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頭條新聞令人觸目驚心:恐怖分子挾持人質,大玩死亡游戲;謠傳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爆發(fā),貨幣市場風聲鶴唳;大使館火光沖天,沖鋒隊四處救援;最能表現(xiàn)人心向背的黃金價格創(chuàng)歷史新高;銀行業(yè)搖搖欲墜;通貨膨脹猶如脫韁野馬;各國政府運作陷于癱瘓,無計可施。
面對此情此景,悲觀主義者唱起末日之歌,虔誠之士在街頭大聲吆喝“這是一個瘋狂的世界”,而專家學者則宣稱所有的趨勢均指向一場浩劫。
本書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從這個觀點來看,世界并沒有失常,事實上,在這些看似沒有道理的事件背后,存在著一個聳人聽聞卻讓人滿懷希望的模式。本書所討論的就是這一模式和這份希望。
本書是獻給那些認為人類的故事不僅沒有結束而且才剛剛開始的人的。一陣強勁的浪潮正席卷今日大半個世界,創(chuàng)造出奇異的新環(huán)境,人們在其中工作、娛樂、結婚、生兒育女、退休。在這個艱難的時代,商人要逆泳于易變的經(jīng)濟波濤,從政者眼睜睜地看著民意調查結果上下波動,大學、醫(yī)院和其他機構絞盡腦汁應對通貨膨脹。價值體系瓦解崩潰,一向被視為“救生艇”的家庭、教堂、政府,如今備受譴責。
我們可以把這些劇變視為代表不安、破裂、災害的孤立事件,但如果我們退后一步,看得遠一點兒,就會發(fā)現(xiàn)向來被我們忽略的一些事情變得異常清晰。
首先,當前的許多變化都不是孤立事件,也不是偶發(fā)事件,如核心家庭的瓦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機、流行熱和有線電視的風行、彈性工作時間和新的福利制度的普及、從加拿大魁北克到法國科西嘉島的分裂主義等。乍一看,這些都是孤立的事件,事實上正好相反,這些事件和其他許多看似不相干的事件與潮流都是息息相關的,是一個大現(xiàn)象的片段。這個大現(xiàn)象就是:工業(yè)主義滅亡,新文明崛起。
如果我們把上述事件視為孤立的變化,不去深入思索其意義,就無法設想出連貫、有效的應對方法。我們個人的決策不是漫無目的就是虎頭蛇尾的。政府當局在危機和決策失誤間搖擺不定,沒有計劃、沒有希望、沒有見識,就這樣步履蹣跚地走向未來。
我們缺乏系統(tǒng)化的架構以了解今日世界的權力沖突,就像一艘被卷入風暴的船只,企圖不借助羅盤和航海圖,航行于危險的暗礁之間。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已經(jīng)被埋在碎片化的數(shù)據(jù)和無關痛癢的分析之下,因此,綜合處理事情的能力已不可或缺。
本書是一本龐大的綜合之作,書中將敘述我們許多人歷經(jīng)的舊文明,并詳細地介紹闖入我們生活的新文明。
這一新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我們此前所有的假設都將遭到挑戰(zhàn)。舊的思維方式、舊的公式、舊的教條、舊的意識形態(tài),不論以往多么受到推崇、多么妙用無窮,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價值觀、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關系、新的生活形態(tài)和聯(lián)絡方式出現(xiàn),這個世界就從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全新的觀念、推理、分類和概念。我們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鴿籠中,傳統(tǒng)的心態(tài)和想法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了。
當這個奇異的新文明在字里行間緩緩展現(xiàn)時,我們會有理由向今日彌漫各地的悲觀主義發(fā)起挑戰(zhàn)。利益至上和自我放縱已影響社會文化十幾年,這不禁令人感到絕望。本書認定,絕望不僅是一種錯誤的態(tài)度[英國科學家、作家C. P. 斯諾(C. P. Snow)如此認為,我也認同并重申這一點],而且是毫無根據(jù)的。
我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者。我們不必多費筆墨來描寫眼前所存在的危險,包括核武器的殺傷力、生態(tài)遭遇的破壞、種族沖突、區(qū)域性暴力。戰(zhàn)爭、經(jīng)濟崩潰、大規(guī)模的科技災害,都可能無情地改寫未來。
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許多新態(tài)勢的崛起,比如能源形態(tài)的改變促使新的家庭生活方式產生,制造方法的改良促使DIY(自己動手制作)運動流行起來。這時,我們會突然發(fā)現(xiàn),給今日世界帶來大災害的因素,也正給我們帶來良機。
本書將介紹這些良機。在毀壞和衰敗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驚人的跡象,表明生命仍在出生和成長。在本書中,我清晰地表達了我的看法:只要運用智慧,加上少許的運氣,新生的文明就會比我們以往熟知的一切更為健全、明理、持久、高尚,也更民主。
如果本書的論據(jù)無誤,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樂觀面對未來,盡管眼前這幾年仍將風雨飄搖、危機重重。
在我創(chuàng)作本書之際,許多前來參加我的演講會的聽眾一再問我,這本書和我早先寫的《未來的沖擊》(Future Shock)有什么不同。
作者和讀者在同一本書中從來不會看到相同的事物。我認為本書的形式和重點都與《未來的沖擊》完全不同。首先,本書包含一個更大的時間跨度,囊括過去和未來,比較有規(guī)律可循,其結構也與《未來的沖擊》不同。(聰明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本書的結構反映出其中心意象—浪潮的沖擊。)
其次,這兩本書本質上的差異更加明顯!段磥淼臎_擊》呼吁人們進行某種改變,強調個人和社會的改變成本;而本書則關注適應的困難,強調不迅速改變某些事物將付出的等額代價。
最后,在《未來的沖擊》中,我曾提及“未來的早產”,我當時并無意以任何廣泛或系統(tǒng)化的方式來勾畫新興的未來社會。該書的重點在于變化的過程,而不在于變化的方向。
本書的角度正好相反,不看重變化速度,而著眼于變化引領我們去的方向。也就是說,《未來的沖擊》比較偏重過程,本書比較偏重結構;谏鲜隼碛,這兩本書的設計是互相配合的,不是作為正續(xù)篇,而是同屬一個整體的互補。兩本書各不相同,但是互相觀照。
創(chuàng)作本書這樣大規(guī)模的綜合工作,簡化、概括、歸納乃是必需的,否則不可能在一本書中囊括這么多論點。當然,有些歷史學家會斟酌本書將文明分成三個階段的做法——這三個階段是第一次浪潮農業(yè)階段、第二次浪潮工業(yè)階段、新興的第三次浪潮階段。
我們可以輕易指出,農業(yè)文明包含許多相當不同的文化,工業(yè)制度本身也經(jīng)歷了許多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我們當然可以將過去(和未來)分成許多不同的階段,但是這樣做,我們會在混亂的分支階段中找不到主干階段的蹤影。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圖書館而不是一本書來涵蓋同樣的領域。就目的而言,簡單的區(qū)分雖然粗糙,但比較有用。
本書規(guī)模龐大,需要我采取其他的表述方式來便于闡述。因此,我偶爾會把文明人格化,說第一次浪潮文明或第二次浪潮文明“做”了這事或那事。當然,我知道,讀者也知道,文明不會做任何事,做事的是人,但是偶爾把這事或那事歸因于文明,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
同理,聰明的讀者都知道,無論是歷史學家、未來學家、規(guī)劃師、占星學家還是布道家,都無法知曉未來。當我說某事“將會”發(fā)生時,假設的是讀者會斟酌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否則本書中將會夾雜太多不堪卒讀的保留條件。而且,對社會現(xiàn)象的預測,不論使用多少計算機資料,都絕不可能避免主觀的價值判斷,也都不可能是絕對科學的。本書并不是客觀的預測,也不冒充科學實證的結果。
但是,這并不表示本書中的觀點反復無常、不成體系。事實上,讀者會發(fā)現(xiàn)本書是根據(jù)大量資料,基于一個文明與人類關系的準系統(tǒng)模式創(chuàng)作而成的。
本書利用“科技領域”“社會領域”“信息領域”“權力領域”等名詞來描述一個垂死的工業(yè)文明,并試圖揭露這些領域如何在今日世界發(fā)生革命性的改變。書中還試圖展示這些領域彼此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生物領域”和“心理領域”的關系!靶睦眍I域”是心理與個人關系的結構,外在世界的變化通過這些結構可以影響我們最私密的個人生活。
本書認為,文明也經(jīng)歷了某些過程和利用了某些原則,發(fā)展出自身的“超意識形態(tài)”,以解釋現(xiàn)實,辯護其存在。一旦了解了這些過程和原則如何互相作用,如何彼此轉換,觸發(fā)強大的變革浪潮,我們就會對沖擊當前生活的巨大變化浪潮有更清晰的認識。
本書最大的意象,就是已經(jīng)昭然若揭的變化中的沖擊浪潮!袄顺薄边@一形象并不是我獨創(chuàng)的。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在他的《文明的進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一書中提及“幾個世紀以來進步整合的浪潮”。1837 年,曾有一位作家以一連串的浪潮來形容美國西部人的定居過程:首先是拓荒者;其次是農民;最后是商業(yè)團體,即遷移而來的“第三次浪潮”。1893 年,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在他的經(jīng)典之作《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中也使用了同樣的比喻,因此,浪潮的意象并不新鮮,新鮮的是它在今日文明變化中的意義。
本書中這一意象的應用確實非常有幫助。浪潮的觀念不僅是組織眾多不同資料的工具,而且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洶涌的變化浪潮。當我們應用浪潮之意象時,許多混淆的觀念都變得清晰了,而熟悉的事物往往在耀眼的強光下顯現(xiàn)出來。
自我從變化浪潮的觀點來思考,想到浪潮沖擊又重疊,造成我們周圍的沖突和壓力,我對變化的觀念就完全改變了。在各個領域,從教育、健康到科技,從個人生活到政治,我們都可以分辨出哪些只是工業(yè)時代延伸的表面革新,哪些是真正的改革。
然而,即使是最有力的意象也只能傳達部分真理,任何意象都無法描繪全局,因此沒有一種現(xiàn)在觀(更不用說未來觀了)是完備和確定的。我在十幾、二十幾歲的時候,和許多年輕人一樣,以為自己握有一切的答案,但是,我很快就了解到我的“答案”不僅褊狹、片面,而且落伍,并逐漸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比獲得錯誤問題的正確答案更為重要。
我希望本書在提供答案的同時,也提出許多新鮮的問題。
沒有一種知識是完備的,也沒有一種比喻能涵蓋一切,這種認識本身是非常合乎人情的。一位批評家曾說:“問大問題可能會走上岔路,可是噤口不問又扼殺了知識的命脈!
在這個變化萬端的時代,個人的生活被撕裂了,社會秩序蕩然無存,嶄新的生活方式正從地平線浮起,探問人類前途這個宏大的問題,不僅僅是出于求知的好奇心,更是生死存亡的抉擇。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當中大多數(shù)人都已經(jīng)參與了反抗或者創(chuàng)新文明的活動。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每個人知其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