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滄海:楊槱傳》通過對楊槱院士學術人生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再現了他作為造船專家在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變遷、中國造船事業(yè)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曲折發(fā)展歷程中執(zhí)著探索、不懈前行并取得成功的軌跡。
楊槱教授是我的老師。按南方習俗,我總是以先生敬稱之。1949年秋我進同濟造船系學習,先生以系主任身份召集全體新生“訓示”,實際上是介紹系的情況和對新苗的勉勵?上Р痪孟壬措x滬去東北就職,我們未能親聆先生的授課和教誨,實為遺憾。1954年4月先生調任大連工學院造船系主任,我恰好是該系秘書,這樣我就在他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工作了一段時間,順利地完成了兩校造船系的合并任務。
先生曾多次強調:“我國有18000公里長的海岸線,6000多個沿海島嶼,自古以來就是海洋大國。只是在近代,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閉關自守政策,導致海權喪失,海上力量衰退,從而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他還說:“我們必須銘記這個教訓”,并立下一生獻給祖國造船事業(yè)的宏愿。近一個世紀以來,先生始終無怨無悔,執(zhí)著地履行著自己的諾言。
在青少年時代,他勤奮學習。越洋留學和赴美汲新,他貪婪地學習和掌握造船造艦的各種知識,舉凡艦船的總體設計、制圖、浮性、穩(wěn)性、快速性、不沉性、側傾、下水、操縱性、適航性、結構、強度、損傷、輪機、副機、舾裝、機艙管理、船廠設計、選址、勘探、工廠管理、生產計劃、器材供應、船舶監(jiān)造、工種協(xié)調、安全生產、加工制造、機械裝備、鉚與焊、修船業(yè)務。各類船舶,小到巡邏艇、大到航母,無不諳熟于胸,吸收知識面之廣,無出其右者。
1940年回國后,他換崗十數次,只要振興祖國造船業(yè)需要,他總是義無反顧地、甚至不帶家眷奔向前方,從不計個人得失。幾年中,轉奔于李莊、重慶、青島、馬尾、上海、大連諸地。更為值得敬仰的是解放前夕,他是非分明,由馬尾返滬,不隨軍去臺。并毅然決然地于1949年底奔赴東北旅大承擔籌建新船廠的重任。充分表明他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向往,他的行動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贊賞和敬佩。
先生博學多才,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但從不以此炫人,相反總是謙遜好學,他的行動感人至深。1951年到1953年間他任中蘇造船公司副總工程師(實為中方總工),雖然他有那么好的英語底子又身居高位,卻為了工作需要,重新苦學俄語。每當我見到他與俄方人士自由交談時,心里總會涌起一股無限敬佩之心。1964年始,先生雖已近知命之年,還擔任校領導之職多年,為了充實數學與力學知識,居然邀請年輕教師為他補習數學和力學。不僅認真聽講、做筆記,還一絲不茍地做了大量習題。這種甘當學生不恥下問的認真態(tài)度,當時就感動了許多人。
先生是當之無愧的、推動我國造船學科和船舶工業(yè)發(fā)展的先驅。20世紀文革后期,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剛剛興起,先生就已敏感地意識到計算機輔助設計的重要性,不僅大力提倡,還以耳順之年的高齡身體力行地編程序、穿孔、晝夜上機。這在同輩的學者中恐屬絕無僅有的。在他的帶領下,青年教師也負擔起共同編制一系列輔助船舶設計的計算機程序任務,在國內起到了引領作用,開出“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新課并出版了同名的教科書。
在加強船舶工程經濟分析方面,先生早有預識,但囿于建國以來對管理和經濟工作的輕視,他的遠見卓識受到抑制。改革開放以來,先生大力倡導開展船型經濟論證和水上運輸經濟分析的研究,成為國內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一面重要旗幟。他不僅帶領團隊完成了許多生產研究課題,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yǎng)了一批才華出眾的研究生,開設新課,出版教材。經濟分析現已成為船舶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近年來,先生以特高齡轉向從事船史研究,奔波于各地,還筆耕不輟,先后正式出版了6部船史論著。
先生對我國船舶事業(yè)的貢獻難以盡列,功績至巨。但他對自己的評價卻只有聊聊的幾個字。在2012年交大畢業(yè)50周年校友返校大會上,被首位邀請到大會上發(fā)言時,僅說了以下一段話:“我這一生,只有8個字,‘問心無愧,與世無爭’”。聲剛落,就博得了全場200多位校友們經久不息的掌聲。
謹以本文代序,不勝惶恐。
董煜宇,科學史博士,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F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天文學史、計量史、科學與社會、災害史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秘書長。
序言
導言
第一編 看船·學船
第一章 童年時代
北平出生(1909—1918)
寄寓革命(1919—1926)
隨父北征(1926—1929)
金陵求學(1930—1931)
第二章 青春歲月
移居廣州(1932—1935)
結緣船舶
出洋求學
第三章 負笈英倫
選擇船舶(1935—1940)
半工半學(1937—1939)
留學生活
學有所成
第二編 造船·教船
第四章 嶄露頭角
歸國抗戰(zhàn)(1940)
民生造船(1940—1944)
川江航船(1942—1943)
交大任職(1941—1944)
喜結良緣(1944)
第五章 赴美汲新
赴美服務(1944)
汲取新知(1945)
監(jiān)造航母
第六章 軍學之間
三載軍旅(1946—1949)
軍民之間(1948—1949)
學會任職(1948—1949)
第七章 東北五年
大連造船(1949—1951)
中蘇合作(1952—1953)
兩易其崗(1953—1954)
第八章 教學生涯
重回交大(1955—1957)
“躍進”實踐(1958—1961)
暫回正軌(1961—1964)
參謀國計(1965—1966)
第九章 十載矢志
困境堅守(1966—1970)
再回船廠(1970—1972)
重返校園(1973)
設計新船(1975—1977)
追蹤前沿(1975—1977)
第十章 花甲逢春
展望海洋(1978—1986)
再續(xù)華章(1978—1984)
經濟造船(1980—1990)
教學相長(1984—1995)
第三編 寫船·望海
第十一章 史筆寫船
初涉船史
探討帆船
古船探究
寶船爭鳴
拓展船史
八十自述
九十修史
第十二章 耄耋望海
航?破
建言船海
海洋情懷
赤子之心
結語
附錄一 楊槱年表
附錄二 楊槱主要論著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