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chǔ),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chǔ),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兜赖陆(jīng)》德經(jīng)部分,在經(jīng)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chǔ)。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nèi)涵于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zhì)、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guī)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zhì)、精神、規(guī)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又名《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被譽(yù)為萬經(jīng)之王,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較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初秋時期偉大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
陳劍(1974-),河北撫寧人,東北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所講師,歷史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為先秦文獻(xiàn)、先秦史。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體道第一
第二章 養(yǎng)身第二
第三章 安民第三
第四章 無源第四
第五章 虛用第五
第六章 成象第六
第七章 韜光第七
第八章 易性第八
第九章 運(yùn)夷第九
第十章 能為第十
第十一章 無用第十一
第十二章 檢欲第十二
第十三章 猒恥第十三
第十四章 贊玄第十四
第十五章 顯德第十五
第十六章 歸根第十六
第十七章 淳風(fēng)第十七
第十八章 俗薄第十八
第十九章 還淳第十九
第二十章 異俗第二十
第二十一章 虛心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益謙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虛無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苦恩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象元第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圣德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巧用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反樸第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無為第二十九
第三十章 儉武第三十
第三十一章 偃武第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圣德第三十二
第三十三章 辯德第三十三
第三十四章 任成第三十四
第三十五章 仁德第三十五
第三十六章 微明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章 為政第三十七
下篇
第三十八章 論德第三十八
第三十九章 法本第三十九
第四十章 去用第四十
第四十一章 同異第四十一
第四十二章 道化第四十二
第四十三章 遍用第四十三
第四十四章 立戒第四十四
第四十五章 洪德第四十五
第四十六章 儉欲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章 鑒遠(yuǎn)第四十七
第四十八章 忘知第四十八
第四十九章 任德第四十九
第五十章 貴生第五十
第五十一章 養(yǎng)德第五十一
第五十二章 歸元第五十二
第五十三章 益證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章 修觀第五十四
第五十五章 玄符第五十五
第五十六章 玄德第五十六
第五十七章 淳風(fēng)第五十七
第五十八章 順化第五十八
第五十九章 守道第五十九
第六十章 居位第六十
第六十一章 謙德第六十一
第六十二章 為道第六十二
第六十三章 恩始第六十三
第六十四章 守微第六十四
第六十五章 淳德第六十五
第六十六章 后己第六十六
第六十七章 三寶第六十七
第六十八章 配天第六十八
第六十九章 玄用第六十九
第七十章 知難第七十
第七十一章 知病第七十一
第七十二章 愛己第七十二
第七十三章 任為第七十三
第七十四章 制惑第七十四
第七十五章 貪損第七十五
第七十六章 戒強(qiáng)第七十六
第七十七章 天道第七十七
第七十八章 任情第七十八
第七十九章 任契第七十九
第八十章 獨(dú)立第八十
第八十一章 顯質(zhì)第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