醫(yī)師和儀器制造者。除此之外,論“新自然”和“自然知識的文化內涵”的部分則分別陳述了新自然知識對自然概念、經驗概念、說明概念和證據概念的影響,以及對宗教、藝術、文學、性別和歐洲人的自我界定的影響。由著名專家寫作的文稿,文字清新、易懂,帶有豐富的文獻注解。本書為學者和普通讀者提供了關于近代早期科學之研究的一個概要的統(tǒng)覽。此項研究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科學革命”觀,強調在歐洲歷史的這一關鍵時期自然知識所發(fā)生的深刻而又多樣的變化。
凱瑟琳·帕克(KatharinePark)是哈佛大學科學史與婦女、性別和性研究的拉德克利夫講席教授。除《奇事與自然秩序(1150~1750)》(Wonders and the Order of Nature,1150-1750,1998,與洛蘭·達斯頓合著)外,她的著作還有《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的醫(yī)生與醫(yī)學》(Doctorsand Medicine in Early RenaissanceFlorence,1985)、《婦女的秘密:性別、生殖與人類解剖的起源》(TheSecrets of Women: Gender; Generation,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Dissection,2006)。
插圖目錄
撰稿人簡介
總主編前言
致謝
1導論 新的時代
凱瑟琳·帕克洛蘭·達斯頓
第一部分 新自然
2 物理學與基礎
丹尼爾·加伯
基礎
亞里士多德主義框架
文藝復興時期的反亞里士多德主義:化學論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反亞里士多德主義:意大利自然主義者
文藝復興時期的反亞里士多德主義:數學秩序與和諧
機械論哲學與微粒哲學的興起
機械論哲學:物質理論
機械論哲學:空間、真空和運動
機械論哲學:精神、力和主動性
機械論哲學:上帝和目的因
超越機械論哲學:牛頓
結語:超越基礎
3 科學解釋:從形式因到自然定律
林恩·S.喬伊
現代早期科學解釋中的三種顯著變化
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中的因果性
上帝作為目的因與自然定律的出現
亞里士多德主義革新者對內在與外在動力因的看法
微粒論物理學家對內在與外在動力因的看法
作為因果模型的主動本原和被動本原
4 經驗的含義
彼得·迪爾
現代早期歐洲的經驗與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
生命與健康的經驗
經驗與自然志:個體、物種和分類學
經驗與數學科學
事件實驗和“物理一數學”
牛頓式的經驗
結論
5 證明與說服
R.W.薩金特森
學科的合宜性
證明與說服的理論
學科的重構
數學傳統(tǒng)
實驗
概率與確定性
印刷書籍中的證明與說服
證明、說服與社會體制
結論
第二部分 自然知識的人物和場所
6 科學人
史蒂文·夏平
大學學者
醫(yī)職人員
上流人士
7 自然知識中的女性
隆達·席賓格
學術精英
工匠
殖民地的聯系
……
第三部分 自然研究的劃分
第四部分 自然知識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