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8 元
叢書名:日月光華·哲學講堂05獲評“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源愷優(yōu)秀著作獎”上海易順公益基金會資助出版
- 作者:游淙祺
- 出版時間:2019/1/1
- ISBN:9787208155923
-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089
- 頁碼:
- 紙張:輕型紙
- 版次:
- 開本:32開
本書從總體闡釋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作者厘清了下列幾個問題:胡塞爾是如何發(fā)展出他的現象學心理學?我們如何從他的思想發(fā)展來理解現象學心理學?他對這門學科所期待的任務是什么?這門學科的根本特質何在?它與超越論現象學之間的異同是如何?與經驗心理學的關系又有何關系?現象學與生活的關系如何可以透過現象學心理學而展現新的可能性?*終,作者的目標是闡述胡塞爾如何藉由現象學心理學制定出社會文化學作為整體的基礎。
現象學心理學的任務在于闡明存活于世間的人,其世界生活是如何構造的。胡塞爾試圖針對世間人如何進行其生活做本質描述。存活于世的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有種種的樸素想法,現象學自我有必要使之判為無效,中止種種樸素的信念。放棄他們在自然態(tài)度中所堅持的一切,心理學家設定自己純粹的主體性以便做好研究的準備工作。排除那些信念之后,現象學心理學家僅需專注于存活于世者的心理活動及其對象之間的相關性。
前 言
過去十多年來我專注于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的研究。何以如此?這和我過去90年代初期在德國的學習經驗有關。在留學期間我跟隨瓦登斐爾斯(B.Waldenfels)學習,他對德國現象學與法國現象學同等重視。在一次系內同仁共同參與討論的場合,他響應一位同僚提問究竟什么是現象學?時,隨口說出現象學是一個大家庭。后來我親自向他求證他的這項說法,他表示十分肯定,顯示該說法不僅僅是隨便說說而已。
1994年他擔任德國現象學學會會長,主辦兩年一度的研討會,主題是胡塞爾之后的現象學發(fā)展,討論主題從舍勒、海德格、高達美到法國的沙特、梅洛龐蒂、德里達以及流亡美國的舒茨、顧維奇等人,幾乎我們今天熟悉的重要人物皆包含在內。充分反映他本人對現象學的一貫態(tài)度。
然而,在我年復一年聽瓦登斐爾斯上課的過程中,我沒能聽到他解釋為何這些著名的現象學家都可以被認定為現象學大家庭的一分子。特別是當時流行的看法是,正如利柯(Paul Ricoeur )指出的,后胡塞爾時代的現象學發(fā)展是一部反叛胡塞爾(特別是他的超越論現象學)的歷史。如此一來,普遍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與后胡塞爾時代的現象學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那么,有何理由將他們看成都是大家庭的成員。這是我旅外求學期間留下的困惑。
我自己的博士論文涉及舒茨與胡塞爾之間的關系。學界一般認為,兩者存在對立關系。但舒茨并沒有因為反對胡塞爾而被排除在現象學的圈外,社會學界流行一種看法,舒茨獨自發(fā)展出一套全然不同于胡塞爾類型的現象學,稱之為實踐性的生活世界理論,一種接近舍勒哲學人類學或早期海德格哲學的現象學。但我不以為然,舒茨在早期代表作《社會世界之意義構成》就認定他做的學問就是胡塞爾自己所提出的現象學心理學。這是提供解答我困惑的一條重要線索。那么,什么是現象學心理學?
現象學心理學(ph.nomenologischePsychologie)在關于胡塞爾現象學的研究討論里比較受到忽視,一般而言,就算是對它有所介紹,往往也是放在與超越論現象學(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有關的脈絡底下去進行。甚至于專門對這方面做介紹的學者如柯克曼爾斯(J.Kockelmans),也不免拿它跟詮釋現象學與存在現象學做比較,刻意其凸顯其限度。(Kockelmans,1967:314ff.;1987,24ff.)為了對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有所了解,我們需要厘清下列幾個問題:胡塞爾是如何發(fā)展出他的現象學心理學?我們如何從他的思想發(fā)展來理解現象學心理學?他對這門學科所期待的任務是什么?這門學科的根本特質何
在?它與超越論現象學之間的異同是如何?與經驗心理學的關系又有何關系?最后,現象學與生活的關系如何可以透過現象學心理學而展現新的可能性?
游淙祺,1961年生,德國波鴻大學哲學博士(1996),現任職于中山大學(臺灣高雄)哲學研究所,并兼任文學院院長。著有《哲學,要怎么說》(2009)、《社會世界與文化差異》(2007)、《信不信由你:從哲學看宗教》(2005)等,翻譯胡塞爾的《現象學的心理學》(2017)以及舒茨的《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2012)。
1 前言
1 一、胡塞爾思想發(fā)展脈絡中的現象學心理學
9 二、現象學心理學的涵義
23 三、超越論現象學及其還原
57 四、現象學心理學及其還原
69 五、兩種現象學的共同交集
101 六、前理論的原初經驗
111 七、邁向超越理論現象學之路
135 八、現象學與生活
157 九、舒茨與德里達
185 結論
191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