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魯迅早期思想與他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展開,主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通過考察魯迅在紹興時期和南京時期中西文化的奠基,*后在文化接受的邏輯過程中闡明魯迅在留日時期形成的早期思想,對其早期思想的知識譜系及核心內(nèi)容進行了歸納整理。下篇以魯迅早期思想為軸心,追索了早期思想中的文化批評視角、個思想、純白人及烏托邦觀念在魯迅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繼承與變異。這一探索意在抓住魯迅一生的變與不變,充分理解魯迅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延續(xù)性與新變,同時也為我們探索中國文化和社會現(xiàn)代化的出路提供啟示。
本書將魯迅早期思想與其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出來,克服了相關研究碎片化的現(xiàn)狀;
通過魯迅早期思想與其新文學創(chuàng)作關系的系統(tǒng)研究,探索了魯迅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特殊性與規(guī)律性;
在方法上把比較文學文化元素共生和相互影響的本體論視野與史料實證和文本細讀結合起來,推進了魯迅研究方法論的綜合和更新。
自序
魯迅思想及其創(chuàng)作十分復雜,難以概說。因此,追求魯迅研究的系統(tǒng)化是危險的?蓮难芯恐黧w的角度而言,一切研究都帶有主觀傾向。那么,我認為魯迅有自己的思想體系也沒有什么大錯,事實上也的確可找到很多證據(jù)。學界前輩王富仁、錢理群、汪暉、郜元寶、伊藤虎丸和張釗貽等,已經(jīng)發(fā)掘出貫穿魯迅一生的立人思想、個思想、歷史中間物觀念、心學和尼采溫和的個人主義。客觀地說,這些研究還處在一個相對零散的狀態(tài)中,它們之間的橫向和縱向關系研究還有深入的空間。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把魯迅的三部小說集嘗試貫通起來,力圖展現(xiàn)中西文化之個在魯迅小說中的流變路徑。這樣就有了我的學術處女作《魯迅小說形象流變新論從中西文化之個切入》。近兩年,隨著對這一問題的縱深思考,我又發(fā)現(xiàn)魯迅早期思想有自己獨特的形成方式和體系,而且滲透到他后來新文學活動的各個方面。
魯迅早期思想是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步完成的思想體系,它所包含的就不僅僅是某個方面的觀點和觀念。這需要在各方面史實的基礎上梳理魯迅早期思想的演變過程,然后才能清楚地呈現(xiàn)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關系。魯迅在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末年體會到國家民族的危亡,從而萌孽了現(xiàn)代國族意識;魯迅浸染在紹興的民俗民間文化中,從而生發(fā)了對傳統(tǒng)文化中小傳統(tǒng)的認可;魯迅接觸進而深入學習了西方文化,從而發(fā)現(xiàn)了被中國傳統(tǒng)社會淹沒了的個人,并深刻地體察到個人的喪失是國家淪滅的關鍵原因。因而,魯迅認為中國人必須回到素樸的民間和人類的早期,應以此為根基吸納西方文化的進化論、個人主義,獲得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把中國這樣一個沙聚之邦變成人國。這樣就形成了魯迅早期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是他觀察社會和作文的理論武器,形成了他對中國社會、文化和人的獨特的批評視角。
瞿秋白有一段影響深遠的論述: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zhàn)士,他是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xiàn)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zhàn)斗,從痛苦的經(jīng)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tǒng)到新的陣營里來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這段話雖然是針對魯迅的雜文而言,但其實也是概括魯迅思想的演變過程,暗示了魯迅早期思想與他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今天看來,瞿秋白的解讀雖有啟示,但這個問題絕不會這樣簡單。魯迅早期思想是一個體系,從多方面、多角度滲透于魯迅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留日時期的批評方法而言,在魯迅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并實現(xiàn)了合邏輯的變異。就個人主義而言,經(jīng)過了從登上文壇的西化傾向到彷徨掙扎到最后的民族回歸。就早期形成的純白人觀念而言,在小說中以真的人、孩童形象出現(xiàn),在散文中以童真和質樸的下等人顯現(xiàn),又在雜文中通過幼者本位、青年勇直和泥土精神被再一次申說。由此可見,魯迅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根基是留日時期形成的一系列思想,恐怕不是革命和階級的更替就能概括的。
最后要說的是,魯迅的這方面研究必須要有比較文學的視野。這樣可以把魯迅回歸到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歷史現(xiàn)場,至少在兩個方面可推進研究:一是清楚地發(fā)掘魯迅早期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中西文化知識譜系,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規(guī)律下既不抬高也不貶低魯迅的貢獻;二是清理政治對他的綁架和冷淡,當我們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平等看待各種政治體制時,魯迅就獲得了超越性意義,即他不屬于任何政黨和政治派別,而是屬于整個人類。
蔣永國,男,漢族,1974年生,陜西紫陽人。文學博士,20132015年在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F(xiàn)任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日本中國學、歐美文學、東方文學和魯迅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級、廳級、校級項目共7項;已出版專著《魯迅小說形象流變新論》(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與人合著《比較文學視域下的湖湘女性文學研究》(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在《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魯迅研究月刊》《漢學研究》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曾獲廣西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北京語言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等獎勵和榮譽。
導 論 1
上篇 魯迅早期思想的形成
第一章 紹興時期:早期思想的中國文化奠基 15
第一節(jié) 感性認同越文化 15
第二節(jié) 情感偏好神話英雄和繪畫 33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國族意識生發(fā)的基點 41
第二章 南京時期:早期思想的西方文化奠基 58
第一節(jié) 初步認可西方自然科學基礎和進化論 58
第二節(jié) 接觸西方政治啟蒙思想 67
第三節(jié) 繼續(xù)關注傳統(tǒng)文化書籍 80
第三章 留日時期:早期思想的形成 86
第一節(jié) 文化批評的三種視角 87
第二節(jié) 接受進化論的落腳點 93
第三節(jié) 認可尼采的溫和個人主義 97
第四節(jié) 立人思想的系統(tǒng)建構及新的人觀念 101
下篇 魯迅早期思想與他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
第四章 早期文化批評視角的延續(xù)和變異 121
第一節(jié) 早期文化批評視角在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 121
第二節(jié) 批判視角的轉向 145
第五章 個思想與魯迅小說人物形象 164
第一節(jié) 個思想在《吶喊》中的文學化 165
第二節(jié) 個思想在《彷徨》中的彷徨 178
第三節(jié) 個思想在《故事新編》中的民族新生 201
第六章 純白人與魯迅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 221
第一節(jié) 純白人與魯迅小說 222
第二節(jié) 純白人與《朝花夕拾》 239
第三節(jié) 純白人與魯迅雜文 254
第七章 烏托邦與魯迅 271
第一節(jié) 烏托邦的概念還原及魯迅與烏托邦的事實接觸 271
第二節(jié) 魯迅對烏托邦的運用及對其看法的思想史考察 276
第三節(jié) 魯迅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烏托邦維度 290
結 論 306
主要參考文獻 311
后 記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