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教育部統(tǒng)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是專為中小學生朋友們課內(nèi)外閱讀準備的,版本完善,?本迹
1. 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訓文化是儒家思想在一個家庭或一個族群綿延發(fā)展中的具體體現(xiàn),歷代讀書人修齊治平理想的實踐一般都是從其各自的家庭教育開始啟程的。
2. 本版特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制作,書前配有導讀,書后有知識鏈接。導讀到位,知識點提示翔實,可為青少年朋友的閱讀提供必要輔助。
3. 此版由趙伯陶先生編選,并詳加注釋,版本可靠,注釋翔實。
4. 歷史上的家訓,或僅見于史籍筆記,具有一定的敘事功能或故事性;或散見于文人別集,作為單篇文章存世;或以專書、總集傳世,如《顏氏家訓》、《戒子通錄》等。至于家書尺牘,在文類上本與文人的單篇文章同一,但作為家訓的家書在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其獨特性,所以本書共分為四類厘選歷代家訓,或以作者名義著錄,或文獻名義著錄,以求著述名義與文獻出處配合的合理性。
6.我們主張,學生語文課外讀物的選擇一定要考慮版本問題,我社為老字號出版社,是國內(nèi)文學、語文讀物出版的重鎮(zhèn),編校質(zhì)量上乘,品牌號召力強,在業(yè)界素享盛譽,我社版本,是讀者朋友們可以放心選擇的。
前言
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訓文化是儒家思想在一個家庭或一個族群綿延發(fā)展中的具體體現(xiàn),歷代讀書人修齊治平理想的實踐一般都是從其各自的家庭教育開始啟程的。《易·坤·文言》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教善與行善,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農(nóng)耕社會甚至流傳有這樣的古訓: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所謂富不過三代,至今仍占有相當大的輿論市場,可見道德傳家在中國人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地位。舊時官宦人家或書香門第的臨街大門上常鐫刻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或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一類的聯(lián)語,就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以道德傳家、詩書傳家的思維定勢。
《晉書》卷七九《謝安傳》有一段謝安與謝玄叔侄間的對話,發(fā)人深。海ㄖx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古人希望其后人克紹箕裘以繼承祖業(yè)而外,更希望能夠超越自己,有鵬程萬里的前途。宋蘇轍《古今家誡敘》有云:父母之于子,人倫之極也。雖其不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況其賢者乎?然而其兄蘇軾對此卻有另類表達: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戲作》)這當然屬于對自己遭遇宋廷待遇不公的激憤與調(diào)侃兼而有之之言,不是真實的心理傳達。《新唐書》卷九六《房玄齡傳》謂傳主:治家有法度,?种T子驕侈,席勢凌人,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jié),吾心所尚,爾宜師之。將傳家誡訓寫于屏風,而于古人坐臥皆可見屏風,其耳濡目染之效,可想而知。
《漢書》卷六六《陳萬年傳》:萬年嘗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乃不復言。這就是有名的陳萬年教子故事。這位御史大夫并非奸佞,只不過善于疏通上下級關(guān)系并得以取巧而已,他因此獲得美官,這在人治社會自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陳萬年以諂事公卿為傳家秘訣教子,大約也是望子成龍的心理因素使然;其子陳咸入仕后偏偏反其父之道而行之,以抗直立朝,當屬于性格因素作怪。陳咸在官場吃盡苦頭,最終以憂死,恰與其父之善終形成對比?梢姷赖聜骷以谝欢ǔ潭壬蠒艿絺人性格與社會諸多因素的制約,實踐起來絕非暢通無阻。
家庭作為社會細胞,醞釀了家訓的產(chǎn)生;族群作為社會的血緣團體,又是族訓產(chǎn)生的土壤。狹義而言,家訓就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但從廣義上理解,家訓也當包括兄弟之間的激勵切磋。而族訓更是擴大了的家訓,兩者可視為同類。歷史上的家訓文化與儒家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堪稱相輔相成,在維護帝王統(tǒng)治與社會穩(wěn)定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這是家訓文化在歷代蓬勃興盛的有力保證。
一般而言,家訓屬于古人有意為之下的產(chǎn)物。明宋濂《文憲集》卷一〇《楊氏家傳》謂楊粲:粲性孝友,安儉素,治政寬簡,民便之。復大修先廟,建學養(yǎng)士。作《家訓》十條曰:盡臣節(jié),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論者多之。明楊士奇《東里集續(xù)集》卷一三《余氏族譜序》:西融生南昌令仁,南昌篤于行義,嘗為《家訓》曰: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至今鄉(xiāng)人取以為法。清初蒲松齡曾為友人撰述《為人要則》,包括正心、立身、勸善、徙義、急難、救過、重信、輕利、納益、遠損、釋怨、戒戲十二項內(nèi)容,其前有小序云:王八垓兄有感于世情之薄,命十二題屬余為文,以教子弟,亦見其憂患之心也。遂率撰之。所謂以教子弟,當屬于求人代作家訓,其目的也無非是古人對于綿綿瓜瓞五世其昌的企盼。明曹端《曹月川集》有《續(xù)家訓》詩云:修身豈止一身休,要為兒孫后代留。但有活人心地在,何須更問鬼神求。簡括地道出了家訓撰述的緣由。
傳統(tǒng)家訓的名稱或體裁多樣,庭訓、庭誥、家誡、家范乃至家書、遺囑、詩歌等,盡可包羅在內(nèi),文類有別,長短不一;傳統(tǒng)家訓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包括修身、治家、立志、勉學、處世以及節(jié)義等,總起來說就是講做人的道理。本選本除不選詩歌外,所選文則長短不拘,皆屬管中窺豹。
歷史上的家訓,或僅見于史籍筆記,具有一定的敘事功能或故事性;或散見于文人別集,作為單篇文章存世;或以專書、總集傳世,如《顏氏家訓》《戒子通錄》等。至于家書尺牘,在文類上本與文人的單篇文章同一,但作為家訓的家書在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其獨特性,所以本書共分為四類厘選歷代家訓,分別為史籍筆記中的故事家訓、家書史牘中的教誨家訓、文人別集中的散行家訓、專書總集中的傳世家訓。本選本以《韓詩外傳》中周公誡伯禽語的先秦文為第一篇,據(jù)說這是我國有文字記錄的較早家訓。限于篇幅,本書作為普及選本,選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選有關(guān)家訓之作六十四篇(則),不過嘗鼎一臠,略知其味而已。至于注釋,原擬從簡,但古人行文引經(jīng)據(jù)典,往往與儒家思想水乳交融,不明其出處,有時就難以體味其中的確切蘊含。至于選文中所涉及的今典如人物親屬相互關(guān)系問題,也不能掉以輕心乃至大而化之,否則就可能難以體味個中旨趣,甚至郢書燕說。
選注者學識有限,本書之選文、注釋與點評不妥甚至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趙伯陶
201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