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2014(全國版)
《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2014(全國版)》始終力求融入兩個方面的功能:標識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方向,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導航;刻畫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進程,揭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成果?梢哉f,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提供“路線圖”和“考評卷”,全面而系統(tǒng)的推進中國公共財政建設進程,是作者從事此項研究的夢想與追求。
作為一項系列化、常規(guī)性研究成果,每年推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工作常態(tài)。屈指算來,這項工作已經(jīng)持續(xù)8年之久。為了讀者閱讀、理解的方便,大致交代一下本報告系列的來龍去脈顯然是必要的。
。ㄒ唬 圍繞本報告系列的研究工作實際是從2004年起步的。前期的基礎性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理論分析,植根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從公共財政概念的界說和演變脈絡的梳理入手,構建中國公共財政理論體系。 第二,指標設計,立足于改革與發(fā)展,從公共財政制度建設的需要出發(fā),構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 第三,跟蹤考評,著眼于實踐層面的決策需要,將指標體系用之于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跟蹤分析,系統(tǒng)評估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狀況。 第四,修正完善,在持續(xù)測度和跟蹤考評的基礎上,修正刻畫因素和評價指標,進一步完善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 作為基礎性研究的成果,分別形成了一本研究報告和一本理論專著。 研究報告取名為《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勾畫“路線圖”——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的公共財政建設》。它立足于中國的現(xiàn)實國情,在全面梳理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指標體系的形式,系統(tǒng)地勾畫了中國公共財政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和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6/2007,它于2006年向社會發(fā)布。 理論專著取名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研究》。這是我們所承接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批準號:06AJY007)的研究成果。以前一項成果為基礎,它著眼于實踐的操作,在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提供“路線圖”和“考評卷”的目標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經(jīng)過反復驗證、不斷充實和完善,最終構建了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作為2011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重要研究成果,它于2012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可以說,上述的兩項基礎性研究成果,構成了《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系列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 (二) 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是基于實踐操作的目標定位,我們的研究逐步延伸到跟蹤考評階段——將指標體系用之于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跟蹤分析。用于考評的數(shù)據(jù),可區(qū)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類別。主觀數(shù)據(jù),來自全國范圍的問卷調查。這項工作,我們委托了專業(yè)市場調查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客觀數(shù)據(jù),則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中國環(huán)境統(tǒng)計年鑒》、《中國會計年鑒》、《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中國教育經(jīng)費統(tǒng)計年鑒》、《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tǒng)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等各種公開出版的權威資料。 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和考評結果,從2007年起,我們推出了《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全國版)》。后來,又以此為基礎,增加了《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地方版)》。兩個版本互為補充,彼此對應,構成了全面反映中國公共財政建設進程的系列圖景。 讀者眼前的這本《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2014(全國版)》,就是我們推出的第八本全國版報告。 (三) 對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狀況進行定量評價最大的難點,在于客觀指標打分標準的確定。我們選擇采用的方法是: 第一,將原始得分0~1設為標準值,如監(jiān)督抽查產品的合格率、工業(yè)廢水達標排放率等指標。 第二,將該指標的歷史極值作為標準值,如預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我們以1978年以來預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最高值52.53%(1992年)作為0分的標準值。 第三,以典型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同類指標值作為標準值,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等,我們以OECD國家的平均值作為打分的標準值。 第四,采用已有研究成果和判斷作為標準值,如赤字率、國債相對規(guī)模、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合理度等指標。 第五,以政策性文件提出的目標為標準值,如單位GDP能耗,我們將“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目標值作為滿分的標準值。 由于打分標準值對指標的得分有較大影響,在不斷完善打分標準的同時,我們對8個年度的各指標努力采用統(tǒng)一的打分標準進行評價。其目的,在于保證同一指標年度之間的可比性,刻畫各層級指標年度間的動態(tài)變化,盡可能充分地反映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進程。 盡管我們已經(jīng)盡力對指標體系進行完善,但受到數(shù)據(jù)可獲得性和打分標準難以確定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仍有許多納入指標體系的指標無法進行定量評價。對于它們,我們采取的做法是,暫且將其設為參考指標,有相關原始數(shù)據(jù)的盡量列出原始數(shù)據(jù),未來具備條件時再進行定量評價。 。ㄋ模 在賦予財政和財稅體制全新定位的同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以現(xiàn)代財政制度標識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從而,將財政和財稅體制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和支撐性要素與國家治理緊密對接,并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進程之中。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如果說公共財政制度建設意在凸顯財稅體制的屬性特征,矚意于性質對接——只有公共財政性質的財稅體制而非其他別的什么方面性質的財稅體制,才是可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的,那么,現(xiàn)代財政制度則意在凸顯財稅體制的時代特征,矚意于現(xiàn)代文明對接——只有跟上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的現(xiàn)代化財稅體制而非其他別的什么方面特點的財稅體制,才是可以與國家治理的現(xiàn)代化相匹配的。這實際上意味著,公共財政制度與現(xiàn)代財政制度如同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前者對應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屬性特征標識財稅體制改革目標,表述為公共財政制度。后者則對應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以時代特征標識財稅體制改革目標,表述為現(xiàn)代財政制度。因而,兩者實質是具有一脈相承關系的統(tǒng)一體。它表明,從1998年正式開始的中國公共財政建設進程,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由此可以獲得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在既有公共財政制度進程的基礎上,將屬性特征和時代特征融為一體,并且,從現(xiàn)代財政文明出發(fā),進一步強化時代特征,是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新階段提交給我們的新任務。這不僅要求我們根據(jù)新任務不斷完善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而且驅使我們根據(jù)新任務繼續(xù)推進中國公共財政建設跟蹤分析。也正是基于如此的認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定,從今年起,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框架下,啟動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修訂工作,以期進一步完善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跟蹤分析。 也正因為如此,在本報告正式付梓之時,我們特別想表達的一個意思是,正如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目標,需要我們以漸進的方式去逐步逼近一樣,對于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狀況的跟蹤分析,也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應當說,盡管經(jīng)歷了長達10年的持續(xù)研究和連續(xù)8年的跟蹤分析,這本《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報告2014(全國版)》,仍只能算是一個靶子,錯漏之處仍舊難免。它需要在盡可能多的人的參與和關注中不斷獲得新的提升。 (五) 在本報告系列的選題、立項、調研、寫作和修訂過程中,劉仲藜先生、項懷誠先生、金人慶先生、謝旭人先生、許善達先生、王軍先生、張少春先生、王保安先生、王傳綸教授、陳佳貴研究員、李揚研究員、何振一研究員、杜萌昆研究員、李茂生研究員、安體富教授等多位領導同志和學界前輩給予了我們多方面的指導、幫助和支持。他們的指導、幫助和支持,是支撐我們完成此項研究的重要條件。 在本報告系列全國范圍的問卷調查工作中,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周江先生、白雪峰先生、杜軍峰先生和饒印莎女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團委唐杰老師也承擔了部分調查以及相關的組織工作。他們的辛勤付出,是確保我們在科學的前提下完成此項研究的重要基礎。 借此機會,謹向他們致以深深的謝意! 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提供“路線圖”和“考評卷”,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推進中國公共財政建設進程,是我們從事此項研究的夢想與追求。熱切地期待著對我們這項研究有興趣或愿意提供意見的各界朋友,分享我們的夢想和追求。希望能借著大家的幫助和參與,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充實,更成功。 高培勇 2014年11月9日
高培勇,1959年1月生,經(jīng)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jīng)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英國卡迪夫大學商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兼任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審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稅務咨詢協(xié)會理事、中國成本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務。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國家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等數(shù)項大獎。
張斌,男,經(jīng)濟學博士。中國社科院財經(jīng)戰(zhàn)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財政學會理事、中國稅務學會理事、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學術委員。
1.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框架說明/001
1.1 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001 1.1.1 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001 1.1.2 指標體系設計的技術原則/002 1.2 指標體系的基本設計思路/003 1.2.1 評價財政公共化的理論基礎/003 1.2.2 設計指標體系的三種基本思路/005 1.2.3 中國公共財政建設的職能與特征/008 1.3 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010 1.3.1 評價財政公共化的十大因素指標/010 1.3.2 因素的分項/011 1.4 指標體系的解釋/013 1.4.1 政府干預度/013 1.4.2 非營利化/016 1.4.3 收支集中度/017 1.4.4 財政法治化/018 1.4.5 財政民主化/019 1.4.6 分權規(guī)范度/020 1.4.7 財政均等化/021 1.4.8 可持續(xù)性/022 1.4.9 績效改善度/023 1.4.10 財政國際化/024 2.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方法論說明/026 2.1 公共財政建設指數(shù)框架/026 2.1.1 指數(shù)的結構/026 2.1.2 幾個關鍵問題/027 2.2 財政公共化考評指標的篩選/028 2.3 財政公共化因素重要程度的分析/029 2.3.1 因素重要程度分析模型/029 2.3.2 判斷矩陣/030 2.3.3 決策參與者貢獻程度分析/031 2.3.4 財政公共化因素綜合權向量的確定/032 2.4 公共財政建設考評指數(shù)的構成方法/032 2.4.1 指標映射/032 2.4.2 權重合成/034 2.4.3 公共財政建設考評指數(shù)的構成/034 3.公共財政建設狀況的考評:指標權重與考評過程/036 3.1 指標權重及其意義/036 3.2 考評過程/037 3.2.1 調查對象確定/038 3.2.2 調查問卷設計/039 3.2.3 調查質量控制/039 3.2.4 抽樣精度/040 4.公共財政建設狀況的描述/042 4.1 公共財政建設指數(shù)/042 4.1.1 公共財政建設綜合評價指數(shù)/042 4.1.2 公共財政建設分項評價指數(shù)/043 4.1.3 公共財政建設因素評價指數(shù)/045 4.2 基礎環(huán)境評價指數(shù)/048 4.2.1 政府干預度指數(shù)/049 4.2.2 非營利化指數(shù)/064 4.2.3 收支集中度指數(shù)/068 4.3 制度框架評價指數(shù)/073 4.3.1 財政法治化指數(shù)/073 4.3.2 財政民主化指數(shù)/087 4.3.3 分權規(guī)范度指數(shù)/108 4.4 運行績效評價指標/123 4.4.1 財政均等化指數(shù)/124 4.4.2 可持續(xù)性指數(shù)/149 4.4.3 績效改善度指數(shù)/154 4.5 財政國際化評價指數(shù)/166 5.數(shù)據(jù)匯總與分析(2014年)/167 5.1 分項指數(shù)得分及其對綜合指數(shù)變動的影響/167 5.2 因素指標排名及其對綜合指數(shù)變動的影響/168 5.3 基礎環(huán)境指標評價/171 5.3.1 政府干預度/172 5.3.2 非營利化/173 5.3.3 收支集中度/173 5.4 制度框架指標評價/174 5.4.1 財政法治化/174 5.4.2 財政民主化/174 5.4.3 分權規(guī)范度/177 5.5 運行績效指標評價/177 5.5.1 財政均等化/178 5.5.2 可持續(xù)性/178 5.5.3 績效改善度/180 附錄一 中國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各層級指標得分一覽表(2014年)/182 附錄二 公共財政建設調查問卷/186 附錄三 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調研數(shù)據(jù)報告(2013年)/197 主要參考文獻/266 圖表目錄 表1-1 政府干預度指標結構/015 表1-2 非營利化指標結構/017 表1-3 收支集中度指標結構/018 表1-4 財政法治化指標結構/019 表1-5 財政民主化指標結構/020 表1-6 分權規(guī)范度指標結構/021 表1-7 財政均等化指標結構/022 表1-8 可持續(xù)性指標結構/023 表1-9 財政國際化指標結構/025 表3-1 有效樣本量分布表/039 表4-1 分項指數(shù)對比表(2007~2014年)/044 表4-2 十大因素指數(shù)對比表(2007~2014年)/047 表4-3 政府干預度二級指標構成(2007~2014年)/049 表4-4 維護市場經(jīng)濟秩序滿意度(2006~2013年)/051 表4-5 消費者權益保護滿意度樣本分布與得分(2006~2013年)/052 表4-6 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查情況(2012年)/053 表4-7 環(huán)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2005~2012年)/054 表4-8 城鎮(zhèn)基本養(yǎng)老保險發(fā)展狀況(1998~2012年)/057 表4-9 養(yǎng)老保險覆蓋度計算表(2005~2012年)/058 表4-10 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發(fā)展狀況(1998~2012年)/059 表4-11 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發(fā)展情況(2004~2012年)/060 表4-12 城鎮(zhèn)醫(yī)療保險覆蓋度計算表(2005~2012年)/061 表4-13 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2000~2012年)/062 表4-14 中國的稅制結構(2002~2012年)/063 表4-15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yè)企業(yè)相關指標的變化(1998~2012年)/065 表4-16 國有經(jīng)濟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1998~2012年)/066 表4-17 預算內資金對競爭性行業(yè)投資的比重和范圍(2004~2011年)/067 表4-18 預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1978~2010年)/069 表4-19 預算外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1982~2010年)/071 表4-20 行政事業(yè)單位財政撥款占全部收入的比重(2000~2012年)/072 表4-21 財政法治化二級指標構成/074 表4-22 財政法治化具體評價指標一覽表/075 表4-23 全國及地方人大在財政收支中的作用(2006~2013年)/077 表4-24 全國超預算收入的演變(1998~2011年)/078 表4-25 納稅人權利保障滿意度(2006~2013年)/079 表4-26 財政收支與個人利益的聯(lián)系程度(2006~2013年)/080 表4-27 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程度(2006~2013年)/081 表4-28 行政復議情況(2006~2012年)/083 表4-29 司法機關在財政收支中的作用(2006~2013年)/085 表4-30 行政訴訟情況(2006~2013年)/086 表4-31 財政民主化二級指標構成(2007~2014年)/088 表4-32 財政民主化具體評價指標(2007~2014年)/089 表4-33 財政收支的透明度(2006~2013年)/090 表4-34 媒體對財政收支的報道(2006~2013年)/091 表4-35 獲取信息的便利度(2006~2013年)/092 表4-36 對財政收入事項的關注度(2006~2013年)/094 表4-37 對財政支出事項的關注度(2006~2013年)/094 表4-38 反映財政收支問題的積極性(2006~2013年)/096 表4-39 參與財政問題的可能性(2006~2013年)/097 表4-40 參與財政收支問題的可能性樣本分布情況(2010~2013年)/097 表4-41 聽證制度的有效性(2006~2013年)/099 表4-42 公共定價的合理性(2006~2013年)/100 表4-43 社會輿論和媒體對財政收支的監(jiān)督(2006~2013年)/102 表4-44 政府及財政部門受監(jiān)督程度(2006~2013年)/102 表4-45 財政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受監(jiān)督程度(2006~2013年)/104 表4-46 行政事業(yè)性收費籌集過程中的受監(jiān)督程度(2006~2013年)/104 表4-47 各部門在財政收支監(jiān)督中的作用(2006~2013年)/105 表4-48 政府對財政收支問題的回應性(2006~2013年)/106 表4-49 政府事業(yè)單位遇到財政問題向各部門反映的情況(2013年)/107 表4-50 分權規(guī)范度二級指標構成(2007~2014年)/108 表4-51 財政資金在公共部門間分配的合理性(2006~2013年)/111 表4-52 財政赤字縣比重變化(2001~2007年)/112 表4-53 縣級與全國人均財政支出的比(2002~2012年)/113 表4-54 義務教育應由哪級政府直接負責(2006~2011年)/114 表4-55 醫(yī)療衛(wèi)生應由哪級政府直接負責(2006~2011年)/115 表4-56 社會保障應由哪級政府直接負責(2006~2011年)/117 表4-57 對地方稅收立法權的接受度(2006~2013年)/119 表4-58 地方預算外收入與財政收入的比(1982~2010年)/120 表4-59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情況(2008~2012年)/123 表4-60 財政均等化二級指標構成/125 表4-61 公共服務均等化具體評價指標(2007~2014年)/126 表4-62 各地區(qū)人均財政支出(2012年)/127 表4-63 省際人均財政支出的均等化(2005~2012年)/128 表4-64 各地區(qū)人均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2011年)/130 表4-65 省際人均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的均等化(2004~2011年)/131 表4-66 各地區(qū)人均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2012年)/133 表4-67 省際人均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的均等化(2005~2012年)/134 表4-68 農村與城鎮(zhèn)義務教育生均教育經(jīng)費(2004~2011年)/135 表4-69 每千人口醫(yī)療機構床位數(shù)(1980~2009年)/137 表4-70-1 按城鄉(xiāng)分每千人口醫(yī)療機構床位數(shù)(2005~2010年)/138 表4-70-2 按城鄉(xiāng)分每千人口醫(yī)療機構床位數(shù)(2007~2012年)/139 表4-71 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情況(2012年)/140 表4-72 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各指標得分情況(2005~2012年)/142 表4-73 農村內部公共服務差異度/142 表4-74 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各指標得分情況/145 表4-75 稅收負擔分配的公平度(2006~2013年)/146 表4-76 各地人均財政收入(2012年)/148 表4-77 省際人均財政收入的均等化(2005~2012年)/149 表4-78 省際人均財政收支離散系數(shù)的對比(2005~2012年)/150 表4-79 單位GDP能耗(2005~2012年)/152 表4-80 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投資(2005~2012年)/153 表4-81 中國的赤字率與國債負擔率(2005~2012年)/153 表4-82 績效改善度指標具體指標得分一覽表(2007~2014年)/155 表4-83 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滿意度(2006~2013年)/156 表4-84 對市政設施的滿意度(2006~2013年)/157 表4-85 居民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2006~2013年)/158 表4-86 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滿意度(2006~2013年)/159 表4-87 對社會保障的滿意度(2006~2013年)/160 表4-88 對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的滿意度(2006~2013年)/161 表4-89 對環(huán)境保護的滿意度(2006~2013年)/162 表4-90 對治安和司法服務的滿意度(2006~2013年)/162 表4-91 居民對醫(yī)保定點醫(yī)院的滿意度(2006~2013年)/164 表4-92 居民對醫(yī)療自費比例的滿意度(2006~2013年)/165 表5-1 因素指標得分排序對比表(2007~2014年)/168 表5-2 因素指標對綜合指數(shù)變動的影響(2014年比2013年)/170 表5-3 因素指標對綜合指數(shù)變動的影響(2014年比2007年)/171 表5-4 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具體評價指標對比表(2007~2014年)/172 表5-5 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具體評價指標對比表(2007~2008年)/175 表5-6 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具體評價指標對比表(2009~2010年)/175 表5-7 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具體評價指標對比表(2011~2012年)/176 表5-8 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具體評價指標對比表(2013~2014年)/176 表5-9 分權規(guī)范度具體評價指標(2007~2014年)/177 表5-10 財政均等化具體評價指標一覽表(2007~2014年)/179 表5-11 可持續(xù)性具體評價指標一覽表(2007~2014年)/180 表5-12 九項公共服務滿意度得分排序對比表(2007~2014年)/181 圖1-1 公共財政建設指標體系基本框架示意圖/012 圖4-1 公共財政建設綜合指數(shù)變動圖(2007~2014年)/043 圖4-2 公共財政建設分項指數(shù)變動圖(2007~2014年)/045 圖4-3 因素指標雷達圖(2014年)/046 圖4-4 公共財政建設十大因素指數(shù)變動圖(2007~2014年)/048 圖4-5 政府干預度二級指標變動圖(2007~2014年)/050 圖4-6 消費者權益保護滿意度樣本比例分布圖(2006~2013年)/052 圖4-7 財政法治化評價指標雷達圖(2014年)/074 圖4-8 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程度樣本比例分布圖(2006~2013年)/082 圖4-9 行政復議指標樣本比例分布圖(2006~2013年)/084 圖4-10 行政訴訟指標樣本比例分布圖(2006~2013年)/086 圖4-11 財政民主化評價指標(2014年)/089 圖4-12 參與財政收支問題的可能性樣本分布圖(2013年)/098 圖4-13 聽證制度的有效性樣本比例分布圖(2006~2013年)/100 圖4-14 公共定價的合理性樣本比例分布圖(2006~2013年)/101 圖4-15 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的變化(1978~2012年)/109 圖4-16 財政均等化二級指標變動圖(2007~2014年)/125 圖4-17 公共服務均等化具體評價指標雷達圖(2014年)/126 圖4-18 績效改善度各指標雷達圖(2013年)/156 圖4-19 居民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樣本分布圖(2006~2013年)/159 圖4-20 對醫(yī)保定點醫(yī)院的滿意度樣本分布圖(2006~2013年)/165 圖4-21 對醫(yī)保自費比例的滿意度樣本分布圖(2006~2013年)/166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