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與尺度/朱自清自編文集》收集了朱自清所處40年代中期發(fā)表的雜文,共22篇,其中大多涉及文學與語言問題。其論文、論事、論人、論書大都關(guān)涉了標準與尺度的問題,是知識分子在新舊交替時代對于時代的回應(yīng),同時也可見出作者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獨到見解。
《標準與尺度/朱自清自編文集》收集的是朱自清復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shù)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寫的!稑藴逝c尺度》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也許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shù)。
這里收集的是去年復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shù)界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寫的。其中從《什么是文學?》到《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七篇,原是北平《新生報》的《語言與文學》副刊上的“周話”,沒有題目,題目在編這本書的時候才加上去。這《語言與文學》副刊,每周一出,是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主編的,我原定每期寫一段兒關(guān)于文學和語言的雜話,叫做“周話”。寫了四回,就覺得忙不過來,于是休息一周;等到第二次該休息的時候,索性請了長假,不寫了。該是八篇,第一篇實際上是發(fā)刊詞,沒有收在這里。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也許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shù)。
抗戰(zhàn)期中也寫過這種短文,起先討論語文的意義.想寫成一部《語文影》,后來討論生活的片段,又想寫成一部《人生一角》,但是都只寫了三五篇就擱了筆。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寫信給我,說這些文章青年人不容易看懂。聞一多先生也和我說過那些討論生活片段的文章,作法有些像詩。我那時寫這種短文,的確很用心在節(jié)省字句上。復員以來,事情忙了,心情也變了,我得多寫些,寫得快些,隨便些,容易懂些。特別是那幾篇“周話”,差不多都是在百忙里逼著趕出來的。還有《論誦讀》那篇,寫好了寄給沈從文先生,隔了幾天他寫信來說稿子好像未完,讓我去看看。我去看,發(fā)見缺了末半葉。沈先生當天就要發(fā)稿,讓我在他書房里補寫那半葉,說寫完了就在他家吃午飯。這更是逼著趕了。等我
寫完,卻在沈先生的窗臺上發(fā)見那缺了的末半葉!沈先生笑著抱歉說,“真折磨了你!”但是補稿居然比原稿詳明些,我就用了補稿?梢姳浦s雖然折磨人,也能訓練人。經(jīng)過這一年來的訓練,我的筆也許放開了些。不久以前一位青年向我說,他覺得我的文章還是簡省字句,不過不難懂。訓練大概是有些效驗的。
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里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guān)涉著標準與尺度。但是這里只是討論一些舊的標準和新的尺度而已,決非自命在立標準,定尺度。說起《文學的標準和尺度》這篇文,那“標準和尺度”的意念是從叫做《種種標準》(Standards)一本小書來的。我偶然從一位同事的書桌上抓了這本書來讀,這是美國勃朗耐爾(W.C.Brownell)作的,一九二五年出版。書里分別的用著“尺度”(Criteria)和“標準”兩個詞,啟發(fā)了我,并且給了我自己的這本小書的名字。這也算是“無巧不成書”了。
謝謝原來登載這些短文的刊物,我將這些刊物的名字分別的記在每篇篇尾。謝謝文光書店的陸夢生先生,他肯在這紙荒工貴的時候印出這本書!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大于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現(xiàn)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主要散文作品有《歐游雜記》《匆匆》《春》《綠》《你我》《背影》等;另有文藝論著《詩言志辨》《經(jīng)典常談》《新詩雜話》《論雅俗共賞》等。
自序
動亂時代
中國學術(shù)界的大損失
回來雜記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
論嚴肅
論通俗化
論標語口號
論氣節(jié)
論吃飯
什么是文學?
什么是文學的“生路”?
低級趣味
語文學常談
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
誦讀教學
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
論誦讀
論國語教育
古文學的欣賞
現(xiàn)代人眼中的古代(書評)
什么是中國文學史的主潮?(書序)
日常生活的詩(書序)
關(guān)于《標準與尺度》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