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耳朵”音樂叢書即是“專業(yè)”和“業(yè)余”統(tǒng)含的良好征兆。這批書目的作者中,既有音樂院校的專業(yè)教師和行內人,也有因愛好古典音樂而舞文弄墨的愛樂者和媒體人。他們富有朝氣和好奮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網絡時代如魚得水,總能給讀者提供新鮮和有益的訊息和資訊。我們應向這些年輕的音樂文字作者表示祝賀和敬意!這些文字或是現場樂評,或是唱片品鑒,或是人物評介,或是樂曲賞析,它們也許性格不一,風格迥異,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發(fā)源——那就是對古典音樂的真誠摯愛。也正是這種摯愛,最終打消了專業(yè)與業(yè)余的區(qū)隔,也消融了學院與社會的分離。
大約自新世紀開始,在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帶動下,中國的古典音樂唱片市場和演藝市場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期。中國的音樂家與愛樂者對此應感到無比欣喜——不僅在“北上廣深”,而且在省會大城市乃至二、三線城鎮(zhèn),各類音樂廳、歌劇院等演出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撥地而起,有的硬件設施的檔次已向世界級水平看齊甚至達到超一流水準;與之相匹配,國際上的各類著名演出團體和名家也開始紛紛到中國舞臺上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一番熱鬧景象……以至于國外的媒體都紛紛發(fā)出驚呼和感嘆——“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
正是在這種態(tài)勢中,中國的古典音樂評論和音樂文字寫作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古典音樂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與高質量的精神內涵,實際上需要甚至呼喚語言文字的助陣與加油。盡管坊間不時聽到“音樂開始于語言停止之處”的詩意言論,但我們其實無法設想,如何可以脫離語言文字來進行周密、穩(wěn)妥而叉具有品質的音樂思想與音樂信息溝通與交流。我個人甚至以為,語言文字不僅能夠為音樂交流助陣和加油,而且在最好的時候甚至可能為音樂的意義發(fā)現和意涵開掘拓展出意想不到的維度。僅以筆者個人的切身體驗而論,通過保羅·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參見由筆者組織翻譯的中譯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中的華美文字表述,通過查爾斯·羅森的《古典音樂》(參見我的中譯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中的精彩分析評論,我確乎領會和發(fā)現了僅僅靠聆聽音樂本身不能得到的給養(yǎng)與補充。而我在進行自己的音樂文字寫作時,也常常會有不期而遇的靈感火花和洞見閃現,于是我就愈加相信,語言文字對音樂的捕捉很可能不僅是寄生性的,而是更有創(chuàng)造性隱藏其間……
通過語言文字擺弄音樂,愛樂者與音樂家就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們欣喜地發(fā)現,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古典音樂欣賞與點評文字中,不僅有音樂院校的專業(yè)學者和學子,也有相當數量的業(yè)余愛樂者。曾有人似乎想在這兩類不同學業(yè)背景的人士之間人為制造藩籬和隔閡,甚至刻意夸大“專業(yè)學院派”和“業(yè)余愛樂者”之間的不同與偏好,我對此頗不以為然——我的愿景恰恰是這兩方之間的高度融合與貫通。我個人從事音樂文字寫作,心目中的理想讀者即是有音樂興趣的文化人,或者說是有文化視野的音樂家。我在自己的一套愛樂散論文集(《楊燕迪音樂文叢》三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增訂版)的序言中坦言:“就我所在的音樂學領域而言,‘專業(yè)’和‘業(yè)余’的統(tǒng)合,或者說,具有專業(yè)深度的‘業(yè)余’和具備‘業(yè)余’興味的‘專業(yè)’,那是我理想中的‘愿景’!
擺在面前的這套“新耳朵”音樂叢書即是“專業(yè)”和“業(yè)余”統(tǒng)含的良好征兆。這批書目的作者中,既有音樂院校的專業(yè)教師和行內人,也有因愛好古典音樂而舞文弄墨的愛樂者和媒體人。他們富有朝氣和好奮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網絡時代如魚得水,總能給讀者提供新鮮和有益的訊息和資訊。我們應向這些年輕的音樂文字作者表示祝賀和敬意!這些文字或是現場樂評,或是唱片品鑒,或是人物評介,或是樂曲賞析,它們也許性格不一,風格迥異,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發(fā)源——那就是對古典音樂的真誠摯愛。也正是這種摯愛,最終打消了專業(yè)與業(yè)余的區(qū)隔,也消融了學院與社會的分離。畢竟,我們是因為摯愛音樂而獲得愉悅,也由于音樂而更加熱愛世界和生命。
是為序。
陳燁(1984-),男,漢族,音樂評論家、哿樂教育學者。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特約撰稿人,三聯《愛樂》雜志特約樂評人,《國家大劇院》期刊特約樂評人。
2010年至2018年,曾在《人民音樂》《藝術百家》《黃鐘》《文藝報》《國家大劇院》《音樂周報))、三聯《愛樂》《音樂愛好者》《琴童》等雜志上寫作、翻譯,并發(fā)表了50余篇論文、樂評與譯文。2016年曾應邀為《庫拉克·童年情景“鋼琴小品24首”》寫作“注釋”。2018年,曾編訂三卷《中國民歌鋼琴教程》。
曾創(chuàng)作《又見伊人》《江城子》《花鼓創(chuàng)意曲》等各類聲樂、器樂作品十余首。曾為《芳草心》《帶血的項鏈》《達那巴拉》《草原之歌》《涼山結盟》等多部歌劇中的選段配寫鋼琴伴奏。這些作品已被編入浙江音樂學院《歌劇表演與重唱》教材。
所授學生中,多人在各類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獎項。
第一章 音樂人生
1.貝多芬之吻
2.她是天才,絢爛人間
3.“規(guī)范”的魅力
4.莊嚴中的浪漫
5.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二章 游藝黑白間
6.孩子們的“童年”
7.一部“法典”的“輕柔”解讀
8.“革命”還是“進化”?
9.情迷“四季”
10.一生的旅途
第三章 “交響”漫畫
11.怪誕的幽默
12.漫談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
13.當“熊性”遇上“理性”
14.20世紀初的理性浪漫
15.穿越“古典”
16.當親吻成為唾棄的武器
第四章 “協奏曲”背后的“不協和”
17.一部”融冰“之作
18.浪漫構架中的民族情結
第五章 “歌”與“戲”
19.悲情的詠嘆
20.當歌劇走出宮墻
21.在序曲的光芒下
第六章 國家大劇院的“日記冊”
22.“國家大劇院”的日記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