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中的一代人,在智利皮諾切特時期學會讀寫,而他們的父母,則是獨裁年代的同謀犯或受害者。1985年圣地亞哥大地震中,九歲的男孩首次見到比他大三歲的珂羅蒂雅,后者竟讓他幫忙監(jiān)視她的舅舅勞爾。多年后,長大了的兩人重逢,在一場無關(guān)愛情的交往中,終于明了當年的真相。九歲男孩眼中的圣地亞哥,成熟作家心念的還鄉(xiāng)之路,在作者與角色、過去和現(xiàn)在、虛構(gòu)與現(xiàn)實之中交織在一起,通過兩個家庭的遭遇,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傷痛。本書榮獲智利2012年度阿塔索國家藝術(shù)獎和同年全國圖書理事會獎。
智利年輕一代作家翹楚
《格蘭塔》評為西班牙語優(yōu)秀青年小說家之一
亞歷杭德羅·桑布拉 中篇代表作,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傷痛,榮獲智利2012年度阿塔索國家藝術(shù)獎和同年全國圖書理事會獎
回家,就像離開一場尚未結(jié)束的戰(zhàn)爭。
譯后記
亞歷杭德羅·桑布拉是智利新生代作家,一九七五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城,不到四十歲時即已摘獲多項文壇殊榮。二〇〇七年,在由海伊文學藝術(shù)節(jié)舉辦的波哥大世界圖書之都活動中,桑布拉躋身三十九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三十九位拉丁美洲作家行列。該藝術(shù)節(jié)曾被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譽為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齊名的思想界的盛會。二〇一〇年,英國文學雜志《格蘭塔》再度將桑布拉評選為三十五歲以下最出色的二十二位作家之一。
在前兩本小說《盆栽》(2006)和《樹的隱秘生活》(2007)大獲成功后,二〇一〇年,桑布拉在智利出版了他的第三本小說《回家的路》。這一作品不負眾望,榮獲智利二〇一二年度阿塔索國家藝術(shù)獎和同年全國圖書理事會獎。
《回家的路》的故事情節(jié)始于一九八五年的智利地震,止于二〇一〇年的又一次強震。在此期間,主人翁從孩童長大成人,而智利更是經(jīng)歷了從獨裁到民主的巨大轉(zhuǎn)變。作者以傷感而又不失溫情的筆調(diào),敘述了兩代人的經(jīng)歷童年時期的主人翁曾認定他那一代人只能在父輩的故事中扮演小人物,卻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成長與面對,學會探尋與溝通,學會為一個個小人物重建人生舞臺。
《回家的路》具有濃厚的自傳體色彩:小說主人翁在童年和青年時期兩次親歷智利大地震、弱冠之年離家求學、打過多種短工、在大學教授文學課程等經(jīng)歷,及其寫作的苦悶、感情生活的波折、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無不折射出桑布拉本人的身影。正如作者在一次關(guān)于《回家的路》的專訪中談道:我并無超群的想象力,只是記性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所認識的人們的角度說話……故事并非虛構(gòu),事實就是如此。
小說涉及獨裁,涉及一個國家和時代的危機,卻絕不是一部政治作品。作者在敘述中摻入詩歌、笑話、流行歌詞、文學評論等多種元素,使閱讀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雖然智利是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之一,可小說情節(jié)卻讓我們倍感親切。兩代人的碰撞中,父輩的掙扎與無奈、晚輩的驕傲和自省,或許也能喚起我們的一絲共鳴;作者娓娓道來的感情經(jīng)歷中,似乎也有你我的過去。
回家的路,是追尋記憶、夢回童年的路,也注定是一段充滿艱辛、百感交集的旅程。愿我們都能在這樣的路途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亞歷杭德羅·桑布拉(1975 ),智利詩人、作家、文學批評家,是智利年輕一代作家中的翹楚。他的第一部小說《盆栽》即轟動文壇,并獲得當年的文學評論家獎*佳小說獎和國會圖書大獎,被稱為智利文壇的一次放血,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或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他還著有詩集《無用的海灘》《移動》,散文集《未讀之書》和小說《樹的隱秘生活》。2010年,他被著名的文學雜志《格蘭塔》評為西班牙語優(yōu)秀青年小說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