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助動詞“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是一部漢語本體語法和漢緬語語法對比研究專著。首先說明“要”的歷時來源,再主要運用三個平面語法理論,系統(tǒng)地分析漢語助動詞“要”的五種義項--意愿類、必要類、可能類、估計類和將要類的共時特征;然后從主觀性、主觀量、語氣等不同角度對“要”和“想”、“要”和“能”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對比漢語助動詞“要”及所對應的緬語助動詞用法上的差異,并指出兩種語言之間在句法、語義和語用上的異同!稘h語助動詞“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語言學界漢緬語助動詞語法對比研究及漢緬語教學方面的空白。
《紅河學院學術文庫》總序
甘雪春
紅河學院地處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南部與越南接壤。2003年升本以來,學校通過對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斷探索、對自身發(fā)展定位的深入思考,完成了從?频奖究、從師范到綜合的“兩個轉變”,實現(xiàn)了由千人大學向萬人大學、由外延擴大到內涵發(fā)展的“兩大跨越”,走出了一條自我完善、不斷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道路。在轉變和跨越過程中,學校把服務于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于橋頭堡建設、服務于培養(yǎng)合格人才作為自己崇高的核心使命,確立了“立足紅河,服務云南,輻射東南亞、南亞的較高水平的區(qū)域性、國際化的地方綜合大學”的辦學定位,凸顯了“地方性、民族性、國際化”的辦學特色,目前正在為高水平的國門大學建設而努力探索、開拓進取。
近年來,學校結合區(qū)位優(yōu)勢和獨特環(huán)境,整合資源和各方力量,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是紅河學院人堅持學術真理、崇尚學術創(chuàng)新,孜孜以求的積累。為更好地鼓勵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研究,促進學校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激勵廣大教師多出高水平成果和支持高水平學術著作出版,特設立“紅河學院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對反映時代前沿及熱點問題、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充實學校內涵建設等方面的專著進行專項資助,并以《紅河學院學術文庫》的形式出版。
學術文庫凸顯了學校特色化辦學的初步成果。紅河學院深入實施“地方性、民族性、國際化”特色發(fā)展戰(zhàn)略,著力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創(chuàng)新驅動、協(xié)調發(fā)展的學科建設體系,不斷加大力度推進特色學科研究,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強化了特色成果意識。學術文庫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我校的辦學特色,反映了我校學者在研究領域關注地方發(fā)展、關注民族文化發(fā)展、關注邊境和諧發(fā)展的胸懷和視域。
學術文庫體現(xiàn)了學校力爭為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的能力和擔當。服務社會是大學的使命和責任。學術文庫的出版,集中展現(xiàn)了我校教師將科研成果服務于云南“兩強一堡”建設、服務于推動邊疆民族文化繁榮、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助推地方工農業(yè)生產、加強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追求和擔當,進一步為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和諧貢獻智慧和力量。
學術文庫反映了我校教師在艱苦的條件下努力攀登科研高峰的毅力和信心。我校學者克服了在邊疆辦高等教育存在的諸多困難,發(fā)揚了蟄居書齋,沉潛學問的治學精神。這批成果是他們深人邊疆民族貧困地區(qū)做訪談、深入田間地頭做調查、埋頭書齋查資料、埋頭實驗室做研究等辛勤耕耘的成果。在交通不暢、語言不通、信息缺乏、團隊力量薄弱、實驗室條件艱苦等不利條件下,學者們摒棄了“學術風氣浮躁,科學精神失落,學術品格缺失”的陋習,本著為國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學術負責的擔當和虔誠,展現(xiàn)了追求學術真理、恪守學術道德的學術品格。
本次得到學校全額或部分資助并入選文庫的著作涵涉文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的七部專著,是對我校學術研究水平的一次檢閱。盡管未能深入到更多的學科領域,但我們會以旺盛的學術生命力在創(chuàng)造和進步中不斷進行文化傳承和科技創(chuàng)新,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和舍我其誰的氣質勇攀科學高峰。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對學術崇高境界的景仰、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自身的天分與努力造就了一位位學術大師。紅河學院人或許不敢輕言“大師級”人物的出現(xiàn),但我們有理由堅信:學校所有熱愛科學研究的廣大師生一定能繼承發(fā)揚過去我們在探索路上沉淀的辦學精神,積蓄力量、敢于追夢,并為努力實現(xiàn)“國門大學”建設的夢想而奮勇前行。當然,《紅河學院學術文庫》建設肯定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懇請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廣大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期幫助我們共同推動更多學術精品的出版。
陳仙卿,女,緬文名PHYU PHYU WIN,緬甸仰光人。2003年畢業(yè)于緬甸仰光外國語大學漢語系,獲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yè)于廣西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yè)于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現(xiàn)為紅河學院國際學院緬甸語外教、客座教授,主要從事緬甸語教學和緬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工作。合作出版著作一部,在《對外漢語研究》《紅河學院學報》《第三屆中國僑鄉(xiāng)會議論文集》等發(fā)表過學術論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關于助動詞的研究
第二節(jié) 關于助動詞“要”的研究
第三節(jié) 方法理論及結構安排
第二章 助動詞“要”的歷時來源及共時研究
第一節(jié) “要”的歷時來源
第二節(jié) 助動詞“要”和動詞“要”的劃界
第三節(jié) 助動詞“要”的三個平面分析
第三章 從主觀性角度比較意愿類“要”和“想”
第一節(jié) “要”和“想”的相關性
第二節(jié) “要”和“想”的語義、句法和語用特點
第三節(jié) “要”和“想”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分析
第四節(jié) “要”和“想”的主觀量分析
第四章 可能類“要”和“能”的共時研究
第一節(jié) “要”和“能”的相關性
第二節(jié) “要”和“能”的句法、語義區(qū)別
第三節(jié) “要”和“能”的語用特點
第五章 從語氣角度比較可能類“要”和“能”
第一節(jié) 語氣研究概述
第二節(jié) “要”和“能”的語氣功能分析
第三節(jié) “要”和“能”對人稱和否定的語氣選擇
第六章 漢語助動詞“要”與緬甸語對應的助動詞對比研究
第一節(jié) 緬甸語助動詞概述
第二節(jié) 漢緬語助動詞用法對比
第三節(jié) 漢緬語助動詞句法、語義上的對比
第四節(jié) 漢緬語助動詞語用上的對比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