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鮑斯研究》共包括十章內(nèi)容,通過《從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鮑斯研究》,讀者可以看到鮑斯靈活而不失深刻地將20世紀兩股最富有顛覆性的人類思潮——精神分析學和存在主義哲學融會貫通起來,并由此創(chuàng)立了自己極富有人性色彩的存在分析理論及其心理治療實務。所以,無論采取理論闡述還是案例研究的形式,編著者孫平等都希望這《從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鮑斯研究》能夠給讀者帶來些許啟悟和悸動。
導言
一、在我國介紹和研究鮑斯思想的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鮑斯思想的現(xiàn)狀
三、本書的主題與范圍
第一章 鮑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背景
第一節(jié) 鮑斯的學術生平與主要著作
一、學術生平
二、主要著作
第二節(jié) 思想背景
一、哲學背景
二、精神病學與心理學背景
第二章 存在分析學的人文科學觀
第一節(jié) 批判醫(yī)學和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一、批判醫(yī)學、生理學及生物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二、批判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取向
第二節(jié) 提倡醫(yī)學和心理學的人文科學觀
一、存在分析學的現(xiàn)象學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的對立
二、存在分析學的人性觀
第三章 鮑斯的存在分析觀
第一節(jié) 人類存在的本質(zhì):在世之在
第二節(jié) 人的存在性和基本約定
一、存在的空間性
二、存在的時間性
三、存在的軀體性
四、共同世界中的存在
五、心境的協(xié)調(diào)性
六、人的基本約定
第三節(jié) 對存在分析學最常見的誤解
一、存在分析是寓言
二、存在主義是唯心主義
三、存在分析是柏拉圖主義
四、存在分析是主觀主義
五、存在分析宣揚個人主義
第四章 存在分析對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的重新評估
第一節(jié) 精神分析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矛盾
第二節(jié) 精神分析與存在分析的一致性
一、人類的開放性
二、對“事實”的定義
三、人的軀體性
四、人類行為的意義
五、存在的時間性
六、對“自由”的理解
七、人的沉淪和異化
八、對于語言的理解
九、道德倫理問題
十、對于“關心”的定義
第三節(jié) 對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的重新評估
一、“觀念”
二、“潛意識”、“意識”與心理地形學
三、“情感”和“情緒”
四、“壓抑”和“阻抗”
五、“移情”
六、“投射”和“內(nèi)投”
第五章 存在分析對精神分析的神經(jīng)癥理論的重新評估
第一節(jié) “轉(zhuǎn)化性癔癥”和“器官神經(jīng)癥”
一、“轉(zhuǎn)化”之謎
二、存在分析對于心身疾病的理解
第二節(jié) “焦慮性癔癥”
第三節(jié) “強迫性神經(jīng)癥”
一、弗洛伊德的“強迫性神經(jīng)癥”理論
二、存在分析對“強迫性神經(jīng)癥”理論的重新評估
第四節(jié) 自戀神經(jīng)癥
一、憂郁癥
二、精神分裂癥
第六章 存在分析的心理病理學
第一節(jié) 存在分析的病因觀
第二節(jié) 存在分析學的病理學
一、主要影響人類存在的軀體領域的疾病形式
二、嚴重損害人類存在的時間一空間性的疾病形式
三、嚴重損害人類心境協(xié)調(diào)性的疾病形式
第三節(jié) 性倒錯的病理學
一、何謂愛情:現(xiàn)象學的視角
二、愛的限制:性倒錯
三、結語
第七章 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療觀
第一節(jié) 心理治療的目標
第二節(jié) 治療師對待患者的態(tài)度
一、尊重直觀現(xiàn)象
二、用“心理治療之愛”代替“反移情”
第三節(jié) 心理治療的技術
一、鼓勵患者“見諸行動”
二、用“為什么不”代替“為什么”
三、釋夢技術
第八章 存在分析學的臨床案例研究
第一節(jié) 一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例研究
一、患者的既往史和一般臨床資料
二、患者向分析師的知識結構發(fā)出的挑戰(zhàn)
三、分析師對患者癥狀的重新反思
四、治療的進展和突破
五、治療的結束和總結
第二節(jié) 一例施虐倒錯患者的案例研究
一、接觸和診斷
二、治療過程
第九章 存在分析的本土化嘗試:中國臨床案例分析
第一節(jié) 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成長史以及診斷
一、一般臨床資料
二、患者的成長史
三、診斷
第二節(jié) 治療過程
一、治療的初始階段
二、治療的轉(zhuǎn)折階段
三、治療的瓶頸階段
四、康復及結束階段
第十章 對鮑斯存在分析理論的總體評價
第一節(jié) 鮑斯存在分析理論的主要貢獻
一、更新了人們對科學的理解,拓展了科學的范圍
二、看到了人的整體性,克服了身心二元論和主客二分論
三、在某種程度上“凈化”了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理論
四、在心理治療領域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第二節(jié) 鮑斯存在分析理論的主要局限
一、過于依賴海德格爾的思想,似乎缺少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
二、術語過于晦澀,普通的讀者難以理解
三、過分強調(diào)直觀經(jīng)驗,難登主流心理學之堂
第三節(jié) 鮑斯存在分析理論的主要影響
一、鮑斯的后繼者們對存在分析學的發(fā)展和影響
二、對北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
三、對心理治療領域的影響
參考文獻
后記
由此可知,麥克雷恩毫不含糊地把“心靈”等同為有形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他這樣做的意圖十分明顯:因為自然科學永遠也無法解釋無形的心靈究竟是如何影響到有形的軀體的。所以,為了用物質(zhì)領域中因果律來解開這一難題,神經(jīng)生理學家必須得把心靈硬性規(guī)定為一種有形的物質(zhì),只有這樣它才能與同為物質(zhì)的軀體互為因果,從而相互影響。
然而,即便是將心靈規(guī)定為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麥克雷恩還是無法解釋這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生理化學過程到底是怎樣被直接轉(zhuǎn)化為知覺、情感、欲望等心理過程的;另外,還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作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心靈,究竟是通過什么東西才得以覺察并反省自身的功能的。換句話說就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究竟要怎樣運作,才能使人具備反省自身思想、情感、欲望等心理過程的能力?麥克雷恩被這些難解問題給徹底轉(zhuǎn)暈了,于是他不得不放棄自然科學的言說方式,轉(zhuǎn)而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加上了一個哲學色彩濃厚的“主體性”(subjectivi-ty)元素,并認為正是這個元素賦予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自我反省之能力。按照他的說法,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處理信息的時候,也就是其知覺、情感以及欲望等功能在運作之時,主體性元素就像一面擺在旁邊的“鏡子”,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正是因為有了這面可以反射出自身機能的鏡子,才得以覺察并調(diào)整自己的各類心理功能。但是有稍有判斷能力的人都可以一眼看出,麥克雷恩對心理功能的這種詮釋方式是極端機械而可笑的。他既想把心靈等同于物質(zhì),但又不得不把“主體性”這類的哲學概念搬來為自己糟糕的邏輯擦屁股,這種“四不像”的論述方式相信既得不到自然科學家的認同,也會被哲學家們所取笑。
相比之下,另一位神經(jīng)生理學家蒙特卡蘇爾(V.S.Mountcastle)對心理活動本質(zhì)的描述就顯得直接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