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近年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結集,計二十萬余字。內(nèi)容主要是作者2017至現(xiàn)在所寫關于古典文化及文藝現(xiàn)象的隨筆和散文。既有對閱讀生活的理性思考,也有對豐富心靈的真切描繪,語言純凈優(yōu)美,意境飽滿,詩情與哲理交融,是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柏峰,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出版有文藝評論集與散文集多部,曾獲第四屆、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第三屆柳青散文獎以及其他獎項。
閱讀馬克思
花楸樹
基石
說董仲舒
說韓愈
說朱熹
說王陽明
經(jīng)學家的散文
讀書且先識字
《紅樓夢》“登堂”記
柳青,文學原野的春天
遙憶杜鵬程
懷念陳忠實老師
絲之端
秋黃花
祖屋
炎熱與水及鄉(xiāng)村的解讀
書如故人可相親
天上飄來的絲帶
“五谷”之外的“薯”
薯蕷與紅薯
郁蔥遍崗野
值得所有人致敬
散文寫作的幾個問題
散文的“土氣息”“泥滋味”
散文是“時代之花”
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邏輯起點與藝術追求
散文這樣寫的可能
秦嶺秋風入畫圖
卻將筆墨唱大風
抱布貿(mào)絲
從此,開始了我的專業(yè)作家生涯
附
書生情懷邢小利
后記
出入文史,獨成風景
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柏峰先生的散文新作《遠山與近土》,也很難把自己的讀后體會系統(tǒng)地記錄。正如書中的簡介所言,這部書集結了作者近年“關于古典文化及文學現(xiàn)象的隨筆和散文”,內(nèi)容跨度較大。這些文章,既有涉及古代思想家、文學家生平與作品的閱讀與評述,又有對于自己的讀書、成長經(jīng)歷的回顧;記述作者與師友的交往、互相砥礪,描寫身邊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家鄉(xiāng)的民情風物;有作者對于散文的文體認識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總結,也有他對當下散文如何發(fā)展的深刻分析。也許只有文集的題目《遠山與近土》最能恰當?shù)馗爬ㄗ髡叩挠靡狻?
遠山者,他山也。作者出入文史,在縱橫捭闔中博古論今。從孔子、董仲舒,到韓愈、朱熹、王陽明,在梳理這些思想家的學術成就的同時,又以他們的文章寫作為線索,串聯(lián)了上述學者對散文發(fā)展在不同階段的推動。有評論者說,“柏峰是作家,也是學者”。的確,他的筆下,并不是簡單的感性體會,更多的是閱讀之后的思考,是“大量的充滿理性的論述”與“思想闡述”,而這一切,皆源于作者多年的學術積累和深入的閱讀體驗。在他的筆下,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對于書籍閱讀的熱愛,多次摹寫他獲得書籍的艱難過程,這種經(jīng)歷對于現(xiàn)在的許多年輕人而言,是難以想象的。這種反差,也引起了作者對于當下閱讀環(huán)境的關注,他說,“智能手機這種碎片化、娛樂化和無指向性閱讀,會把人類追求知識的紙質文本閱讀排擠到怎樣尷尬的地位”,“只是跟著即時的閱讀興趣走,所收獲的都是不成體系的東西”。作者強調(diào),“散文是‘時代之花’需要寫作者具有敏銳的生活感受能力。敏銳的生活感受能力不是先天就可以獲得的,是需要寫作者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文字實踐來逐漸提高的。”新興的文本載體將怎樣影響文體的發(fā)展,這確實需要時間來檢驗,但作者的擔憂不無道理。時代的變化固然推動了閱讀方式的轉變,但像作者那樣字斟句酌地閱讀原典,卻是看似笨拙實則深刻的唯一捷徑,是讀書、獲得認知不可簡單跳過的入門基石。
近土者,作者深受影響的風土人情也。文集所收錄的《絲之端》《秋黃花》《祖屋》《“五谷”之外的“薯”》等諸篇,充滿了周作人所說的“土氣息泥滋味”。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連續(xù)寫了多篇與“薯”有關的內(nèi)容,不僅寫紅薯的幾種食用方法,寫紅薯在歷史上的“救荒”作用,還寫了紅薯藤葉在窮困年代的“待客”業(yè)績。又由紅薯而兼及薯蕷(山藥),這些鄉(xiāng)間最為常見的作物,在不同時期身價各異。作者感嘆,“也許,走過漫長的歲月,過去經(jīng)歷過的艱難困苦早已經(jīng)失去了原先的苦澀滋味了,特別是不經(jīng)意間追憶起來的時候,竟然朦朧起一層淡淡的詩意!弊窇浺埠,詩意也罷,始終縈繞在作者心間的濃濃的鄉(xiāng)土情懷,恰是作者“散文的氣韻”所在和“思想力量”的來源。
由遠山而及近土,起承轉合間,是師友交往的點滴,既有諄諄教導的銘記,也有多年神交的默契。作者自己心緒的起伏變化,因師友而起,也隨景物而生,種種過往,皆是不能略過的風景。讀書化解了思想的困惑,寫作實現(xiàn)了情緒的表達。遠山,幫助作者貫通古今而視野開闊,經(jīng)由閱讀升華自己的認知,坐而知天下;近土則是作者扎根成長的根基,生于斯長于斯,飽含深情于鄉(xiāng)土之中,笑對人生。
作為學者的作家柏峰,在遠山與近土中,書寫自己的認知體認,深入淺出整理自己的思緒,將多年的思考匯于諸篇文章;不徐不疾,把身邊的趣聞妙事娓娓道來。讀書伴隨著深入思考,寫作緊系著民情風物,令人在遠山近土中,獲得閱讀的欣喜,收獲別樣的認知,正如陳忠實先生生前評價道,柏峰的散文“業(yè)已獨成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