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特有的韻味是貫穿其整個創(chuàng)作中的潛在的詩情,作為源于作家心靈的一種整體性的世界感受、人生體悟,它彌漫于作品中,成為小說詩意的積淀。這種詩情在小說中常常以詩歌的抒情形式直接傳達出來,連語言、韻律、節(jié)奏也都詩化了,讓人感覺不是在敘述故事情節(jié),也不是在進行情景描繪,而是創(chuàng)作主體悲涼心理情緒的流動,直接感染著讀者。
蕭紅(1911—1942),乳名榮華,學名秀環(huán),后由外祖父改名為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1935年她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發(fā)表了小說《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并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返取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fā)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 聲
讀后感
考點精選
參考答案
儲藏室好像變成我探險的地方了(可見這儲藏室物品豐富,對“我”吸引力很大)。我常常趁著母親不在屋就打開門進去了。這儲藏室也有一個后窗,下半天也有一點亮光,我就趁著這亮光打開了抽屜,這抽屜已經(jīng)被我翻得差不多了,沒有什么新鮮的了。翻了一會兒,覺得沒有什么趣味了,就出來了。到后來連一塊水膠、一段繩頭都讓我拿出來了,把五個抽屜通通拿空了。
除了抽屜還有筐子、籠子,但那個我不敢動,似乎每一樣都是黑洞洞的,灰塵不知有多厚,蛛網(wǎng)蛛絲的不知有多少,因此我連想也不想動那東西。
記得有一次我走到這黑屋子的極深極遠的地方去,一個發(fā)響的東西撞住我的腳上,我摸起來抱到光亮的地方一看,原來是一個小燈籠,用手指把灰塵一劃,露出來是個紅玻璃的。
我在一兩歲的時候,大概我是見過燈籠的,可是長到四五歲,反而不認識了。我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我抱著去問祖父去了。
祖父給我擦干凈了,里邊點上個洋蠟燭,于是我歡喜得就打著燈籠滿屋跑,跑了好幾天,一直到把這燈籠打碎了才算完。
我在黑屋子里邊又碰到了一塊木頭,這塊木頭是上邊刻著花的,用手一摸,很不光滑,我拿出來用小鋸鋸著。祖父看見了,說:“這是印帖子的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