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八四》里,喬治·奧威爾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驚人的想象力、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獨有的風格和高超的技巧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泯滅親情、愛情、人性的恐怖世界。書中描寫了一個叫做“大洋國”的極權統(tǒng)治社會,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殺,自由遭到剝奪。思想受到鉗制,生活極度貧乏、單調。歷史每天都在被偽造,所有不利于統(tǒng)治的歷史記錄都將被毀掉,記憶不再可靠,人們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墮落到不分是非善惡的程度。雖然書中描述的是對極權主義惡性發(fā)展的預言,但是卻讓每一個經歷或熟知該類歷史事件的人看過《一九八四》后都會產生一種觸目驚心的契合感。書中刻畫的人類生存狀態(tài),仿佛一個永不退色的警世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xiàn)實。
《一九八四》是“政治小說”嗎?
的確,不僅僅是故事的主題正是圍繞著一個虛構的國家展開,并且這個國家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未來世界政治格局的預判,即世界被瓜分為幾個勢力范圍。而作品中的大洋國、歐亞國、東亞國基本是在作者有生之年就已經初具雛形的幾個超級大國。在《一九八四》中,大量篇幅是對作者預想的極權主義下的社會生態(tài)、生活的描述,人們沒有了任何自由思想、言論,甚至基本生活的自由都沒有,所有一切無不都是在以“老大哥”為象征的黨的控制之下。在書中,單單是一本來自虛無縹緲的反對派代表人物戈德斯坦的書的引用,就占據(jù)了全書百分之十的篇幅。
“戰(zhàn)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边@樣赤裸裸、不加掩飾的口號被當作大洋國統(tǒng)治者的黨的口號。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統(tǒng)治者獲得了巨大的權利,“統(tǒng)治者即獨裁者,法老或愷撒也沒能擁有過他們這樣絕對的權力。為了不讓自己陷于不利局面,他們不會讓自己統(tǒng)治下的人民餓死太多。”但不同的是擁有如此巨大權力主要依靠的不是傳統(tǒng)的手段,比如強權、武力等,而是一種全新的手段,那就是對人民思想上的控制。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作為主要統(tǒng)治基礎的黨員首先受到了嚴密監(jiān)督:
“黨員從生下來一直到死,都在思想警察的監(jiān)視下生活。即使在單獨的時候,也永遠無法確知自己是否受到了監(jiān)視。不論他在哪,睡覺還是醒著,工作還是休息,在澡盆里還是在床上,他都可能受到不被告知的嚴密監(jiān)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受到監(jiān)視。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重要的。從他的友誼、休息,到他對妻兒的態(tài)度、他單獨的時候的面部表情、睡夢中的夢囈,甚至身體的細微動作都受到嚴密而慎重的考察。實際行為不端那就不用說了,任何偏離常態(tài)的行為,任何習慣的變化,任何精神方面的不正常——總而言之就是所有能展示心理變動的跡象,都會被觀察到并加以處理。也就是說一個人根本不存在著自己,不僅是沒有自由,連個人空間都不存在。與此同時,這個人卻不受法律或者明文規(guī)定的約束,因為在大洋國不存在法律。很多思想、行為盡管沒有受到明令禁止,但如果被發(fā)現(xiàn),就會帶來滅頂之災。無休止的清洗、逮捕、拷打、監(jiān)禁、蒸發(fā),并非是針對罪行的懲罰,而只是為了把那些可能在未來給黨造成麻煩的個體清除掉。對于一名黨員,只是有正確的思想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正確的本能。”
這里還有一種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對歷史的控制。而對歷史的控制主要依靠篡改歷史!按鄹倪^去之所以必要,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次要的,也可以說是預防性的原因。那就是黨員之所以能跟普通民眾一樣忍受當下的生活,部分是因為他缺乏對比的標準。為了要使他相信他比他的祖先生活得更好,物質生活平均水平是在不斷提高,就必須使他同過去隔絕開來,就像必須使他同外國隔絕開來一樣。但篡改過去還有一個重要得多的原因,那就是確保黨的一貫正確性!
因此書中代表黨的奧布蘭才會說:“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能控制現(xiàn)在,也就控制了過去!
書中對所謂“英社原則”的描述,也是圍繞著這點展開的。基于“歷史是變化無!钡倪@個認知,英社得出了“雙重思想”這一理論,或者不如說是手段。所謂“雙重思想”就是:一面要說謊,一面又要對謊言確信無疑,忘掉那些讓人為難的事實,然后再在需要的時候重新找出這些事實來,并再次相信它;否認客觀現(xiàn)實的存在,同時又要考慮被否認的現(xiàn)實——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雙重思想這個概念的使用也需要使用雙重思想。因為你使用這個字眼就是承認你在篡改現(xiàn)實;再來一下雙重思想,你就擦掉了這個認識;如是反復,永無休止,謊言總是搶先真理一步。最后,靠雙重思想,黨就可以——也許正像我們所了解的那樣,繼續(xù)左右歷史數(shù)千年——阻止歷史的進程了。
喬治·奧威爾(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知名的英語文體家,以小說《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聞名于世。
奧威爾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親是英帝國在印度的小文職官員。奧威爾在貧窮而又自視高人一等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返回英國后,于1917年獲獎學金入伊頓公學讀書,成績優(yōu)異,并在學?锷习l(fā)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緬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駐緬甸部隊服役,由于意識到英帝國的統(tǒng)治違反緬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內疚,于1927年離開緬甸,一年后辭職。后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成小說《緬甸歲月》(1934)和自傳體散文《獵象記》及《絞刑》。
1944年寫成諷刺蘇聯(lián)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場》,次年出版后頭一次使奧威爾名利雙收。
1949年出版政治諷喻小說,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譯者的話
第1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2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3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附錄
新語原則
作者簡介
作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