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化信息交流和網(wǎng)絡社交平臺占領了我們的生活。
被數(shù)字化了的生命實際上導致了社群、公共空間的坍塌,也慢慢侵蝕了政治行動的可能,妨害了有意義的政治議程。
數(shù)字化交流激發(fā)了瞬間的沖動性反應,發(fā)送和接收這種信息的民眾,變成了一個(個)數(shù)字化的(蜂)群。這不是大眾,而不過是一些被相互隔離的個體;不足以稱為我們,不能形成解決問題的主導性力量,不能籌謀未來,因為他們深陷當下。
數(shù)字群是一個破碎的整體。
當信息勝過思想,一切按照臉書、股市和情報機構的法則運行,民主將受到威脅,自由將受到損害。
---------------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學》
Psychopolitik
《愛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會》
Mdigkeitsgesellschaft
《娛樂何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撲學》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會》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贖》
Die Errettung des Schnen
(1)韓炳哲被譽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他回歸哲學的人文傳統(tǒng)和批判傳統(tǒng),獨辟哲學寫作新境界,在數(shù)字媒體時代照察現(xiàn)實社會和人類心靈。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和德國哲學傳統(tǒng)的理性批判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存在。
(3)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于思辨,而又勝在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輕快、明晰,可讀性強,諸位中譯者的認真細致和精敏才思也為中文版增色頗多。
(4)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為其《愛欲之死》作序。韓炳哲在歐美已產(chǎn)生較大影響,作品被譯成近20種文字,包括巴迪歐在內的諸多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回應和評贊。
(5)在國內學界迅速覓得知音。來自哲學界、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IT界的諸位大咖分別對韓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積極回應和高度評價。
(6)韓炳哲作品系列圖書共9種,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對數(shù)字媒體時代社會狀況、個體心靈的全面關注和思索。將于2019年7月份出齊。
(7)數(shù)字媒體時代的群體狂歡和孤獨個體之鏡像!
當代社會數(shù)字媒體繁榮發(fā)展,人們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個體面對著任何一個網(wǎng)絡終端,似乎就面臨著整個世界。其實并非如此。深陷隔絕狀態(tài)的個體,難以對大量的信息明辨是非,達成理性認識。這造就了謠言和網(wǎng)絡暴力,也使誤導、控制和權力集中與轉移有機可乘。如何在匿名的集體中,做一個理性而負責任的公民?需要對數(shù)字化、信息化這些新技術時刻保持警覺。
前 言
鑒于電子媒體的崛起,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指出:電子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在其與古騰堡技術的碰撞中,我們變得麻木,又聾又瞎又啞。
如今數(shù)字媒體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我們被這種新媒體重新編程,卻還沒有完全理解這一激進的范式轉換。我們對數(shù)字媒體趨之若鶩;它卻在我們的主觀判斷之外,極大地改變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感知、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思維、我們的共同生活。如今,我們癡迷于數(shù)字媒體,卻不能對癡迷的結果做出全面的判斷。這種盲目,以及與之相伴的麻木即構成了當下的危機。
韓炳哲(Byung-Chul Han)
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后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德國文學和天主教神學。他先后在弗萊堡和慕尼黑學習,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的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于卡爾斯魯厄建筑與藝術大學,2012年起任教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1820世紀倫理學、社會哲學、現(xiàn)象學、文化哲學、美學、宗教、媒體理論等。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
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這都讓韓炳哲對于數(shù)字媒體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分析批判,顯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啟發(fā)。
前 言 1
毫無敬意 3
憤怒社會 11
在群中 15
去媒體化 25
聰明的漢斯 33
遁入圖片 41
從經(jīng)手到動指 47
從農(nóng)夫到獵人 55
從主體到項目 65
大地的諾莫斯 73
數(shù)字幽靈 79
信息倦怠 85
代理危機 89
從公民到消費者 95
生活全記錄 101
精神政治 107
注 釋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