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詩體、詩題、詩法、詩評、典故等部分,對相關詩學理論做了介紹。
本書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
中國歷來有“詩的國度”之稱,《中國詩學》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著述。它著眼于全方位、多層次地介紹中國詩學的發(fā)展演變及相關文化知識,書中不無著述者對中國詩學的獨到理解,但卻力求客觀準確地反映中國詩學的基本走向,為詩學研究者及愛好者提供一套融可讀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的專業(yè)工具書。
序言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代豐富的詩歌遺產,至今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受人關注和喜愛的部分之一,也是東西方其他民族流連咀嚼、體味這個古老民族悠遠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津梁。
自上古初民在勞動、祭祀中,創(chuàng)制了許多歌謠謳誦算起,詩歌在中國古代,經歷了數千年漫長而不間斷的持續(xù)發(fā)展。它由“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而至“詩人情性”、“唯歌生民病”,一直到近代被尊為“改造國民之品質”的精神教育“要件”,因著中國人崇尚實用理性、關注道德教化的認知習慣,一直負載著遠超出其體制本身所能承擔的高尚使命。加以傳統詩歌的開創(chuàng)性作品《詩三百》后來被儒家抬升為“經”,詩歌與時政及世運的關系被認為本來就至為密切,當將一己心智投諸創(chuàng)作,詩人們的思緒不免越過具體的字句篇章,而直接將書齋雅事與官衙、朝廷連接起來。發(fā)意苦吟,原為陶寫一己情性,而這情性,往往關聯著社稷盛衰、生民哀樂。因此,舉凡以詩論政,并用詩以證史的情況屢有出現。即詩人本人,也每以“詩史”相期許。這造成了一些詩歌□終失去了情韻之美,成為敗筆,而以詩為小道的議論間被提及,也讓一些執(zhí)著于詩人本位,同時岸然以更高遠的追求自命的才士倍感尷尬。
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漢字這一極富形式感與表達力的文字的規(guī)則制定者,漢語言□老熟的運用者。本著對詩歌用字、體調和風格的敏感,他們罄心血、竭思慮,努力于摛采、調聲、屬對和病累的探索,在創(chuàng)作中展示變幻無窮的藝術圖式,創(chuàng)造了姿形豐富、迭巧翻新的詩歌體類和風格。所謂“詩之為體,二十四名。賦、頌、銘、贊、文、誄、箴、詩、行、詠、吟、題、怨、嘆、篇、章、操、引、謠、謳、歌、曲、辭、調,皆詩人六義之余”(許覬《彥周詩話》引元稹《樂府古題序》)!芭e其巨族,厥有三支:一曰詩,二曰騷辭,三曰樂府!保仁妫骸对娹q抵》卷一)而社團、體派之多,作品風格之豐富,幾令人目迷五色,每生不勝接覽之感嘆。
依今天所能見到的歷代載籍、官私著錄,可知保存有詩歌的典籍浩如煙海,數目龐大得幾難統計。而人們尚未經眼,或遺失域外,未散出回流的文獻中,這類典籍也不會少。與此相聯系,詩人的數量也有一個重新厘定的問題,不僅明清兩代尚有許多詩人有待發(fā)掘,即明清以前,不同程度地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此外,因古代詩歌地位崇高,創(chuàng)作繁榮,詩學批評異;钴S,所誕生的成果之多,不但絲毫不遜色于東西方其他民族,有的在發(fā)育時間和生成形態(tài)諸方面,還卓然越出其上,即形成了一整套有內在聯系的詩學理論及批評術語,進而上升為可以涵括詩歌創(chuàng)作諸要素本質聯系的概念和范疇,還創(chuàng)設了根植于傳統哲學觀及思維方式的詩學批評方式。由于在古代,詩人與批評家往往一身兩任,這些觀念和方法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力便實在不容人小覷和低估。然而,已有古代詩學理論典籍的整理工作,至今也未完成,對像清代詩話那樣人們尚不悉知其家底的搜求、清查工作,仍有待深入展開。正是基于這種情況,人們完全有理由說,直到今天為止,任何對古代詩歌發(fā)展歷史的研究和總結,都只是一種受古詩輝煌成就的吸引,意在契近其價值本體的階段性行為,而成就一代詩歌史巨著,似尚有賴詩神的垂青,當然,主要是后起者不懈的努力。
這樣說,并非認為在考古或考訂工作尚未結束之前,對古代詩歌的研究工作沒有必要或不可能展開。一者,基于古代相關史料的豐富程度,考古或考訂工作怕永遠不會有終結;兩者,這類工作本身,也有賴研究的深入而獲得新的契入點和突破口。唯此,自20世紀初□□部《中國文學史》誕生以來,各體分類文學史迭有出現。如出版于三十年代陳鐘凡氏的《中國韻文通論》,龍沐勛氏的《中國韻文史》等,集中討論了包括詩詞曲賦在內的各體韻文。出版于二十年代的李維氏的《詩史》,三十年代陸侃如、馮沅君氏的《中國詩史》等,則就古代詩歌的形成和發(fā)展,作了詳略不等的專門論述。此后各家基于不同的文學史觀,運用各種方法,更多有著述。特別是近幾十年以來,這方面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原先尚未涉及的,經論定得以充實;原先尚嫌疏樸者,經補充漸趨完密,這已然為全面總述該論題的研究著作的出現,奠定了扎實基礎。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寫就的。它意在吸收、總結前人時賢的研究成果,擇要地對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歷史,以及在這一歷史長河中出現的重要人事、作品、流派和理論批評成果作出介紹。格于體例,以力求公正客觀地反映論題原貌,較全面系統地介紹有關詩學的基本知識和情況為主。資料取用注意翔實可靠,議論裁斷唯以允協為務。盡量排拒個人偏向和主觀色彩,而讓不當丟棄的學術識斷,隱然貫穿在史實的陳述與章節(jié)條目的綰結聯系之間。
駱玉明,1977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畢業(yè)后留曉任教,1997年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漢魏六朝文學。同時任辭海編委,中國古典文學分科主編。著作有《中國文學史三卷本》《世說新語》等,主要譯著為前野直彬的《中國文學史》等。
汪涌豪,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與美學、古代哲學、史學與文化批評。著作有《中國文學批評范疇及體系》《言說的立場》等14種。曾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上海市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等。
& 簡明目錄
卷一 中國詩歌發(fā)展史
卷二 人物傳略 詩歌流派
卷三 詩學著述 詩學研究
卷四 詩體詩題詩法 詩評 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